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教育模式 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

2010-02-12孟国忠

中国林业教育 2010年1期
关键词:竞争力大学生能力

孟国忠 蒋 理

(1.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南京 210037;2.南京理工大学后勤管理中心,南京 210094)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都把大学生就业作为工作的重点,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政策和措施。各高校也在加强就业指导、提供信息服务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在相关利好政策和便利条件的外部环境下,大学生能否找到合适的工作最主要的是还要看自己是否具有竞争力,是否能够适应社会的需求。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培养与提升的根基在于高校教育模式的不断创新。

一、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内涵、构成及特点

(一)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内涵

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是以其综合素质为基础的多种能力的集中体现,是实力、智力、精力、体力的大较量,也是政治素质、业务素质、身体素质的大较量[1],是科学素养、人文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统一。

就业竞争力不等同于职业能力。职业能力只是竞争力的重要组成,是个体获取某一特定职业所要具备的实际能力。除职业能力以外,就业竞争力还包括市场能力及适应能力。大学生只有具备一定的就业竞争力,才能在未来社会与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所以,高校对人才的培养,是对其竞争力的培养而不只是职业能力的培养。

(二)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构成

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在本质上是知力、心力和能力综合作用的一种表现力。其中知力是竞争力的基础,主要指大学生完善的知识结构,是适应现代社会的前提。能力是竞争力的关键,甚至是决定因素,主要指适应能力、意志品质、协作精神、反应与表达能力、气质修养、创新精神等在内的综合素质集合体。心力是竞争力的重要保证。现代社会快速化的生活节奏及压力对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许多招聘单位都会在正式录用员工之前进行一定的心理测验。自信、乐观等良好的心态对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正确认识并解决生活中暂时存在的困难起着重要的保证作用。

(三)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特点

1.普遍性与独特性

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跟所在学校、学科、专业等在社会上的影响力以及社会需求程度密切相关。学校的一些优势学科或热门专业对所有学习此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都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对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具有普遍意义。但这种促进作用是隐性的,相对于每一个学习相同专业的学生来讲,更为重要的是显性的就业竞争力,即有别于或领先于同专业其他同学的个人特殊能力。这种显性的竞争力是建立在隐性力基础上的个人能力的升华及具体体现,具有明显的独特性。

2.稳定性与发展性

大学生通过专业和非专业知识学习,使其知识结构、认知能力、思维方式都发展到一定程度和水平。受所接受教育与生活环境的影响,这种能力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为了不断适应社会与市场的要求,大学生需要适时更新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并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使其就业竞争力又处于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中。

二、社会大环境和教育对象的变化要求不断创新教育模式

(一)高等教育大众化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超过20%,进入了国际公认的大众化发展阶段。在这种展背景下,各高校均面临不同程度的学生就业压力,但不同学校、专业、学生之间却存在较大的差异。要求高校在创新人才培养质量方面狠下功夫,树立全面发展和特色发展的人才观,完善多元化的人才质量评价标准。明确人才培养定位,在专业设置及培养模式上与学校的办学实力和市场要求相适应,并突出自身的办学特色。以学生为中心,强化服务意识,加强就业市场的信息反馈及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做好已就业学生的跟踪服务工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建立一种适应市场需要、适时补充调整的动态的培养模式。

(二)独生子女增多

目前,高校大学生当中独生子女占了大多数。由于受到长辈们太多的宠爱甚至是溺爱,他们大多生活能力相对较弱,承载着较大的学习竞争压力,心理承受能力不强。他们的自我认同感强,喜欢自由的生活,不愿意接受外界的约束与批评[2]。

应当看到,尽管存在一些不足,但他们充满活力,思维活跃,易于接受新生事物,充满爱心,乐于奉献,尤其是在志愿服务与爱心奉献中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所以,高校帮助他们改进存在的不足之处,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加强实践锻炼,逐步提升其就业竞争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1.3 观察指标对比两组患者干预前后效果的肝功能指标,ALT(丙氨酸转移酶)、AST(天门冬氨酸基转移酶)、TBIL(总胆红素);对比两组患者干预后的治疗效果;对比两组患者干预后的SAS(焦虑自评表)SDS(抑郁自评表)。SDS、SAS表总分<50为正常,表示患者无抑郁或焦虑,50<总分> <60为轻度抑郁或轻度焦虑,61 <总分> <70为中度抑郁或中度焦虑,总分>70分以上为重度抑郁。分数越高说明患者症状越严重[6]。总分总分

