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徐淮大地一条流动的美丽项链——徐州故黄河史话

2010-02-13颜长生

治淮 2010年11期
关键词:抗洪徐州苏轼

颜长生

故黄河,据史料记载已在徐淮大地上流淌了两千多年,滋润和哺育着两岸古彭人民,她已成为徐州的一条名副其实的“母亲河”。随着历史的变迁和时代的发展,昔日这条曾让徐州人民多灾多难的黄河,如今已成为城市中的一条美丽的景观河——开放式的园林风光带。

徐州,地处沂、沭、泗诸水下游,历史上汹涌的黄河给沿岸人民带来无数沉重的灾难,徐州人民饱受水害之苦。公元1875年,黄河在徐州留下了一条故道,由于黄河故道河床高出地面,堤岸残破,河道淤塞,每逢汛期,故黄河水位高出地面3至7米,严重威胁着市区人民的财产安全。为此,徐州人民曾经进行过无数次艰苦卓绝的斗争。历史上曾留下了宋知州苏轼、明总理河道潘季驯治水保城的业绩和佳话。据史料记载,“宋神宗熙宁十年(公元1077年),河大决于澶州曹村,南徙水及徐州城下。知州苏轼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城赖以保全。”史书记载,当时,大水围城,水深二丈八尺。苏轼身先士卒抢筑大堤,抗洪保城。他夜宿城上巡查险情,屡过家门不入。临危时刻,以诗言志“坐观入市卷闾井,吏民走尽余王尊。”一旦堤防溃崩,他甘愿像汉代东郡太守王尊那样,以身填堤,力挽狂澜,确保百姓和属下脱险,由此可见苏知府为民治水的决心。另据,明代自“有明以来,河水横溃,无岁不灾,万历十八年(公元1590年)大溢徐州,水积城中逾年,河督潘季驯浚魁山支河以通之,积水乃消。”明代水灾频繁,治河专家潘季驯,四任总理河道,达27年之久。他走险探测水情,浪打舟翻,险些丧生。除治理徐州水灾,其功绩还在于遵循科学规律,“筑堤防洪,束水攻沙”,营造千里黄河的堤坝体系。

沿着故黄河一路游览,仍不时可以看到当年故人治水留下的遗迹,在南岸庆云桥附近,东侧是黄楼公园,西侧是护城石堤。

说起黄楼,还有一段典故,相传北宋熙宁十年(公元1077年)四月,苏轼由密州调任徐州知州,七月十七日遭遇水灾。抗洪保城的奋战,历时45个昼夜赢得胜利。水灾过后,苏轼请求朝廷获免徐州赋税,为预防水患重泛,一面整堤护岸,一面加固城墙,并在东门城上建楼,取名“黄楼”。黄为土色,按五行之说,寄寓“以土克水”的含意。元丰元年(公元1078年)九月九日重阳节,苏轼主持盛典,庆祝黄楼落成,大宴宾客,当时,有王巩、道潜、颜复、陈师道、舒涣、顿起、孙勉、毕仲询、张天骥等30多位诗朋文友、知名人士赴会祝贺。苏轼即兴赋诗《九日黄楼作》,追怀抗洪保城的经历。应苏轼之邀,苏辙与秦观虽然没能赶来聚会,也都分别写来《黄楼赋》,苏轼大加赞赏。他写诗向秦观致谢,又将苏辙的《黄楼赋》亲笔书写,刻碑立于楼内。陈师道亦作《黄楼铭》,赞扬苏轼的功绩。苏轼于元丰二年(1079年)调往湖州任职。在徐任上只有一年又十一个月,短短时光,他不仅政绩卓著,而且写下许多相关徐州乡土民情的名篇佳作,令世代人民感念不已。

依据古老黄楼建起的黄楼公园,已经成为徐州的著名景点。黄楼凭其丰富的文化底蕴,足可与江南三大名楼(岳阳楼、黄鹤楼、滕王阁)媲美,自古的徐州八景,就有“黄楼赏月”一景。历史久远,徐州灾难深重,黄楼屡毁重建。今日的黄楼公园,是一座滨河的开放式园林。主景楼前的楹联:“江山信美黄楼千载雄三楚;人物风流赤县万民忆二苏。”楼中的陈列除苏辙的《黄楼赋》碑,还有苏轼及其他历代名人的诗词文赋。新近落成的石舫宏大而美观,登舫览胜,外侧是河上风景,内侧是岸边精雕的大理石壁画,四幅图面以抗洪保城、黄楼会友、筑城安民、惜别徐州为主题,展现了苏轼当年在徐州的情深意切的历程。

