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爱伊河水利风景区生态旅游资源的文化底蕴与和谐开发

2010-02-14闫兴富周立彪王学明王正良薛塞光

中国水利 2010年5期
关键词:风景区回族生态旅游

闫兴富 ,周立彪 ,王 兵 ,王学明 ,王正良 ,薛塞光

(1.北方民族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750021,银川;2.国家民委生态系统模型及应用重点实验室,750021,银川;3.宁夏回族自治区爱伊河管理局,750001,银川;4.宁夏回族自治区水利厅,750001,银川)

宁夏爱伊河是利用青铜峡河西灌区的有利地形和排灌条件,通过扩整而形成的一条穿越银川、沙湖至黄河口的河道,全长158.5 km,是集沟道整治、防洪排水、城市景观、生态建设、中低产田改造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水利工程,也是宁夏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标志性工程。2006年10月,爱伊河工程被水利部命名为 “国家级水利风景区”,这为爱伊河工程及其沿线湖泊湿地的生态旅游开发提供了优越的条件。本文围绕爱伊河水利风景区的水利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分析了黄灌文化和回族民俗作为生态旅游资源的潜在价值,旨在为爱伊河水利风景区生态观光旅游资源的和谐开发、水资源及水利经济的科学管理和传统文化保护等提供理论依据。

一、爱伊河水利风景区及其生态旅游资源的文化底蕴

1.爱伊河水利风景区

爱伊河水利工程是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下实施的一项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和水资源管理工程,爱伊河工程连接了七子莲湖、华雁湖、西湖、阅海、北塔湖、沙湖等众多湖泊湿地,再现了昔日“七十二连湖”的塞上湖城景观,美化了人居环境,促进了人水和谐。随着2006年10月爱伊河被水利部评为 “国家级水利风景区”,以爱伊河沿线水利工程及湖泊水域自然景观为主体,融水利科技、江南水韵、黄灌文明、历史文化和回乡风情为一体的爱伊河水利生态观光旅游区已具雏形。

2.黄灌文化和水利文明

作为中华民族母亲河的黄河是华夏儿女智慧和力量的象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黄灌文化永远是中华民族的一笔无形资产和精神财富。宁夏作为全部土地面积处在黄河流域内的唯一省份,黄河是其唯一可以依赖的水源,自古以来宁夏的生存与发展以黄河为根本,宁夏平原灌区以引黄灌溉为利,享有“天下黄河富宁夏”之美誉。

宁夏平原引黄灌区承载了古老的黄灌文化和浓郁的西夏文明,是我国各族人民劳动和血汗的结晶,包括回汉人民在内的多个民族为灌区开发做出了重大贡献。据相关研究考证,宁夏平原第一批引黄灌溉渠始建于汉武帝时期,北魏时期的著名地理著作《水经注》就对黄河沿岸及其支流的地理情况进行了描述,900多年前党项族建立的以宁夏平原为中心的西夏国在这里创造了灿烂的西夏文化。深入挖掘水利工程和文化资源的旅游价值,不仅可使旅游者欣赏到现代水利工程的雄伟、自然景观的优美,体验古老黄灌文化和现代水利文明,而且在缅怀水利先贤,体验现代水利科技的同时,给旅游者以深刻的心灵感悟和人生思考,激发旅游者热爱水利事业,提高节约利用和保护水资源的热情和自觉性。

3.伊斯兰文化和回族习俗

银川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和人文荟萃的回族聚居区,古老的伊斯兰文化、浓郁的回族风情都具有重要的旅游资源价值,使爱伊河水利生态旅游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根底,承载着回族社区所有大型活动和重要文化要素的清真寺可使旅游者体会到原汁原味的伊斯兰文化。

民族文化中的宗教习俗、饮食服饰、节庆娱乐、婚丧礼仪等民族习俗更是一个民族的独特魅力之所在,是吸引旅游者的重要文化因素。回族的节日、饮食、服饰、民俗、艺术、经商等习俗具有鲜明的独特性、地域性和历史性,同属于回族的不同派别(系)也各有其不同的风俗习惯。将回族习俗与水利工程、古老灌区风貌融为一体的水利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模式,无疑会使爱伊河水利生态观光旅游独具魅力,既可为水利生态观光旅游增添文化内涵,提升其文化层次,又可为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注入生态文明理念和经济活力,促进水利资源保护、水利生态观光经济和民族文化保护的协调统一。

二、爱伊河水利生态旅游资源的和谐开发

1.工程效益与人文理念的和谐

2000多年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宁夏平原灌区的生态稳定源于社会稳定和灌区水利的科学管理,历史上战乱时期的疏于管理是水利事业衰败的根本原因。水利风景区生态旅游开发是融工程水利、资源水利、生态水利和人文水利于一体的综合性水资源开发利用工程,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生态文明建设在水利工作中的伟大实践,更要强调民众利益的“民众水利”其根本落脚点即是惠民利民。因此,水利生态旅游开发部门要与相关利益单位和个人密切协调,通过科学水量调度和环境治理,在确保水利工程和生态环境安全的前提下,鼓励民众直接参与生态旅游的开发和经营管理,保护民众的切身利益,体现人文理念和工程效益的统一。

