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农村饮水安全与对策

2010-02-13马艳君

治淮 2010年11期
关键词:饮用水饮水水质

马艳君

浅谈农村饮水安全与对策

马艳君

水是生命之源,清洁的饮用水是人们健康生活的保障。党中央、国务院对农村饮水安全问题高度重视,近年来,中央和地方加大了农村饮水安全保障的投资力度,采取了一系列工程和管理措施,解决了部分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但农村饮水安全形势仍十分严峻,经济发展中资源过度开发利用与保护不力等原因,导致了农村饮水水源的污染和水资源的枯竭,这些问题的存在正日益威胁到农民的饮水安全和身体健康,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与和谐社会的建设。

一、农村饮水安全现状与问题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70%,因此解决好农村人口的饮用水安全问题至关重要。目前,我国农村饮用水水源大部分是地下水,一小部分是江河及水库的地表水。北方部分地区用水窖收集的天然雨水,南方少部分经济发达地区是自来水。由于受水文地质、人类生产活动等影响,我国农村饮用水安全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水质问题,其他为水量、方便程度或保证率不达标等问题。

根据国家发改委和水利部、卫生部组织的全国农村饮水安全现状调查评估结果,全国农村饮用水不安全人口为3.23亿(占农村人口的34%),其中饮用水水质不安全的有2.27亿人,占全国农村饮用水不安全人口的70%。在饮用水水质不安全人口中,有40%的人口饮用的是被人为严重污染的水,有24%的人口饮用的是氟砷含量超标的水,有19%的人口饮用的是铁锰等超标的水,有17%的人口饮用的是苦咸水。

由于我国农村饮用水中有害矿物成分高,微生物和有机物严重超标,且缺乏净化和消毒设施,长期饮用直接影响着农村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如高氟水,长期饮用可引起氟中毒,出现氟斑牙和氟骨症,重者造成骨质疏松、骨变形,甚至瘫痪,丧失劳动能力;再如污染水,长期饮用极易导致疾病流行,近年来有的地方出现伤寒、副伤寒和霍乱等重大传染病暴发,以及个别地区癌症发病率居高不下,其中主要原因之一就是长期饮用污染水。因此必须积极解决农村饮用水安全方面存在的问题,使广大农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保障程度得到提高,这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和使广大农民享受改革开放成果的体现。

二、农村饮水不安全问题成因分析

1.工农业生产排放的污染物导致了农村饮水的不安全

一方面由于部分地方盲目追求经济发展,想方设法招商引资,将一些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搬迁到农村地区,并且在没有对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条件下就盲目上马建设,其废水、废渣对农村饮用水造成了极大的污染。二是由于广大农村地区为了追求农副产品的产量,在缺乏农技人员的指导下,大量不合理地使用农药和化肥,造成不能被吸收和分解的农药与化肥经过雨水的冲刷进入水体,造成了农村水质的污染。三是由于近年来随着我国畜牧业和养殖业的迅猛发展,其污染物的产生量出现了大幅度增加,大量的畜禽粪便没有得到很好处理,对农村饮用水造成了很大的污染。四是由于农村基础设施较落后,普遍缺乏排水系统和垃圾清理系统,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往往不经过处理就直接排放,再经过雨水的冲刷直接进入水体,造成农村饮用水的污染。根据学者的调查资料表明,我国农村60%的水源周围存在着生活垃圾和污水、养殖畜禽粪便、工农业废水等污染源,这些污染源在水力、重力等作用下,直接或间接污染了农村的水体,造成了农村饮用水的不安全。

2.农村地区恶劣的自然条件导致了农村饮水的不安全

我国大多数农村地区自然条件恶劣,有的地方由于地质构造与水文地质条件所致,饮用水中氟、砷、铁、锰、矿化度等指标超标;有的地方由于气候异常造成干旱和土地沙化问题严重,饮用水取水发生困难;还有的地方由于地质条件原因甚至不适宜打井取水。这些农村地区受制于其自然条件的限制,也很难保障饮用水的安全。

