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水土生态保持”的内涵及其作用

2010-02-14吴长文

中国水土保持 2010年9期
关键词:水土水土保持生态

吴长文,赖 涛

(深圳市水务局,广东 深圳 518036)

1 提出“水土生态保持”一词的背景

水是生命之源,土是生存之本,水土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物质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资源。中国是世界上人均水土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同时又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1],水土流失面积 367万 km2,占国土总面积的 38.2%,占世界水土流失总面积的 14%。我国水土保持历史悠久,有文献记载的水土治理可追溯到西周初期,《逸周书》、《孟子》、《荀子》等对山林保护和平治水土均有记述。我国近代水土保持始于 20世纪 30年代,名称从土壤侵蚀控制、土壤侵蚀治理、土壤保持演变到水土保持[2]。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治山治水运动的大规模开展推动了水土保持学科的发展,但我国水土保持进入全面发展阶段还是在 1991年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之后,尤其是 1998年国家确认水土保持是生态环境建设主体之后[3]。水土保持工作实践大大拓展了其外延,在水土保持学科的理论上也深化了其内涵,更出现了一些新名词,使得经历了 70多年而深入人心的“水土保持”一词渐渐给人们带来了种种困惑,甚至在工作讨论和学术研讨中出现格格不入的情况[4-5]。在生态城市建设、河流的生态修复、建设边坡(或裸露山体缺口)修复等工作中就有排斥水土保持部门参与或主导的声音,更出现了类似于“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等新复合词,不仅给水土保持工作者带来了困惑,而且也引起了像钱正英、沈国舫等知名工程院院士的关注[6],他们甚至提出要改正“生态环境建设”的提法。因此,如在新的领域坚持沿用“水土保持”一词,就很容易造成一些混淆,形成认识的误区。

1995年,笔者在《城市化进程中的水土保持问题》一文中第一次提出了城市水土流失和城市水土保持[7],但限于当时的认识水平,把新出现的城市水土保持与传统的农村水土保持过于割裂。由于生态城市建设的推进,以及城乡融合的趋势,传统的农村水土保持与城市水土保持(或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也在不断地交融[8]。近 10多年来,水土保持工作已从农村进入城市,从泥沙控制拓展到景观改善和清洁水源方面[9-10],水土保持的实现模式从传统的侵蚀控制发展到小流域综合治理再发展到现在的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11],水土保持措施则从传统的林草、工程、农耕三大措施发展到对水土生态进行保护、修复和重建的综合性手段,从单纯对水土的保持措施发展到“生态健康、景色优美、生产发展、人文和谐”的水土生态新理念[11]。因此,提出“水土生态保持”既是现实的需要,也是未来发展的必然。几年前孙发政曾发表过对水土生态保持的见解[12-13],但在主流领域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大家没有意识到这个提法对水土保持主管部门的巨大机遇,因此本文进一步对此进行探讨。

2 当前使用“水土保持”存在的误区

当前使用“水土保持”一词常使人产生困惑或将人导入误区,归纳起来主要有:

(1)交错出现的术语混淆了对水土保持的认识。当今世界危害人类的两大问题一是环境污染,二是生态破坏。近十几年来,在涉及水土的问题上出现了诸多的生态问题,为此也出现了各种解决问题所使用的术语。我们常见到这样的词: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水土保持生态保护,甚至出现水土保持与荒漠化治理、水土保持与生态恢复(修复)等并列交错的现象,因为水土保持的三大措施(林草、工程、农耕措施)已经上升为水土资源的“生态建设、生态修复、生态保护”。出现“水土保持 ××”,在“保持”的后面还加上后缀显然不符合中文的修辞习惯。在提倡可持续发展与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当下,水土流失问题已经不单纯是一个水和土流失的问题,而是水土生态的问题。对于这种混淆局面,仍沿用“水土保持”的概念已经不能化解矛盾了。

