APP下载

贵州:夯实水利基础 助推经济发展

2010-02-14肖智勇

中国水利 2010年13期
关键词:缺水饮水贵州省

贵州省水资源开发利用难度大,水资源利用率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干旱缺水和山洪灾害同时困扰着贵州的发展,加快建设水利工程的紧迫性显得尤为突出。

大思路 巧借东风谋发展

贵州省在水利建设中把速度与质量统一于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的治水实践中,逐步探索并形成了具有贵州特色的水利发展大思路:围绕一个主题,突出两个重点,促进三个转变,坚持四个结合。“一个主题”就是加快推进以解决工程性缺水为核心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两个重点”就是抓好规划和前期工作,抓好依法行政和体制、机制创新;“三个转变”就是从小水利向大水利转变,水资源由粗放调控分散管理向市场配置统一管理转变,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和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四个结合”就是兴利与除害相结合,水利水电建设与生态系统建设相结合,蓄引提排节相结合、以蓄节为主,大中小微相结合、以中小为主。

大手笔 务实之举促发展

贵州的水情决定了贵州水利建设必须以解决工程性缺水难题为核心。贵州省省长林树森多次调研水利工作,并提出破解工程性缺水难题的“三个统筹”行动方案:一是统筹发展目标,近阶段最基本目标就是全面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和建成农村人均半亩基本口粮田;二是统筹资金使用。统筹使用中央投资、烟水配套专项资金及地方各级财政资金投入,集中财力搞好水利建设;三是统筹利用水资源,包括充分利用已建成各类水利工程的综合利用效益、统筹开发和利用地表水和地下水、实施长距离管道输水等等,实现水资源的高效、集约化利用。

2006年9月,水利部和省政府联合明确铜仁地区作为全国唯一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利扶贫试点地区,5年内投入铜仁地区水利建设资金30多亿元,实施饮水安全等10大类水利扶贫项目。2008年8月,水利部又与省政府签署《共同推进毕节地区试验区水利重点扶持对口支援工作合作备忘录》,部省合作的内容包括全面加快农村水利建设、防洪减灾体系建设、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水资源保障体系建设、农村水能资源利用、水利改革、水利信息化、水利干部队伍建设、典型经验总结和推广等方面。

贵州省各地纷纷立下解决工程性缺水难题的“军令状”。铜仁地区召开了地、县、乡、村四级干部千人誓师大会,众志成城打响了“十年治旱”攻坚战;贵阳市启动亚行贷款水资源综合管理项目,计划投资27亿元全面提速水利建设,并提出在全省率先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毕节地区确定,全面落实水利项目地级配套资金,并在每年财政增收中安排不少于3%的资金用于水利建设。遵义、黔南等地也都根据本地实际,提出了解决工程性缺水的目标和具体举措。

大投入 夯实基础助发展

大投入,才能大发展。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10年,是有史以来贵州省水利投入最多、建设规模最大、发展速度最快的10年。10年间,全省水利总投入达201.38亿元,占新中国成立60年来水利总投入的72.8%。特别是以2007年贵州省第十次党代会为标志,贵州省水利建设进入了一个全面加快的黄金时期,无论是投入还是发展速度都达到了历史最好水平。其中,2007、2008年水利总投入分别达到24.25、40.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6.85%、66.60%;2009年达到48.78亿元,为1999年水利投入的5.6倍。以大投入为支撑,贵州省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明显加快,10年间,累计新增有效灌溉面积670.42万亩(44.7万hm2),解决农村1 432.57万人的饮水困难和饮水不安全问题,治理水土流失面积9 745.83 km2,新增水电装机136.25万kW。

