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40例噬血细胞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

2010-02-11欧阳建周荣富邵晓雁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10年4期
关键词:血细胞继发性淋巴瘤

陈 兵,欧阳建,周荣富,邵晓雁,徐 勇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 血液科,江苏 南京 210008)

噬血细胞综合征(hemophagocytic syndrome,HPS)又称噬血细胞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hemophagocytic lymphohistiocytosis,HLH),是免疫调节功能异常,过度分泌细胞因子的一种综合征。临床上,HPS患者常有高热、血细胞减少、噬血细胞增多、凝血异常,且往往伴随病毒感染、恶性肿瘤等,HPS病情进展迅猛,死亡率高。为进一步提高对该病的诊治水平,现对40例HPS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来源

我院2002年1月~2008年3月收治的HPS 40例。其中,男性27例,女性13例,年龄13岁至81岁,平均(48±6.75)岁。所有病例均符合文献诊断标准[1]。

1.2 病原学、病理学检测

病原检测采用血培养、痰培养、尿培养、肥达氏反应、FQ-PCR方法,检测EB病毒(EBV)DNA和巨细胞病毒(CMV)DNA。血清学检测流行性出血热抗体、钩端螺璇体抗体、艾滋病毒抗体、肝炎病毒全套等。病理检查包括骨髓穿刺、骨髓活检、淋巴结活检等。

2 结果

2.1 病因

40例HPS中,22例(55%)与感染相关。其中,EBV14例(35%),CMV1例(2.5%),伤寒2例(5%),大肠埃希氏菌感染1例(2.5%)细菌、真菌多重感染1例(2.5%),病原体不详但抗感染有效3例(7.5%)。7例 HPS(17.5%)与肿瘤相关,其中 2例(5%)为侵袭性NK细胞白血病,1例(2.5%)鼻NK/T细胞淋巴瘤,其余4例(10%)为成熟T细胞淋巴瘤。7例肿瘤患者中,4例合并EBV感染。2例HPS(5%)与风湿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有关。1例(2.5%)与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有关。病因不明12例(30%)。

2.2 临床特点

本组患者临床表现以发热最常见,为39例(97.5%),肝、脾和(或)淋巴结肿大 25例(62.5%),咳嗽6例(15%),消化道出血3例(7.5%),神志改变2例(5%)。

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两系减少16例(40%),三系减少24例(60%)。生化:乳酸脱氢酶(LDH)(393~7063 U/L)升高 40例(100%);谷丙转氨酶(23~985.9U/L)和(或)谷草转氨酶(27~1285 U/L)升高32例(80%);三酰甘油(1.09~4.11 mmol/L)升高 36例(90%);血淀粉酶(44~687 U/L)和(或)尿淀粉酶(209~3200 U/L)升高16例(16/22,72.7%)。凝血异常包括 PT(12~36 s)、APTT(35~>320 s)、TT(13~>110 s)或纤维蛋白原(0.5~3.0 g/L)异常 13例(13/20,65%)。铁蛋白(868~>1500 ng/mL)升高 36例(36/36,100%)。骨髓涂片:噬血现象(0.5~7.5%)33例(33/36,92%)。

2.3 治疗和预后

所有患者均采用多种药物治疗。40例(100%)采用广谱抗生素治疗;11例(27.5%)抗病毒治疗;4例(10%)抗真菌治疗;21例(52.5%)用糖皮质激素(地塞米松或甲基强的松龙)治疗;9例(22.5%)予以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8例(20%)给予化疗,包括足叶乙甙+地塞米松、长春新碱+强的松+环磷酰胺+吡柔比星±足叶乙甙(CTOP±E);此外,还有成分输血纠正凝血异常及保肝、制酸等对症治疗。经治疗,8例存活(其中4例治愈),15例死亡,17例失访,死亡率65.2%(15/23)。15例死亡病例中7例为EBV感染,3例为恶性淋巴瘤(其中2例EBV阳性),1例死于严重感染(大肠埃希氏菌、多重感染)、1例为系统性红斑狼疮,3例为病因不明的HPS。死亡原因:多脏器衰竭、肿瘤进展、多重感染、脓毒血症。

