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校园建设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010-02-12董杜斌吴青林陈审声
董杜斌 吴青林 陈审声
(浙江林学院环境科技学院,浙江临安 311300)
高校是整个社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和谐校园是建设和谐社会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高校的主体是大学生,最活跃、最关键的要素也是大学生,大学生的思想、生活、学习是否和谐是建设和谐校园的关键所在。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体是学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否有成效将直接关系到建设和谐校园目标的实现。因此,在建设和谐校园的实践中,高校必须通过创新形式、充实内涵、丰富内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和谐校园的内涵
和谐校园的内涵主要是指以校园为载体,以文化为纽带,以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和谐发展为目标,协调运转学校教育的各个系统和要素,整体优化教书育人的氛围,提高学校的内在凝聚力、外在吸引力和向心力,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保证学校的全面协调发展。
和谐校园建设就是把教育活动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把亲和、融洽的精神贯注于学校教育的每个因素和环节,重视和突出学校教育的整体功能和价值。学校的教育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和中心,注重教育开展的全局性和人文性以及校园关系的协调性和公平性;应以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能力为重点;教育内容和方法应结合青年学生的特点,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管理者和后勤服务人员应做到教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1]。而和谐校园建设就是要营建具有艺术性、人文性和亲和性的校园环境设施和文化氛围,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生活、学习和休息环境,实现环境与人的高度协调,以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创造性。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建设和谐校园中的重要性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是建设和谐校园的基础
和谐校园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质中公平正义、团结互助、稳定有序、协调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正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应有之意和目标取向。这不仅为建设和谐校园提供了方向和指导思想,有利于实现先进思想和先进文化的传播,也为高校其他各项工作的完成提供了服务与保障。同时,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能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为全民族整体素质的明显提高奠定重要的基础;又是构建和谐校园的一个重要内容和目标,对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以及建设和谐社会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是建设和谐校园的动力
大学生是最富有生机和活力的、代表着国家和民族未来与希望的社会群体之一,所以和谐校园也应是充满创造活力的校园。创造活力是高校的生命力和高校生存发展的动力源泉,是教育事业和谐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础条件。要激发大学生的创造活力,就要根据时代特征和大学生的特点,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信仰激励、理想激励、奖惩激励、榜样激励、情感激励和艺术激励等功能;要为大学生的行为提供健康、理性的精神支撑,建立和谐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环境;要在大学生中倡导公平、正义、宽容的社会理念,有效地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情绪,引导他们积极进取、努力向上,为建设和谐校园提供不竭的动力[2]。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是建设和谐校园的保障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和谐校园建设的关键所在。当前,大学校园建设在与社会发展接轨的同时,也灵敏地反映着社会的变化,所以较容易影响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导致大学生产生思想矛盾,甚至引发潜在的危机。如果大学生的思想矛盾尖锐,校园内恶性事故不断,校园的稳定受到影响,教学秩序和工作秩序受到破坏,那么又何谈建设和谐校园。而有效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帮助大学生牢固地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行为以及高尚的道德情操;可以有效地解决大学生思想中的潜在危机,在师生、同学之间培养诚信友爱的关系,使大学生的学习充满活力、生活安定有序。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将为和谐校园的构建提供重要的保障。
三、在和谐校园建设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优化
为了建设和谐校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融入到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各个环节,渗透到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各个方面,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必须结合工作实际和当代青年学生的特点,努力开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主动占领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
(一)以生为本,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和谐性
建设和谐校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键在于解决如何正确地引导大学生、培养什么样的大学生的问题。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立足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着眼于“管理学生”,缺乏管理理念和思路上的创新。大学生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他们在教育过程中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何以及自我教育功能发挥的程度如何都将直接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因此,高校要树立以生为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理念,要从大学生的实际出发,结合青年学生的个体特点,要相信学生、依靠学生,要把亲和、融洽的精神贯穿于日常育人工作的每个环节。
1.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的创新
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要化被动为主动,把对学生的控制、约束性管理转变为以发展、引导和教育为主的管理;在教育中要尊重学生的合法权益与合理要求,要善于倾听学生的意见,重视学生的合理化建议;要加强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鼓励学生把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与学校、社会的发展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树立主人翁意识;要培养学生关心学校、热爱学校的意识和行为,从而在校园内形成强大的凝聚力、蓬勃的奋进力和旺盛的生命力。