(2)水土保持进入城市出现了尴尬的局面。大连市于 1985年就在我国最早开展了城市建设水土保持执法,1995年颁布了《大连市水土保持办法》,随后青岛也开展了类似的工作。深圳于 1995年在全国第一次开展城市水土保持规划工作,随后开展了大规模的城市水土流失治理和综合管理等工作。水利部1996年在全国 10座城市开展城市水土保持试点工作(随后转为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试点城市),在 2000年命名了10个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城市。时至今日,除深圳城市水土保持在继续全面推进外,其他城市的水土保持工作主要停留在执法的层面,还难以进入生态城市建设管理的主体,即使像大连、青岛、赣州这些曾经获得过“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示范城市”称号的城市,目前水土保持在城市中的角色也很尴尬。这主要是因为水土保持行业自身在理念上还受传统的水土保持的束缚,社会上对从农村进城的水土保持也有排斥心理。因此,不树起新的旗帜将不利于水土保持主管部门在城市生态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3)片面追求快速植物覆盖,盲目引进植物先锋种。长期以来,植被覆盖率一直是评价水土保持防治效果的重要标准。为了追求高覆盖率,就盲目引种外来植物,但外来植物分泌的化学物质和生长优势使得当地乡土植物生长受到抑制,造成原有植被因缺少光照而逐渐退化,如微甘菊的引种蔓延致使深圳受害林地面积达到 10万hm2,蟛蜞菊的大量种植也造成了植物的入侵危害。因此,深圳市林业主管部门把微甘菊和蟛蜞菊列为外来入侵有害植物种。另外,单一树种的人工林由于种植密度过高和阳性植物的过度竞争,不仅抑制了林下其他植物的生长,而且也使纯林过早退化,如马占相思林在种植后 7~8年就出现林相空洞化,人工马尾松、桉树纯林甚至出现“远看一片林,近看水土流”的情况。而实际上,植物多样性才是维持植物群落生态系统稳定的关键,它能有效抵御病虫危害,并使植被具有自我更新和自我维持能力,从而形成稳定的生态系统。

(4)滥用工程措施,侧重硬覆盖。在建设项目边坡防护和城市建设地面铺设中,传统观念认为,只要将水土保持住,就可以随意使用任何硬覆盖措施。这种对水土生态的错误理解,致使在开发建设项目或地质灾害防护的边坡治理中滥用工程措施,侧重硬覆盖,轻视生态修复(拒绝生态护岸、生态护坡、立体绿化、生态排水沟)的现象普遍。他们追求工程壮观、坡面平整,希望一劳永逸。但在各类边坡和原生山体上大量采用浆砌石截排水沟、护坡(挡土墙),不仅不利于植物恢复生长,不利于地表水、地下水交换和动植物繁衍,而且也造成硬覆盖坡面或硬覆盖铺装地面反光、热效应,给人一种生硬无生机的地景,也严重影响背景山体的生态景观,影响人与自然的和谐。例如,深圳市盐坝高速公路建设项目(A段)大挖大填后,大量采用浆砌石和混凝土进行边坡防护,在深圳黄金海岸刻下了一道道深深的伤痕,成为深圳特区生态建设史上永久的伤痛。

3 “水土生态保持”的内涵

在 2006年出版的国标(G B/T 20465—2006)中,“水土保持”一词的解释是: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减轻洪水、干旱和风沙灾害,以利于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建立良好生态环境,支撑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活动和社会公益事业。当今的水土保持工作,除了需防治水土流失带来的水土资源破坏外,也应防治水土流失带来的景观破坏。尤其是对于城市水土保持,生态保护和生态环境的改善越来越成为水土保持不可分割的重要内容。现代城市水土保持有两大重要任务,一是保持水土资源,二是保护生态景观。生态城市建设的水土生态目标,是按生态型的山水园林城市模式进行城市生态建设和生态保护,使水土生态与城市景观格局相协调,把生态景观改善作为水土生态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要实现这个目标,就要依靠法律法规的引导、规范和监督。

有人要问,为了适应水土保持新形势的内涵深化和外延拓展的需要,可以对水土保持的解释进行修改和补充,为何要创造一个新名词来改变沿用了70余年的“水土保持”一词呢?通过以上的分析,笔者认为还是应该用一个新词来解决术语混乱的局面,以在实际工作中形成合力,在新开拓的领域用全新的理念竖起新的旗帜。过去的水土流失问题已经上升为水土的生态问题,对水土保持中的“保持”(英文Conservation)我们不能简单理解,这是水土保持前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我们理解“保持”的手段包含“建设、修复、保护”,“水土生态保持”就包括“水土生态建设、水土生态修复、水土生态保护”。这样,荒漠化、石漠化、裸露山体缺口等问题就是水土生态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而不再需要争论水土流失是否包含这些问题。

