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认知角度探讨园林树木学课程教学改革

2010-02-11陈龙清杨琴军赵凯歌

中国林业教育 2010年5期
关键词:学时树种树木

季 华 陈龙清 杨琴军 赵凯歌

(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林学学院,武汉 430070)

园林树木学是对园林树木的形态特征、系统分类、地理分布、习性及栽培应用等进行系统研究的一门学科,是园林、风景园林及其相关专业重要的必修专业基础课,为学生学习城市绿地规划、花卉育种、园林植物种苗生产等课程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1]。与其他专业基础课程一样,目前园林树木学课程的总学时被缩减为64学时,其中理论课36学时、实验课28学时。在这么短的学时内,要求学生掌握200个树种的形态、习性、观赏特性及应用等,显然时间是不够用的;也很容易导致学生学了后面的树种忘了前面的、树种之间相互混淆。同时,传统的园林树木学课程教学强调树种的识别,这部分教学内容占用了总学时的一半以上。然而,学生通过学习虽然认识了大量的树种,但缺乏对树种应用的了解,以至于不知道如何运用或发挥树种的美去营造植物景观。

相反,国外类似课程的教学特别强调学生创新意识、独立思考和观察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系统掌握课程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可见,我国园林专业的学生除了应具备基本的理论知识之外,还要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因此,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内,使学生掌握识别树种的方法以及更多的相关信息,并在识别树种的基础上能够实现树种的综合运用,是园林树木学课程教学改革所要探讨的问题。

一、在教学内容方面突出4种认知

在《辞海》中,“认知”被定义为“人类认识客观事物、获得知识的活动,包括注意、知觉、表象、记忆、思维等一系列认知过程,也称为认知理论。”“认知”的含义大致有3种:一是个体对主客观事物的知觉辨别过程;二是个体对主客观事物的属性或主客观事物间的关系的知晓或了解过程;三是个体在对主客观事物的知觉辨别和了解的基础上获得和内化相应的知识经验。

园林树木学课程教学内容多,包括树木的形态、分布、习性、观赏特性及应用等,具有综合性、直观性强的特点。其中,园林树木的形态、分布、习性等教学内容是课程学习的基础内容,而掌握园林树木的观赏特性及其应用等教学内容是课程学习的最终目的。传统的园林树木学课程教学只注重园林树木形态特征的内容,其他内容涉及很少,所以学生可以认识大量的树种,却不知如何去应用这些树种。随着“园林”内涵的扩张,园林植物景观逐步从街道、公园、居住绿化等小的园林植物景观拓展到国土区域、城市环境等大的园林植物景观体系。因此,需要改变传统的园林树木学课程教学中识别内容占主导的现象,课程教学要突出“内容新、学时少、水平高、效果好”的特点[2],增补“树种最新的应用效果和趋势”等内容。笔者认为,可以将园林树木学课程教学内容分为4种认知,包括园林树种形态和习性的认知、园林树木观赏特性的认知、园林树木的空间认知和园林树木的文化认知,其中后2种认知内容是传统教学容易忽略的部分。

(一)园林树种形态和习性的认知

形态认知,就是对树种形态的识别。在课程教学中,主要通过从科、属到种的讲述,让学生掌握识别树种的方法,了解不同树种的共性和个性。习性认知,主要是指对各树种适宜的生长条件如光、温、水、土、肥等的了解。同时,这部分内容也包括一些有关园林树木的最新科研成果。这样,学生才会知道如何合理、科学地应用树种,才能了解园林树种形态和习性的最新动态,以丰富和拓展专业视野。

(二)园林树木观赏特性的认知

观赏性,是构建优美植物景观的基础。园林树木的观赏特点主要包括个体美和群体美2个方面。个体美注重园林树木本身的美,如树木的比例、尺度、质感、色彩等。中国古典园林比较注重这种美,例如会利用白墙作背景,使花木的姿态曲尽画意。然而,随着环境的不断恶化和公众生态意识的提高,尊重植物的多样性、模拟自然已成为现代园林的热点,树木的群体美进而也就越来越受到重视。因此,在园林树木学课程教学中,应将树木的群体美纳入园林树木的观赏特性,使之成为教学内容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三)园林树木的空间认知