(三)女生比例增加

当前我国高校学生当中,女生所占比例明显上升,有的专业女生人数是男生的几倍。从接受教育机会的角度来看,这当然是一件好事,说明男女平等受教育机会已落到实处。但我们也应该看到,等到大学毕业时,不少用人单位则多倾向于男生。除了一些行业、岗位确实需要经常出差或是条件比较艰苦而不太适合女生以外,大多数的公司还存在不同程度的就业偏见,甚至专门为女生设置了一些就业门槛,如保证3年内不能结婚生子等不合理的规定。所以,女生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找到合适的工作,就需要在自身的能力方面有着甚至是超过男生的优势。高校要在提升女生的就业能力方面做出更多的思考与实践。

(四)其他因素的影响

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进一步加强,国际间的贸易往来以及国内宏观调控政策等的变化都会对行业发展产生直接的影响,并快速反应到就业市场的需求上。很多情况下,这种变化与影响是不可预测的,具有偶然性,当前蔓延全球的金融危机就是明显的例子。明显萎缩的用工需求量给大学生就业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尤其是以往接收毕业生较多的外贸出口及其相关制造业受到的冲击更为严重,从而降低了对新增用工数量的需求,给大学生就业造成了很大的困难。高校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加以应对。

三、创新教育模式,全面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

(一)就业观念的转变是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前提

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不仅仅局限在对地域及单位所有制性质的选择上,更重要的是在就业意愿的驱动力上。如果学生本人的就业愿望不强,在接受市场选择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困难,甚至会形成一种恶性循环。所以,要想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首先要引导其转变就业观念,强化其就业意愿驱动力。

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一文中把人类的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5类,认为需求是人实现愿望的驱动力。只有学生本身有着强烈的就业意愿,才可能为此付出更多的努力,提高其竞争力。

造成部分学生就业意愿不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是因为部分学生存在就业胆怯心理,不愿意接触社会,或是经过一两次失败的求职经历后就不再愿意找工作。有的则是因为家庭经济条件优越而就业的需要不足。所以,在解决就业观念转变问题上,高校首先要关注大学生的就业意愿原动力。尤其是在当前受金融危机影响的环境下,大学毕业生作为受冲击最大的就业群体,高校首先要引导他们转变就业观念,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思想,先从解决自己的生存问题出发来寻求合适的岗位。如果大学生长时间找不到工作,是对资源的巨大浪费。学校要多加引导,激发学生的就业意愿,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目标,使他们主动提高自己的能力,实现自己的价值。

(二)提高综合素质是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根本

大学生综合素质是包括政治思想素质、专业素质、能力素质、文化素质、身心素质等综合能力在内的集合体,是对学校人才培养成果的一种检验,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其就业竞争力的根本,是创新教育的目的所在。

1.强化实践教育的有效性

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意志力为主要目的的实践教育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除每年组织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以外,还要从教学体系完善上根本解决这一问题,如除了安排必要的教学实习活动以外,要适当加大实践教学在课程体系中的比重,增加学时数。建立一批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让学生能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进行有效结合,使其真正成为“学得实、用得上”的实用型人才。当然,大学生本身也应主动参加一些实践活动,如在大学一年级时,由于专业知识还不够丰富,可多参加一些志愿服务、勤工俭学之类的活动,锻炼自己的毅力,培养心理素质和协作精神。从二年级开始,随着所学专业知识的逐渐深入,学生可以寻求一些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公司进行实践锻炼,从而更好地了解行业对知识的实际需要,对以后的学习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非智力教育是通过对非智力因素的强化与引导来提高其相应能力的一种手段。非智力因素是指与观察、记忆、逻辑思维、推理等智力因素相对应的情感、意志、欲望 、潜意识 、信念、理 想、直觉 、灵感 、顿悟、兴趣等因素[3]。心理学家韦克斯勒曾说过:“所有智力水平上都有非智力因素的作用,非智力因素不能代替其他基本能力。但是,非智力因素是智力活动中不可缺少的成分”。智力教育即学业能力培养主要通过第一课堂的形式来实现,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基础。非智力教育即除学业能力以外的其他能力培养则主要通过第二课堂的形式来进行,是智力教育的重要补充。