3 讨论

HPS/HLH是某种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刺激T细胞和NK细胞释放细胞因子,如 IL-1、IL-2、IL-10、sIL-2、TNF-α 和 IFN-γ。TNF-α 和其它一些细胞因子可以引起发热及器官损害,同时TNF-α、IFN-γ又可以激活巨噬细胞,导致吞噬血细胞现象发生,引起血细胞减少。因而,目前认为HPS的发病类似一个细胞因子风暴,T细胞和巨噬细胞都处于失去控制的活化状态[1]。HPS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原发性HPS包括家族性噬血细胞综合征和无家族史(家族中首例)或在婴儿早期散发病例[2]。继发性HPS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原发性HPS,一般认为成人HPS多为继发性。2004年国际组织细胞协会公布的最新诊断标准[3],为分子诊断符合HPS,或者下列8条中符合5条:①发热超过1周,高峰达38.5℃以上;②脾肿大;③两系以上血细胞减少(血红蛋白≤90 g/L,血小板≤100×109/L,中性粒细胞≤1.0×l09/L);④甘油三酯≥2.0 mmol/L和(或)纤维蛋白原≤1.5 g/L;⑤骨髓、脾脏或淋巴结中见噬血现象,无恶性肿瘤证据;⑥NK细胞活性降低或者缺乏;⑦铁蛋白≥500μg/L;⑧可溶性 CD25≥2400 U/mL;可诊断为HPS。也可参考LMASHUKU等[4]提出的继发性HPS诊断修订标准。

本组HPS中,大部分符合上述8条中的①②③④⑤⑦,第⑧条检测指标我院尚未常规开展。对于第⑥条标准,在本组部分病例中检测淋巴细胞亚群,未发现NK细胞的缺乏,考虑是由于本组患者大多数为成人HPS患者,多为继发性HPS。仅有的1例13岁患者,也是确诊为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因继发免疫异常所致。继发性HPS常无或仅为一过性NK细胞数量减少,而原发性HPS常发生于0~2岁的婴幼儿,NK细胞活性降低或者缺乏常见,且提示预后不良。以往我们诊断HPS,较强调骨髓等部位噬血细胞的百分比(2%)。新的诊断标准只是把噬血现象作为八条标准中的一条,且并未强调百分比。我们也发现,有的病例噬血现象出现较晚,需多次、多部位穿刺才可能被发现。因此,凡有患者表现高热、肝脾肿大、全血细胞减少、肝功能试验异常、凝血异常、高甘油三脂血症和反应性噬血细胞增多的组织细胞浸润,且往往病情危重,应高度怀疑HPS。缺乏噬血现象也不能排除HPS。此外,本组HPS患者还表现高比例的血/尿淀粉酶升高、尿蛋白阳性,提示HPS不仅累及血细胞、凝血机制、肝、脾,还可造成胰腺和肾损害。

HPS诊断的难点在于病因诊断。文献报道[5,6],继发性HLH的常见病因有病毒(如EBV、CMV、单纯疱疹病毒、副流感病毒Ⅲ型等)、细菌、真菌、寄生虫(如疟疾)感染等。此外,还有恶性血液病(如淋巴瘤、白血病等)、风湿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器官移植后接受免疫抑制治疗及药物(如苯妥英钠)。近来发现,H5N1禽流感病毒感染病例表现HPS[7,8],更引起很多专家对HPS研究的关注。本组病例中28例明确了病因,感染相关HPS最多见,共22例。其中,EBV感染14例,占感染因素的2/3,其它病原体为细菌、真菌、CMV等;其次是T/NK细胞淋巴瘤相关HPS,共7例;其余个别病例为风湿性疾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所致的HPS。本组病例中仍有30%病因不明,这些患者不是死亡,就是放弃治疗,预后差。提示HPS应强调病原学及病理检查,争取病因治疗。例如,本组中的1例HPS患者,发病时并无明显鼻部表现,仅一张骨髓涂片中见到一团分类不明细胞,后行两次鼻粘膜活检才最终确诊为鼻NK/T淋巴瘤。

HPS的治疗主要围绕三大方面[3]:①遏制细胞因子风暴及其对多脏器的损害,主要通过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②控制感染,包括抗细菌、病毒、真菌;③化疗清除克隆性增殖的或含有EBV的T细胞,研究发现早期应用足叶乙甙可明显改善疗效[9]。本组病例经上述治疗,细菌感染性HPS预后较好,大部分积极有效治疗可达痊愈。不良预后因素为EBV感染、淋巴瘤、多脏器损害严重。本组14例EBV相关HPS中,4例同时确诊成熟T或NK细胞淋巴瘤,提示EBV与T/NK细胞淋巴瘤的发病密切相关,可能是感染EBV的T/NK细胞存在生长优势,最终恶性转化为淋巴瘤[10]。此外,EBV-DNA检测不仅提示不良预后,还可作为疗效评判的指标。例如,本组1例T细胞淋巴瘤伴EBV感染的患者,给予足叶乙甙+地塞米松、CHOP化疗后,症状消失,血象达正常,铁蛋白、肝功能等明显下降,而EBV-DNA检测仍在104,不久患者再度高热,各项指标再度恶化,EBV-DNA很快升至106,提示CHOP方案疗效不佳,后改为CHOPE方案化疗。

