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浮云遮望眼
——中建一局自主开发信息化系统启示
2010-02-12
◎ 本刊记者 一 叶
在建筑业企业信息化水平还比较落后,而信息化考核标准又将资质与信息化水平相挂钩的情况下,本来美好的以政策促进建企信息化发展的愿望似乎被一些企业曲解为要通过信息化增加特级企业的资质考核负担。于是本来应该是重新梳理、提升企业管理良机的信息化实施过程变成了“应付工程”,文件中要求什么企业就做什么,为了资质而做信息化虽非广泛情况,但也绝非个别现象。个别建企可能还存在不同程度的“做出来却用不起来”或者是“做完放着不用”的情况,这更动摇了建企本不坚定的实施信息化的信心。
正因为看到特级资质信息化考核标准的响应情况并不理想,标准重新回炉并广泛征求各方意见。目前,标准已临近出台。建企在经历了信息化思潮和实践的洗礼之后,对信息化的思考更加深刻,理解更加透彻,考虑的问题也更加与企业的实际应用和长远发展相结合。
在2010年4月召开的第十四届建设行业企业信息化应用发展研讨会上,很多建筑企业“献身说法”,以自身的例子来谈信息化的实施心得。其中不乏像中建一局信息部部门经理常戎一这样代表企业做中肯发言来为行业信息化献策支招的建企信息化人。
中建一局的信息化案例在行业内可谓众所周知。企业信息化系统并非引进的软件厂商的现成系统,而是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开发了项目管理系统,并在此基础上开发了财务管理系统等实用的系统。自主研发信息化系统看似困难,实则抓住了企业信息化的关键所在,即信息化是现代化管理的手段,而非目的。通过对信息化框架的构建过程,企业得以对自身的管理状况重新进行审视,这本身就是一个管理流程梳理和优化的过程。这对企业实现“向管理要效益”是非常重要的。反观那些为了资质而作信息化的企业和那些以“包过资质”为噱头的软件开发商。他们为那些就想为过资质而上信息化的企业抛出的效果确实很诱人,“不管你管理是怎样的,不管你是什么需求,通过IT手段我都能给你搭建一个五光十色的信息管理的魔方。”然而,这真的是信息化的本质目标么?“信息系统不是一个空架子,起关键作用的是内容,而不是形式。”常戎一就对这个问题有着认真的思考,“信息化到底在做什么?这好像是一个不是问题的问题,我觉得企业信息化应该解决的是一个效益的问题,而企业信息化效益的好坏关键在于用,因此我们觉得用和效率应该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魔方大家都玩过,而且它有一个规律,就是无论怎样扭转,“一面中间的正方形的颜色是不会变的。”这个魔方对应到企业信息化来也是一样,“我感觉无论怎么变,中心不能变。”把握住信息化是为企业的业务、管理水平升级服务,是为企业实实在在的节省成本,创造价值服务,信息化这个魔方才能真正玩得转。而在常总看来,现在的特级资质信息系统市场,“把太多太多的精力放在这个资质上,极力推出这个模块,极力按这个考核表去对,一个字都不错。我感觉企业大多数的系统现在越来越一样,大多数软件企业生产的产品那个模块感觉很一样,过去我见到很多有鲜明特点的产品,现在变得越来越一样,都是看标准,看看哪点别漏了”。如此这般,信息化倒真像成为了建企的“枷锁”和“包袱”。怎么来分析和解决这种误区?常总说道,“我个人觉得企业自身是信息化的主宰,应该在资质标准的指导下,在软件企业的帮助下,真真正正,切切实实,冷冷静静分析企业的信息化到底想干什么,引进也好,自主开发也好,做些对自己有点用的系统,把能用的用起来就好。而我个人认为这恰恰是信息化考核对企业最本质的要求”。
其实一把手对企业的信息化不能说不重视,但是信息化与传统的技术不同,它的效益有些的确不容易完全用数据指标去衡量,给人以“看不见、摸不着”的感觉。这样在开发和使用的过程中本就心里犯嘀咕的领导遇到阻力和问题当然就要打退堂鼓了。而在这一点上,常总对信息化的理念和效益有着独到的理解,“我们一局的工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理念非常简单,我们搞系统应该能为企业挣钱,最起码能为企业省一些钱,这个钱应该是能精确的算出来。不是说我们搞OA,我们搞办公平台,我们网络视频会议省了几张纸,省了几度电,少了差旅费,很没意思。八年前我们做OA平台的时候,在汇报的时候我说我们上这个平台能省多少墨粉,能省多少硒鼓,能省多少文件的传递,如果我们到了21世纪10年代做出来的东西还是这样汇报只是把08换成了10,我觉得意义不大,应该有进步。我不是财迷,做信息化就是为了企业产生效益,不要整天光惦记着找老板签字要钱买服务器。”而中建一局的信息化也确实产生了看的见的效益,“一局的效率到底在哪?通过支付系统,光活期存款一项,利息可以多得到近1000万,这就是给企业挣的,这就是效益。”
中建一局的信息化系统成功的例子,显示了信息化不光是软件设计厂商的事情,作为更加熟悉建企管理的建企自身也能做信息化系统,甚至做的更好,更合建企自身的“胃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