我们进一步对水土生态保持(生态建设、生态修复、生态保护)的内涵作一分析。

水土生态建设:生态城市建设成为重建人居环境的理想模式,水土生态建设就是生态城市建设的基础。过去,人类毫无节制地破坏生态环境,又极力去营造一个人工生态环境系统,不尊重生态环境的自然规律,不利用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不珍惜和保护自然生态,随意改变地形,遇山开路、挖山填海(湖),束窄并硬化河道[14],致使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却徒劳无功,甚至造成生态灾难。因此,有些学者对生态建设曾提出过质疑。笔者认为,在城市建设中,采用生态建设还是科学的,它是指对受人为活动干扰和破坏的生态系统进行生态重建,是根据生态学原理进行人工设计,充分利用现代工程技术和生态规律,尊重和保护重建区边缘的自然生态,使人工的景观格局和大地的自然景观结合,达到高效和谐,在人居环境的城市中实现生态的空间立体化、城乡土地利用和生态格局一体化的复合模式。广义的生态建设不仅包括生态重建,还包括建设区的生态修复和规划区内建设边缘的生态保护。

水土生态修复(恢复):生态修复和生态恢复在理论上是有区别的,本文仅限讨论生态修复。广义的生态修复包括过去的水土保持严格限制人畜干扰的封禁措施。狭义的生态修复是指:在特定的水土生态脆弱或受损区,通过解除生态系统所承受的超负荷压力,遵循生态学原理,根据水土资源条件,依靠生态系统自身的自组织和自调控能力,并辅以人工调控措施,使部分或完全受损的生态系统恢复到健康状态。河流的生态护岸工程、营造水源保护林和裸露山体缺口的生态治理就是典型的水土生态修复。

水土生态保护:目前人们对这个概念的理解还不太一致。按照环保部门的划分,水土生态应包括森林生态、草原生态、内陆湿地与水域生态、草原与草甸生态、荒漠生态,实际上水土生态还应包括农业生态和人居生态。水土生态保护是为防止上述生态区遭受人为干扰和破坏而采取的技术、管理和政策措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及其实施条例明确规定的“三区”划分中的重点预防保护区与规划主管部门在城市区的水土生态保护区划定还是有区别的。1991年的水土保持法就规定要划定重点预防保护区,国务院公布的全国水土流失重点预防保护区 16个,总面积 97.63万 km2,仅占国土面积的 10%左右,即使这 10%各省市县也没有依照法律进行公告和实际上的依法管理,反倒是国家环保局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的基础上强力推进了各类生态功能保护区的建立和管理措施的落实[15]。因此,多年来各地水土保持机构对预防保护区的管理是缺失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水土保持“三区”中的预防保护区在城市水土生态管理中更为重要。比如,深圳市将划定的自然保护区、水源保护区、公园等统一划为基本生态控制线(约占全市面积的 50%),在生态控制线的严格保护管理中,水土保持管理部门如何发挥应有的作用也是值得研究的。

4 “水土生态保持”的作用

从以上的分析来看,水土生态是最大的生态问题。环境保护部门本来只是管理水污染、大气污染和噪声污染的部门,环境与生态是有区别的,但环保部门早就管理生态问题了,而由于受法律的限制,环保部门在涉及水土生态的管理方面不能到位,因此水土生态的综合性管理就成了盲区。现在,水土保持早已从农村延伸到城市,从农林业延伸到了开发建设,从关注水土流失到关注水土生态,业务拓展了、职能转变了,机构名称也应相应变化。如国内原来很多城市只有水利局,随着管理领域的拓展、职能的转变,许多城市的水利局改为水务局。这不仅仅是一个更名的问题,而且是职能的转变,同时还展示了全新的形象和工作理念。国外因工作内容拓展而更名的范例较多,例如,1954年美国国会通过流域保护和防洪法,授权土壤保持局进行小流域治理(流域面积小于 1 000 km2),实际上是拓展了土壤保持局的业务,由土壤保持、控制土壤流失(土壤侵蚀)发展到水土保持、控制水土流失,承担起在小流域范围内保护国家水土资源的任务。几十年来,土壤保持局在小流域范围内承担了建坝、灌溉、防洪、自然生态保护等方面的业务,美国的“土壤保持局”由此更名为“自然资源保持局”。