综上所述,HPS是多种病因、机制复杂而临床表现类似的综合征。由于该综合征的高死亡率及其可能所伴发的恶性淋巴瘤、EBV感染、甚至H5N1禽流感病毒感染等疾病,应引起临床医生对其临床特点、病因检查高度重视。凡有高热、肝脾肿大、全血细胞减少、肝功能试验异常、凝血异常和噬血细胞增多,应考虑到HPS。成人HPS多为继发性,细菌相关性HPS预后较好,病毒相关性尤其是EBV感染引起的HPS预后最差,半数以上HPS死亡。治疗目前尚无行之有效的方法,应尽早运用足叶乙甙、糖皮质激素及争取病因治疗。足叶乙甙治疗无效的EBV相关HPS,可考虑行造血干细胞移植[3]。近年研究发现,NF-κB对HPS炎症因子风暴的启动至关重要,NF-κB抑制剂可能成为将来治疗HPS的新途径[11]。中医学认为本病为温病,在高热期正邪两盛,以清瘟败毒饮为主方,也可能帮助患者度过HPS细胞因子风暴。

[1]KON TOPOULOU T,TSAOUSISG,VAIDAKISE,etal.Hemophagocytic syndrome in association with visceral leishmaniasis[J].Am J Med,2002,113(5):439-440.

[2]MENASCHE G,FELDMANN J,FISCHER A,et al.Primary hemophagocytic syndromes point to a direct link between lymphocyte cytotoxicity and homeostasis[J].Immunol Rev,2005,203(1):165-179.

[3]HENTER JI,HOME A,ARICO M,et al.HLH-2004:Diagnostic and therapeutic guidelines for hemophagocytic iymphohistocytosis[J].Pediatr Blood Cancer,2007,48(2):124-131.

[4]IMASHUKU S.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haemophagocytic syndrome:underlying disorders and selection of the most effective treatment[J].Int J Hematol,1997,66(2):135-151.

[5]TAKAHASHI N,CHUBACHI A,KUME M,et al.A clinical analysis of 52 adult patients with hemophagocytic syndrome:the prognostic significance of the underlying diseases[J].Int J Hematol,2001,74(2):209-213.

[6]FIETTA P,MANGSANELLI P.The hemophagocytic syndrome(macrophage activation syndrome)[J].Minerva Med,2003,94(1):19-27.

[7]KOBASA D,JONES SM,SHINYA K,et al.Aberrant innate immune response in lethal infection of macaques with the 1918 influenza virus[J].Nature,2007,445(7125):319-323.

[8]DE JONG MD,SIMMONS CP,THANH TT,et al.Fatal outcome of human influenza A (H5N1)is associated with high viral load and hypercytokinemia[J].Nature Med,2006,12(10):1203-1207.

[9]IMASHUKU S,KURIYAMA K,TERAMURA T,et al.Requirement for etoposide in the treatment of Epstein-Barr virs-assocaited hemophagocytic lymphohistiocyosis[J].J Clin Oncol,2001,19(10):2665-2673.

[10]LARROCHE C,MOUTHON L.Pathogenesis of hemophagocytic syndrome(HPS)[J].Autoimmun Rev,2004,3(2):69-75.

[11]CHUANG HC,LAY JD,HSIEH WC,et al.Pathogenesis and mechanism of disease progression from hemophagocytic lymphohistiocytosis to Epstein-Barr virus-associated T-cell lymphoma:nuclear factor-kappa B pathway as a potential therapeutic target[J].Cancer Sci,2007,98(9):1281-1287.

猜你喜欢

血细胞继发性淋巴瘤
HIV相关淋巴瘤诊治进展
甲状旁腺全切术对血液透析患者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的疗效观察
红细胞压积与白蛋白差值在继发性腹腔感染患者病程中的变化
甲氨蝶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生全血细胞减少不良反应分析
施氏魮(Barbonymus schwanenfeldii)外周血液及造血器官血细胞发生的观察
沙塘鳢的血细胞分析
前列腺癌治疗与继发性糖代谢紊乱的相关性
不一致性淋巴瘤1例及病理分析
全血细胞分析仪配套操作台使用体会
以肺内病变为首发症状的淋巴瘤多层螺旋CT与PET/CT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