园林艺术是多维的艺术形式,空间性和时序性是其基本的属性。园林植物景观是空间艺术与时间艺术的完美结合,通过不同的空间形态表现出来。因此,认知由园林植物实体所构成的植物景观空间是很重要的。园林树木的美是包含时间在内的四维空间,随着时间、空间的变化显示出不同的景观效果。例如,从一天的开始到结束,树木随着光影的变化而显现出丰富的景观效果;不同季节、不同气候也赋予了树木无穷的变化,树木的始花、盛花和凋零以及绿叶和秋叶的不同时段都形成了树木空间的不同风格和品质。因此,在园林树木学课程教学中,增加“园林树木的空间认知”这部分教学内容,可以使学生在理解和感受树木景观的同时知道如何去应用和创造这种美。

(四)园林树木的文化认知

“岁寒三友”,松、竹、梅不畏严寒、傲立风雪的高尚品格;“玉棠春富贵”,玉兰、海棠、迎春、牡丹和桂花的皇家气质,等等,无不说明中国园林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在传统的园林树木学课程教学中,由于对“园林树木的文化认知”这部分内容重视不够,所以学生只是认识了园林树种,但对人类所赋予其的内涵美或文化美却缺乏更深的理解。这也就导致了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中国古典园林中树种的配置,也不能很好地通过树种配置去表现园林的意境美。因此,园林教育一定要加入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3]。正如陈从周先生在《说园》中指出的“中国园林与中国文学盘根错节、难分难离,研究中国园林似应先从中国诗文入手”。

二、从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角度注重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

(一)遵循认知理论,科学地安排树种的讲授顺序

教学内容的安排其实是对主客观事物属性的知晓或了解过程。依据树种的生物学特性,科学地安排树种的讲授顺序,例如春季时先讲授开花的科、种——杨柳科、山茶科、蔷薇科等,以培养学生对花或新叶的形态以及树木随时间变化而呈现的美等的知晓。这种遵循认知理论安排教学内容的做法在传统的园林树木学课程教学中得到了很好的落实。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学生对园林树种的形态特征如叶、花等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能很好地把握树种科的特征,尤其是充分认识到树木随时间的变化而呈现出树形、叶、花的时空美,为以后的学习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二)利用多种教学方式,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认知

目前,园林树木学课程教学已从传统的黑板、挂图、标本教学等方式转变为传统的实验、实践教学与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利用多媒体展示不同树种在不同时期的树形、叶、花等形貌特征以及在不同季节的形貌色相变化等,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2,4]。但是,在多媒体教学中存在学生只机械地记录知识点而不从深层次去理解的问题。因此,在制作园林树木学课程多媒体教学课件时,应精选图片、仅标注关键的文字,以利于教师结合课堂教学中的板书引导学生去思考和理解图片所要说明的问题。

同时,针对园林树木学理论课上教师讲授多、学生机械学的问题,应结合教学内容采用启发式、案例式、探讨式等多种教学方法。例如,在课堂教学中安排5~10分钟,由教师提出一些问题,如“悬铃木的飘毛来自哪”“如何解决”等,让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并解答。又如,通过组织学生讨论,师生一起分析水中种的池杉与岸边栽的水杉的不同,这样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池杉和水杉耐水湿的强弱,以及池杉能长期在水中生长的原因了。再如,通过“烟花三月下扬州”诗句的引出,让学生阐述扬州瘦西湖的美与早春的关系,从而使学生理解垂柳在早春的色彩美、姿态美及其应用形式等。通过上述教学方式的运用,学生体会到了学与用之间的关系,并在此过程中获得和内化了相应的知识。