随着大学生群体特性的不断变化,非智力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也应该作相应调整,以往那种单纯的“吹拉弹唱打球照相”的活动形式已明显不能适应当前大学生的实际需要。目前,许多高校都在非智力教育方面进行着有益的探索,通过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获得相应学分的方法,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专业、兴趣和特长,积极参与科学研究、科技创新、学术讲座、文体竞赛、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对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并最终提升其竞争力有着积极意义,受到大学生的普遍欢迎。此外,针对女生比例增加的实际,高校可专门针对她们开设一些选修课,建立专门的训练营,加强职业能力、市场能力及生存能力的培养,引导她们主动接触社会,找准目标,早做准备,为提高其竞争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创业教育是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在当前就业压力相对较大的社会大背景下,创业教育日益重要,大学生创业也成了当下的热门话题。从职业联动的角度来看,创业教育确实是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在西方发达国家,大学生创业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比例大都在20%~30%之间。但我国大学生创业的比例还非常低,有统计说不到1%。虽然各高校也已经意识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但我国的创业教育大都停留在理论层面上,有纸上谈兵的嫌疑。因为大多数创业教育主要以理论教学的形式来进行,任课教师多是学生辅导员或是在行政部门任职的领导干部,他们大多没有创业的实际经历,授课内容多集中在对政策的宣讲上。即使是请一些有实践经验的企业负责人或是创业成功的同学,也多是举办一些讲座,总体上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在课程设置、经费投入、人员配备、政策鼓励等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多数同学也还停留在敢想而不敢做的层面。

实际上,高校在帮助大学生创业方面大有文章可做。除了开设专门针对大学生创业的必修课程以外,还可以充分利用高校的人力资源优势,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适合大学生创业的项目让学生去实践,帮助他们了解并掌握创业的过程和规律,提高他们的创业激情。所以,创业教育是一项长期的过程,高校需要逐步建立并完善创业教育体系,并争取适当的政策支持,全方位、多角度地做好对学生的培养,使创业教育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具有创业思维和创业精神的重要途径。

(四)生涯规划是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关键

目标是行动的指南,大学生只有进行了合理规划,确立一定的目标以后,才能逐步培养和完善其学业和职业意识,从而进一步锻炼其学业和职业能力,并最终提升其综合竞争力。

生涯规划对于大学生确立成长目标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常是在学生一入学就开始的,并贯穿于大学四年。生涯规划从短期目标来看主要指学业规划,从长期目标来看主要指职业规划。具体到高校,生涯规划应该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引导学生对自己四年的大学生活即学业和未来的职业作出合理的规划。要从课程体系的完善入手,要建立一支专业化程度更高的教师队伍。另外,高校要区别不同年级、不同层次的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为学生提供全程、全方位的服务。

当然,生涯规划不能与后期的就业教育相分隔。同样,就业教育也要从提升内涵方面下功夫,而不能只是局限于讲形势、谈技巧、作鼓励,要上升到人才培养的层面上,这也是创新教育的核心。同时,高校要在就业服务方面具有前瞻性,对市场变化及可能遇到的困难有一定的预判力,帮助学生提前做好准备,从而更好地迎接未来的挑战。

[1]李娜,刘艳玲,吴代舫.以人为本 打造大学生就业竞争力[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20):47-48.

[2]魏勇,孟国忠.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理性思考[J].南京林业大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3):79-82.

[3]吴宁.谈21世纪高等教育视野中的非智力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2001(9):42-44.

猜你喜欢

竞争力大学生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论外卖品牌的竞争力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大学生之歌
日本竞争力
“北上广深”pk城市竞争力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在联合中提高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