2.自然资源与文化底蕴的和谐

设立水利风景区要有利于加强水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古老的宁夏灌区文明历经千年变迁而不衰,甚至累遭战乱而毫发无损,无疑归于我们的祖先对其合理经营和科学管理,今天的生态旅游开发决不能“吃祖宗的饭,造子孙的孽”,要确保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景观规划设计与文化本底的和谐,使这种古老的文明得以传承。因此,在爱伊河水利风景区生态旅游开发中,要时刻牢记水对宁夏平原灌区的特殊意义和生态环境的脆弱性,科学合理地配置水资源,加强沿线灌区的农田退水、城市生活和工业污水、生活垃圾、工业废弃物的管理和净化,修复湿地植被,发挥爱伊河工程对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和净化功能,提高水资源的承载力,改善生态旅游环境。

3.文化开发与文明教育的和谐

灿烂的黄灌文化凝聚着历代中国人民治理黄河的伟大成就,是普及水利科技知识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挖掘古老引黄灌区水利文化的精髓,对旅游者和地方民众进行以水利文化和生态环境保护为主要内容的爱国主义教育可使古老的黄灌文明得以传承和发展。在生态旅游开发中,利用对宁夏平原灌区有突出贡献的历史人物及其治水名言,设计制作能体现古老黄灌文明的雕塑、艺术墙体或宣传牌匾,布设于河道、湖泊的适当区域,与爱伊河上的桥梁、涵闸、水体景观和周边现代建筑交相辉映,营造能引起旅游者强烈共鸣的人水和谐的氛围。以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创建为契机,组织旅游者参与以水文化和水资源保护为主题的水利知识及垂钓技艺竞赛等活动,发挥爱伊河水利风景区的示范作用,普及全民水利科技知识,宣传节水理念,推动节水型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

4.开发利用与保护传承的和谐

在爱伊河水利风景区生态旅游开发中,鼓励回族社区居民积极参与水利生态旅游的经营与管理,将融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与生态旅游开发为一体的水利生态旅游资源物化为特殊形式的旅游产品,既可增加社区居民的经济收入,强化自身的民族认同感和民族自尊心,又可为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提供经济保障和精神动力。民族文化是在特定自然地理和社会人文环境下形成和发展的,民族文化有其根深蒂固的文化隔离机制和一定的保守性,生态旅游开发引起的对民族文化所固有的文化隔离机制的弱化将导致传统民族文化的衰落甚至消亡,不仅会影响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而且还会影响整个社会的和谐。在我国,因生态旅游资源的过度开发导致传统民族文化丧失的例子不胜枚举。回族是一个全民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伊斯兰文化是回族文化的基石,回族大喜大悲的历史和“大分散、小聚集”的居住模式使回族的民族观念和民族意识深入人心,对涉及回族饮食和民族禁忌的习俗,在开发中要慎之再慎,切实尊重和保护传统文化的神圣性和神秘性,因为这种神秘性和距离感即是保证民族文化得以代代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文化隔离机制。另外,在开发利用文化旅游资源时,可将多种文化结合在一起。例如,将黄灌文化、回族习俗、垂钓文化、体育竞技文化等综合开发,将淡化旅游开发对回族民俗的冲击力,对民族文化的保护具有重要作用。

[1]杨桂华,钟林生,明庆忠.生态旅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高辉巧,何冰.城市生态水利规划的基本原则[J].人民黄河,2007,29(2).

[3]吴殿廷,周伟,戎鑫,等.水利风景区的旅游开发和规划若干问题[J].水利经济,2006,24(5).

[4]吴洪相.宁夏水利:改革发展强基础扬帆奋起正当时[J].中国水利,2008,(24).

[5]黄爱莲.生态旅游开发与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的整合性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04,(12).

[6]汪一鸣.宁夏人地关系演化研究[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5.

[7]刘春济,高静,朱海森.关于西部旅游与民族文化生态的几点思考[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13(3).

猜你喜欢

风景区回族生态旅游
赤山湖国家水利风景区
推动武陵山片区民族文化生态旅游脱贫
宁都积极创建钩刀咀生态旅游型清洁小流域
明月湖水利风景区的水文化挖掘与诠释
GIS在风景区用地适宜性评价的应用——以威海市圣水观风景区为例
用“尚方宝剑”保护沙澧河风景区
出实招发展老区生态旅游
回族文献目录工作述评
基于GIS的黔西南布依族自治州生态旅游规划
从《家谱》看吉林回族的源流与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