清代建起的护城石堤位于黄楼以西,只相距数百米,历史的沧桑在石堤上刻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迹。明代水灾覆没徐州以后,清初重建州城。为防再遭水淹,清初三帝都十分重视徐州的防洪工程。始于康熙36年,经雍正至乾隆年间,共耗资了30万两白银,构成一道70里长的护城石堤。乾隆把它视作“急为筹办”的“第一要工”,他六次南巡,其中四次来徐,主要目的就是视察这项“皇家工程”。他曾赋诗多首,如“石堤卫城固,河渎渡舟安”,“城北由来有石堤,加长五百丈延西”等句,都是写照当年的实况。黄河大水灌城的危局,在明代发过五次,至清代由于护城石堤的竣工,危局基本未曾发生。可惜,从咸丰年间黄河改道以后,工程遭到严重破坏,至今仅残存一二百米。现已列入市文物保护单位,动工修整保存。

沿着河道南行,过了和平桥,就可以看到河中有一座小岛,这座小岛就是人们传说的“显红岛”。小岛,以有限的空间开拓无限的意境。一座三孔石桥将岛与东岸连接,拱券弧高,桥孔倒影成圆,透孔远眺风光,颇有“锁景”之妙。岛上的建筑物,分布在周边沿岸,特为中部留出的开阔地,堆有起伏山丘,绕有曲径,打破了“小”的局促,且有奇葩名卉供赏。耐人寻味的还是一种亲水的氛围。沿河从西转北凌水铺设的木质栈道与平台,相连的主景建筑是水榭,凭栏观河,是来水的方向。游客至此,睹物思人,总会想起脍炙人口的故事,情不自禁地说:“显红”就是在这!

传说当年苏轼来徐就职不久,黄河泛滥冲向徐州,大水围城,波浪与城顶持平。苏轼亲率军民抗洪抢险,誓与州城共存亡。洪水毫不示弱,险情频出,必有倾城之危。黄河自古就有“不见红埽,不得合龙”之说。埽,是抗洪填堵决口的料物,红埽是用活人祭祀河神(另有“河伯娶亲,洪水自退”的神话)。苏轼小女苏姑年仅十三,为父分忧,深明大义。她身着红妆,毅然从城墙投入激流,被浪涛吞没顺河而下,霎时洪水骤退,苏姑至百步洪浮出水面,露出鲜艳的红衣裳……

美丽的传说,只是虚构的艺术形象。考证历史,确无苏姑其人,苏轼还曾写有诗句:“平生无一女,谁复叹尔耳。”无独有隅,在艺术形象里,苏轼不仅有一个大义凛然,为民献身保城的女儿,还有一个文才出众,因“三难新郎”而扬名天下的小妹。这种文化现象,出自世代人民对于苏轼的敬仰。其小女突显忠义,其小妹突显才智。有其父方有其女;有其兄方有其妹。两个艺术造型烘托一个历史人物,致使苏轼形象愈显高大完美。

历史总归是历史,多灾的黄河故道,虽然有着动人的传说和矗立的古迹,但更多留下的是灾害的记忆。新中国成立后徐州人民响应毛主席“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在徐淮大地上进行了改天换地的艰苦奋斗,对徐州的水环境和故黄河进行了大规模的整治,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故黄河已然是水清、岸绿、景美,仿古水榭、亲水平台等处处透出古典园林的韵味,它所蕴涵和体现的文化底蕴,为徐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增添新的魅力。今天的故黄河已成为徐州市民可以夸耀和骄傲的河

猜你喜欢

抗洪徐州苏轼
疫散待春回
奋战在河南抗洪一线的夫妻档
本期主题:郑州抗洪
爆笑三国 第三回 三让徐州
徐州过年纪实
苏翠2号梨在徐州的引种表现及配套栽培技术
从善如流
《告别爱人》
————献给抗洪烈士
苏轼“吞并六菜”
苏轼吟诗赴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