在水利工程结构上,贵州省抓大不放小,坚持以大中小微相结合,以中小型水利工程为主,因地制宜地开展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形成了以黔中水利枢纽工程为龙头、以“滋黔”工程(中型水库)为骨干、以“三小”(小水池、小水窖、小山塘)工程为基础的水利工程建设体系。其中黔中水利枢纽工程作为继百色、紫坪铺之后西部大开发的又一标志性水利工程,总投资高达80亿元,成为贵州有史以来规模最大也是唯一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该工程以灌溉、城市供水为主,兼顾发电等综合利用功能。工程建成后将实现年调水量7.41亿m3,解决贵阳、安顺市区城市供水,六枝等7个县(市、特区)49个乡(镇)的65.14 万亩(4.34 万 hm2)农灌用 水、5个县城和36个乡 (镇)供水、农村41.84万人的饮水。其中水源工程平寨水库设计库容10.89亿m3,电站总装机14.02万kW。近年先后开工建设了“滋黔”一期18座水库工程中的16座以及其他2座中型水库(遵义水泊渡水库、铜仁道塘水库)。

大力实施农村饮水安全民生水利工程,10年间累计解决了709.83万人的饮水困难和722.74万人的饮水不安全问题。农村人饮工程作为民心工程、德政工程,直接惠及广大农村群众,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在2008年“贵州改革开放30年30事30人”评选活动中,“解决1 867万农村人口饮水困难”入选贵州改革开放30年30件最具影响力事件。

农业灌溉工程建设极大地提高了贵州省农业生产用水保障率。其中,烟水配套工程2005—2008年累计投入建设资金30余亿元,完成烟水配套灌溉面积359万亩(23.93万hm2),同时解决了80多万农村人口生产生活用水困难。在建设“三小”水利工程上,全省累计投入建设资金21.72亿元,建成“三小”工程69.61万口,解决旱地浇灌248.01 万亩(16.53万 hm2)。2005—2008年,全省农村人均有效灌溉面积由0.37亩 (0.025 hm2)迅速提高到0.52亩(0.035 hm2),提前两年实现了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人均半亩有效灌溉面积的目标。2009年,贵州省开始实施农村人均半亩基本口粮田水利建设规划,朝着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业结构调整的更高目标迈进。

2000年以来,贵州省全面启动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治理工程。根据普查和鉴定,全省2 489座小(2)型以上水库(不含电站水库)中共有930座病险水库。到目前止,全省累计下达投资计划440座,投入治理资金12.36亿元。440座病险水库治理完成后,可实现年增加供水约2.72亿m3,新增有效灌溉面积约 14.75万亩(0.98万 hm2),恢复灌溉面积约 46.24万亩 (3.08万hm2),增加年发电量约0.143亿kWh。

大力开发利用独特的地下水资源,是新时期贵州省水资源开发的战略性选择。2007年,兴建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地下水开发利用试点项目104个,工程总投资2 990万元,解决了7.75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2008年继续实施了以解决农村饮水安全为主要目的的地下水找水勘查工作,完成探采结合孔126个,成井100口,可解决48万余人的饮水安全问题。2009年水利、地矿两部门进一步密切配合,全年共实施地下水取水工程100个。

在加快解决工程性缺水难题的同时,贵州省防洪工程、水保工程、农村水电、水文等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也都明显加快。全省43个县城的主城区基本达到国家规定的防洪标准,建成堤防1 534 km(其中达标堤防310 km),保护人口326万人,保护耕地164万亩(10.93万hm2)。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方面,累计投入资金13.8亿元,共开展了1 500多条小流域综合治理,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约2万km2。农村水电建设方面,到2008年年底,全省小水电累计装机达到181.45万kW,建成21个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县及13个水电农村电气化县;实施了11个小水电代燃料试点项目建设,1.97万农户8.27万农民受益。

猜你喜欢

缺水饮水贵州省
贵州省种公牛站
缺水山区推广旱地栽种杂交水稻喜获丰收
简易饮水鸟
怎样做到科学饮水
告别干燥缺水“面子问题”
不动产登记地方立法的思考——以贵州省为例
地球妈妈缺水了 等
贵州省党代会开得最成功
饮水
贵州省高速公路养护管理信息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