三、在教学环节方面注重认知的再现

(一)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自主认知

园林树木学课程教学内容的实践性很强,需要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到感性认识进行不断的重复,从而熟悉树种的方方面面,做到心中有“树”。以往的教学环节主要包括讲授新课、检查复习等,缺少学生自主学习的环节。因此,笔者认为,应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认知。在园林树种形态和习性的认知方面,要求学生通过描述不同树种的叶和花等形态、总结所识别树种的特性、比较相似树种的异同等,掌握树种识别的方法。在园林树木观赏特性的认知方面,要求学生通过观察不同时期各种树种的变化情况,能够画出不同时期的树形图等。在园林树木的文化认知方面,推荐一些古典园林方面的书籍、诗歌、散文或歌曲,要求学生阅读并交流读后感;或者要求学生参观不同类型的绿地公园之后,撰写观后感等。在园林树木的空间认知方面,要求学生亲自测量各种树木,并绘制配植图等。

此外,在进行课程考核时,应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笔试、口试、课程论文或调查报告、标本采集与鉴定、实习报告等多种形式;并结合学生平时的学习表现和平时的作业情况,公正合理地评价每一个学生,从而使学生注重平时的学习过程,而不仅仅是课程考试的结果。

(二)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巩固学生的认知

学生对树种和树木的认知是建立在感性认识上的。因此,在实践课程中,教师要注重室内与室外或校内与校外课程教学的结合,要注重让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以加强学生的认知能力。在园林树木学课程的实验课上,在室内教学时,应让学生多观察新鲜标本,通过“学生鉴定—教师指正—学生观察—教师总结”的方式让学生逐步掌握标本形态的识别要点;在室外教学时,应让学生从整体上去把握树木的外貌,通过从远到近的方式了解树木的形、色、质及空间感等,并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判别不同的树种。这样,就可以避免学生在室内时只知树木的叶或花、在室外时通过记树木所在的地方识别树种。通过这种室内标本识别与室外树种识别相结合的实践教学环节,加深了学生对树木和树种的理解,提高了他们运用理论知识去判别树种或应用树种的能力。

此外,通过在梅园、植物园等现场的实践教学,学生不仅能更好地了解园林树种的观赏特性及应用情况,而且对梅花等园林树种的美及其文化有了较深刻的认知。通过选择庐山植物园这样植被丰富的植物园和自然保护区开展课程实习,学生不仅可以通过“采集—鉴定—压制”过程,培养鉴别标本和压制标本的能力;而且可以通过对当地丰富的自然景观的观察,领略到植物的群体美,掌握植物群落结构等相关知识。

(三)在理论课与实践课有机结合的基础上,加强课后认知

通过园林树木学的理论课和实践课,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知得到了强化,从而能够较好地掌握园林树种。但是,由于园林树木学课程的学时有限,学生通过学习最多只能熟悉100种左右的树种。这是因为即便有理论讲解和实验课一两次的识别,但是学生对理论课讲授的内容只有一个表浅的认识,还是很容易忘记不熟悉的树种;即便在实践课上能够亲自观察不同树种的各种形态、感受树木在不同时期和不同空间中的美,但是学生缺少时间去反复认识和重新认识。因此,园林树木学课程教学要在理论课与实践课有机结合的基础上,加强学生在课后对教学内容的反复认知。通过鼓励学生多参与科研项目,如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以及利用“第二课堂”、国家精品课程、教学论坛、开放性标本馆等,帮助学生不断积累经验,形成自己的知识,不断温故而知新,从而有效地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判别和应用园林树种。

[1]卓丽环,陈龙清.园林树木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8-9.

[2]杨琴军,陈龙清,季华.浅谈专业基础课教学改革与学生能力培养的整合——以园林树木学课程为例[J].中国林业教育,2006,24(3):14-17.

[3]赵鸣.园林教育与国学[J].中国林业教育,2005,23(2):33-34.

[4]袁芳亭,陈龙清.“园林树木学”多媒体CAI课件的制作[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98-99.

猜你喜欢

学时树种树木
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下的学时发放标准的探索
——以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为例
《诗词写作》课程教学大纲(节选)
教学大纲国画(工笔花鸟)
基于GC-MS流苏树种子挥发性成分分析
树木之最
树种的志向
探索学时积分制 构建阶梯式成长激励体系
树种的志向
辨认树木
常绿树种在新疆的应用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