3.不合理的开发与利用导致了农村饮水的不安全

由于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和土地的过度开垦,引起了生态环境改变和自然环境的退化,使水源涵养能力下降,部分草原退化,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大量泥沙及腐植质进入水体,导致水体质量下降。不合理采矿或过度开采地下水破坏了地下含水层,含有有害物质的矿渣、污水等进入水体造成污染,破坏了农村饮用水的安全。

4.分散式供水方式导致了农村饮水的不安全

由于我国农村地区目前还是以分散式供水为主,水源分散,保证率低。在供水水源保护和管理方面既没有水质实时监测和预警体系,又缺乏相应管理机构和具体的保护措施。再加上污染源量多面广,也给农村饮用水的水源地保护和管理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从而增加了农村饮用水不安全的程度。

三、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的对策

1.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来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

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遵从“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大力推进农村循环经济的发展,加大农业产业化建设力度,促进农业生产方式由粗放式向集约式转变。如以农家生态庭院建设为中心,实现雨水、太阳能、风力等资源的利用和废旧物的再利用,并将沼气池建设和改厕、改厨、改圈结合起来,形成“饲草—养殖—粪便—沼渣—种植”的循环链,既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又减少了污水和废物的排放,还保护了自然植被,从而达到改善和保护农民饮用水与农村生活环境的目的。

2.通过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来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

结合国家城镇化建设的总体安排,以及工程建设中的移民安置工作,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的速度,达到农村人口的适度集中。这样就可以改变农村的供水方式,为保障农村饮用水安全创造了必要条件。另外由于人口的集中,排出的生活污水还可以通过管路引入水处理设施,经处理后形成中水,供对水质要求不高的单位使用;排出的生活垃圾和粪便经集中处理后,可用于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

3.通过水源保护与水质净化相结合来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

保障农村饮用水安全,首先要保护好饮用水源。要划定供水水源保护区,加强水源地周边环境的保护,防止饮用水的污染;要在以地下水为水源的地区防止乱打井超采地下水造成的水量不足,或引起不同含水层的水质混合,从而造成饮用水中氟砷等有害物质超标等问题。此外,应根据具体情况,设置必要的水净化设施,向用水户提供水质达标的饮用水。另外,还应建立社会化的水质监测服务体系,对供水水质进行监测,提供水质检测服务,完善供水水质保障体系。

4.通过多方筹资、多元化投入来解决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

资金是农村饮水工程建设的有效保障。中央、地方和受益群众要共同负担,并鼓励和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以独资、合资、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参与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根据中央、地方财政能力和农民承受能力,针对各地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投资政策。

5.通过体制与机制建设来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

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一是成立用水者协会,全程参与工程的规划、资金的筹措、水价的确定和运行管理工作。农村饮水工程与广大群众息息相关,只有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才能真正使饮水工程让群众满意,让群众放心,建成名副其实的“惠民工程”。二是坚持政府调控与市场机制相结合。按照工程设施所有权明晰、广大用水户积极参与、管理维护责任落实、经营方式灵活多样的目标建立农村饮水工程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形成合理的水价机制,尽最大可能减轻财政运营压力,实现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良性运行

(专栏编辑:张 帆)

河北省滦南县水务局 063500)

猜你喜欢

饮用水饮水水质
GC-MS法测定生活饮用水中的2-MIB和GSM
简易饮水鸟
生活饮用水微生物检验质量控制
关于水质监测对环境保护的意义
怎样做到科学饮水
一月冬棚养虾常见水质浑浊,要如何解决?这9大原因及处理方法你要知晓
这条鱼供不应求!虾蟹养殖户、垂钓者的最爱,不用投喂,还能净化水质
图像识别在水质检测中的应用
1927—1937年南京城市饮用水问题及其治理
饮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