2.注重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素质建设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作为大学生的引导者、教育者,要不断提高师德和业务水平,要爱岗敬业、乐观向上,以自己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风范影响学生,为学生做好表率;在日常工作中,应从细微入手,为学生营造温馨的学习、生活环境,要关心学生的成长,善于发现和鼓励学生的进步,让学生感觉到时刻有人在关心爱护自己。
此外,在以学生为本的同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要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为本,从而确保教育生态系统的真正和谐。高等院校要积极采取措施、创造条件,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供培训进修、学历教育和政治上发展的机会,以激励专职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努力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修养,积极探索具有时代特征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新思路、新途径,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二)求真进取,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环境
建设和谐校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在强调和发挥其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同时,不断拓宽内涵,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要开拓创新、与时俱进,与社会的和谐发展相适应[2]。
1.注重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完善,将和谐发展教育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以“两课”教学为主渠道,以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教育为主旋律,以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教育为主要内容。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必须顺应时代发展的新特征和新要求,所以将和谐发展教育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是对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有益补充和完善。因此,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当把服务和谐社会建设作为其重要目标,并纳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总体规划中,从而在高校深入开展和谐发展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和谐发展的思想观念,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建设和谐社会增添新力量。
2.注重生态文明教育,促进和谐校园建设
对大学生开展和谐发展教育能否落到实处,关键在于思想的转变和认识是否到位。和谐发展教育作为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领域,要求受教育者在思想上要树立崭新的人生观、自然观和生态发展观,要能够合理地协调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生态文明教育的提出赋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新的使命,也进一步指导人们科学地认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从而逐步形成善待自然的意识和行为。因此,高校在开展和谐发展教育时,应把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其中。
(三)因生而异,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实效
建设和谐校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应该面向全体学生。但是,由于大学生受环境、教育和自身主观能动性的影响,其素质结构不可能完全一致,所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果忽视个体差异,忽视个别教育的重要性,工作简单化、“一刀切”,不考虑生态个体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就容易降低整体教育的效果。因此,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大学生的教育管理中,要认真细致地开展工作,细心洞察、深入了解学生个体的心理发展轨迹,把学生个体心理的特殊性与群体心理的普遍性有机地结合起来;要因人而异、因地制宜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把社会、家庭和学生个体有机地结合起来,保持各方有效的沟通;要采取多种方法,有针对性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3]。
近年来,大学生尤其是经济贫困生、心理问题生的思想问题以及实际的生活和学习问题明显增多,矛盾日益突出。在日常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经济贫困生、成绩后进生、心理问题生、就业困难生等弱势群体是影响校园和谐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协调各因子和谐的基础,应把弱势群体的和谐性摆在工作的首要位置;应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解决大学生面临的实际问题相结合,重点解决学生在学习、生活、就业等方面的实际问题,为学生个体的和谐、健康发展创造条件。
(四)开拓载体,重视多元化校园文化的建设
建设和谐校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创新形式,提高校园文化的生机和活力。校园文化是促进大学生学习、工作、生活和谐相融的重要因素,是促进高校生态系统和谐、文明发展的重要载体。校园文化建设对引导大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增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帮助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审美观及和谐的人际关系、促使大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和创造意识、促进大学生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要等具有重大的意义。
因此,高校在开展传统的校园活动的基础上,应以大学生为主体和中心,以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能力为重点,结合青年学生的特点,开拓多元化的校园文化载体:(1)开拓民俗文化载体。为了让广大学生了解和接触我国东西南北中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可以开展巴蜀文化、湘楚文化、齐鲁文化等展示活动。(2)开拓团学组织载体。积极发挥团学组织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不断丰富校园文化内容,开展学生参与面广的特色活动,消除学生对校园文化活动的单调感,提高学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和综合素质。(3)开拓学科文化载体。通过形象、生动的学科文化的展示,使大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的学科专业,并产生认同感和热爱之情,从而促进学科文化的和谐发展,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1]朱雯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和谐校园构建中的意义与功能[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30):41-42.
[2]盛秀金.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推进和谐校园建设[J].理论学习,2008,9(3):20-21.
[3]林丽萍.教育生态学视野下高等学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J].中国高教研究,2006,8(3):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