从目前的水土保持法律体系来看,赋予了水土保持部门在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改善生态环境方面很大的法律权力,但在操作层面上却比较虚。在生态城市建设中,涉及水土生态全部内容的“绿色”规划和“蓝色”规划最有法律依据的是水土保持法,但我们并没有去履行职责。因此,一方面在法律法规体系上,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利用国家水土保持法修改的契机强化在水土生态管理方面的法律地位;另一方面在实践上,应加强在水土生态管理方面的机构建设,强化新的职能,解决水土生态综合管理的盲区问题。为此,建议国家水行政主管部门主动谋划(在规模较大和城市化进程较快的城市),引导地方政府在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中率先整合相关部门,成立水土生态建设局或水土生态保持局,统一管理水土生态保持工作。

实际上,提出“水土生态保持”一词,并不是要否定过去的“水土保持”提法,相反是对“水土保持”的继承、发展与升华。“水土保持”是一种世界观,它传送的是一种观念,即水土资源是有限的,然而不合理的开发利用使得水土正在大量流失,必须通过具体措施保持住水土;而“水土生态保持”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它指出了水土生态问题的根源在于植被剥离、生态恶化,它采取保护、修复(恢复)与重建的方法去进行保持,所崇尚的是利用“乔灌草结合,乔灌优先”的方法使受损的水土生态系统(裸露土地或边坡)的植被达到近自然恢复和生态景观得到改善,所强调的是以植物措施为主、其他措施为辅,最大限度地提高林草覆盖率和恢复自然生态景观。

现代科学的发展、现代社会日益多样的需求要求一门科学要不断地吸取相关学科的营养,不断发展和壮大自己。例如:除了有经典的物理学和化学,还有物理化学,不可简单地将物理化学划为物理学、化学的分支,因为它不但是交叉科学,而且是综合理论。水土生态保持也是如此。

5 结 语

“水土生态保持”是近 10多年来水土保持工作内涵深化和外延拓展的结果,也反映了未来我国水土保持学科的发展方向。这一名词的提出,是对“水土保持”思想与原理的继承和发展,为科学配置维护水土生态的措施、合理构建强有力的水土生态建设管理机构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的指引。

[1]王越.我国水土保持的历史沿革与发展对策[J].中国水土保持,2001(11):5-7.

[2]辛树帜,蒋德麒.中国水土保持概论[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2:2-20.

[3]王礼先.生态环境建设与可持续发展[J].水土保持研究,2001,8(4):21-24.

[4]吴长文.深圳城市水土保持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水土保持,2003(8):29-31.

[5]吴长文,蔡高堂,柳长顺.城市背景山体缺口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问题的探讨[J].水土保持研究,2000,7(3):34-35.

[6]钱正英,沈国舫,刘昌明.关于“生态环境建设”提法的讨论:建议逐步改正“生态环境建设”一词的提法[J].科技术语研究,2005,7(2):20-21.

[7]吴长文.城市化进程中的水土保持问题[J].中国水土保持,1995(12):38-40.

[8]刘伟常,吴长文.21世纪城市水土保持发展[J].水土保持研究,2000,7(3):8-10.

[9]吴长文.城市水土保持的理论与实践[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4,2(3):1-5.

[10]曾大林.用新理念提升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工作[J].中国水土保持,2006(6):5-7.

[11]张寿全.总结经验不断创新扎实推进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J].中国水土保持,2007(9):2-5.

[12]孙发政.试论将“水土保持”改称“水土生态保持”的科学性[J].中国水土保持,2005(8):22-23.

[13]孙发政.论水土、水土生态与水土生态保持[J].中国水土保持,2006(11):14-16.

[14]吴长文,章梦涛.裸露山体缺口生态治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15]徐嵩龄.“生态功能保护区”概念的行政透视[J].绿叶,2008(2).

猜你喜欢

水土水土保持生态
水土保持探新路 三十九年写春秋
“生态养生”娱晚年
《水土保持通报》征稿简则
水土保持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水土保持
On the Cultural Implications of the Dietary Customs of the Naxi People
中原“水土”论
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