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猪嗜血杆菌病的诊治
2010-02-12李文辉
潘 青,李文辉,刘 倩,刘 丽
(廊坊职业技术学院,河北廊坊065000)
廊坊万庄某个体养猪场饲养仔猪200头,2009年8月29日至8月31日有仔猪陆续发病并出现死亡。畜主给猪口服抗生素,病情未见控制,第4天到本院兽医院求治,已死亡10只。经发病情况、临床症状、剖检病死猪病变和通过实验室诊断确诊为猪副嗜血杆菌病,报告如下。
1 临床症状
整个猪群精神委靡,食欲减退,畏寒怕冷,体温升高到40.5℃~41.5℃。腹式呼吸,咳嗽气喘,呼吸困难,有的病例口鼻流出泡沫样黏性液体,鼻背、颌下、两耳、四肢内侧以及胸腹少毛处出现大片蓝紫色斑。腹泻,逐渐减食。关节肿胀,跛行,步态僵硬,同时出现身体颤抖,共济失调,可视黏膜发绀,死猪都在发病后2~3 d衰竭死亡。
2 病理变化
剖检病猪(2头)和死猪(2头),胸腔内有大量淡红色液体及纤维素性凝块,肺表面覆盖有大量的纤维素性渗出物并与胸壁粘连,肺水肿,腹膜炎。心包紧张,存有大量液体,有的心包膜上有干酪样甚至豆腐渣样渗出物,心肌有出血点。全身淋巴结肿大,呈暗红色,切面湿润,呈大理石样花纹;脾脏肿大,有出血性梗死;关节肿大,切开有淡黄色液体流出。
3 实验室诊断
3.1 显微镜检查 采集病死猪肺病变组织、心血离心后的沉积物、脾脏和肝脏组织做涂片,革兰染色,镜检均见革兰阴性球杆菌。不形成芽孢,未见有荚膜和鞭毛。
3.2 分离培养 取病猪鼻腔、肺脏、心包积液、肝脏和胸水离心沉积物分别接种于血液(兔血)琼脂平皿和肉汤中,置37℃温箱内培养24 h后观察。结果肉汤中未见细菌生长;继续培养至48 h,平皿表面长出许多针头大小、边缘整齐、圆形隆起、灰白色半透明的菌落,取少许涂片,革兰染色,镜检,见有大小不一致的比较密布的革兰阴性球杆菌。
3.3 培养特性试验 将上述分离的细菌接种于巧克力琼脂平皿,进行纯化增菌培养。将纯化菌落与金黄色葡萄球菌垂直划线于巧克力琼脂平皿板上37℃培养24 h,结果在金黄色葡萄球菌周围有针尖大小、圆形、边缘整齐、半透明的菌落生长,其生长发育良好,呈现“卫星现象”。
由此,确诊该猪场发病死亡病例系感染副猪嗜血杆菌,为提高对本病的治疗效果,特进行了药敏试验。结果该菌对诺氟沙星和氧氟沙星敏感;对其他如卡那霉素、红霉素和洁霉素等敏感性很低。
4 治疗与预防
采用氧氟沙星注射液8 mL、维生素C注射液5mL、地塞米松2mL混合对病猪及和病猪直接接触的可疑猪只进行肌肉注射,2次/d,连用6 d,控制住疫情。对本场其他正常采食和饮水的猪只拌料给药进行预防。
最后建议畜主预防本病应注意加强饲养管理,减少猪群流动,确保饲料不霉变,做好猪舍通风和保温工作。在引进种猪时应隔离,在混群饲养前进行敏感药物预防。严格执行猪场消毒制度,防止或减少应激因素的发生。猪群有应激因素发生时,可用阿莫西林、头孢菌素、红霉素等拌入饲料中饲喂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