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中国治淮6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2010-02-13河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刘满仓
河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 刘满仓
在新中国治淮6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河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 刘满仓
(2010年10月23日)
尊敬的陈雷部长,各位领导、同志们:
今天,我们相聚在风景秀丽、充满生机活力的安徽省蚌埠市,隆重纪念新中国治淮60周年。首先,我谨代表河南省人民政府和河南一亿人民,对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对长期以来关心支持河南治淮工作的水利部、淮委、国家有关部委和各兄弟省表示衷心的感谢!
河南是淮河的发源地,也是国家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和能源基地。境内淮河流域涉及11个省辖市,流域面积、流域人口、流域耕地分别占全省的53%、59%、60%。流域内有国家产粮大县53个,京广、京九、陇海、宁西铁路及京珠、连霍、大广、二广、沪陕高速公路等国家重要交通干线分布其中,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由南向北穿越流域。可以说,河南省境内淮河流域的安澜与发展,对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保障国家重要基础设施安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举足轻重、意义重大。
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届河南省委、省政府积极响应中央关于“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号召,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始终把淮河治理、沿淮人民的生产生活放在重要位置,举全省之力,广泛动员社会资源,开展了大规模的治淮建设。特别是1991年国务院做出《关于进一步治理淮河和太湖的决定》之后,19项治淮骨干工程建设加快实施,河南治淮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截至目前,河南境内淮河流域已建成水库1401座,修筑堤防1.1万公里,建设滞洪区4处,建成万亩以上灌区108处,流域内有效灌溉面积近5000万亩,初步形成了流域防洪排涝减灾工程体系,为河南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全省粮食总产量连续5年突破千亿斤提供了有力保障,为实现中原崛起和河南振兴提供了重要支撑。
回顾60年的治淮历程,是党中央、国务院领导淮河流域人民兴利除害、造福人民的过程;60年的治淮历程,是水利部和国家部委及淮委指导淮河流域人民协同作战、科学治淮的过程;60年的治淮历程,是淮河流域各级党委政府团结带领人民群众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过程。60年沧桑巨变,书写了淮河治理史上的灿烂篇章。今天的淮河两岸,呈现出经济繁荣、林茂粮丰、社会和谐、人民富庶的美好景象。
60年治淮成果丰硕、令人鼓舞,但根治淮河仍然任重道远,还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结合河南实际,我认为,完成新时期治淮任务需要重点解决好三个问题:一是努力解决防洪安全保障能力不足问题。我省淮河流域已建成的13座大型水库,仅能控制省内淮河流域面积的14%,流域山区洪水控制能力薄弱,严重威胁流域防洪安全。二是努力解决低洼易涝地区及中小支流河道的系统治理问题。我省淮河流域还有3500万亩中低产田水利基础设施欠账较多,近9000平方公里低洼易涝区排涝标准不足5年一遇,贾鲁河等9条重要支流防洪标准不足20年一遇,粮食持续稳定增长的基础还相当脆弱。三是努力解决行滞洪区设施建设不完善问题。我省淮河流域内老王坡、泥河洼、杨庄、蛟停湖等滞洪区工程体系、安全设施投资强度和设计标准偏低,淮河干流滩区还有3万多群众人仍然受到10年一遇洪水威胁,需要尽快搬迁安置。
面对新时期治淮的新问题、新任务,面对建设国家重要粮食核心区的新形势、新要求,我们将认真贯彻今年国务院治淮工作会议精神在水利部、淮委的直接指导下,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任务,落实责任统筹安排强力推进。着力提高我省淮河上游和流域内重要支流防洪标准,着力提高低洼易涝区排涝标准,着力改善粮食核心区内耕地水利基础条件,不断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我们将切实加快出山店和前坪水库等防洪控制枢纽工程建设,加强低洼易涝地治理,高标准完成淮干堤防达标建设,扎实做好北汝河、贾鲁河等重要支流治理,高质量完成老王坡等滞洪区安全设施建设,圆满完成淮干滩区现有三万多居民迁移安置任务,认真解决农民饮水安全问题,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放心水。
在新一轮治淮建设中,我们将继续加强对治淮工作的领导,科学规划、精心组织、强化责任,加快项目前期工作,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工程管理,确保资金安全和工程安全,确保按期完成各项建设任务,为推动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淮河长治久安、造福沿淮人民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最后,预祝大会圆满成功,祝愿新时期治淮事业再创新辉煌!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