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心血管急症体会
2010-02-11周建中赵庆峰
周建中 赵庆峰
江苏省南京市中医院(南京 210001)
中医药治疗心血管急症体会
周建中 赵庆峰
心血管 急症 中医药
江苏省南京市中医院(南京 210001)
中医学在对心血管急症的处理方面有许多宝贵经验。笔者在长期的临床工作中,单独运用中药或以中药联合应用西药治疗多种心血管急症,均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择要介绍如下。
1 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可分为快速性心律失常和缓慢心律失常,临床以快速心律失常较为多见。目前,抗心律失常西药的共同之处是既有抗心律失常作用,又可因使用不当致使患者心律失常加重或诱发新的心律失常,因此给临床用药带来一定困扰。中医药在治疗心律失常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1.1 快速性心律失常 本症属中医学“心悸”、“怔忡”范畴,可见于各种心血管疾病,临床常见主要症状有心脏急剧跳动、惊悸不安,伴有气短乏力、胸闷胸痛、汗出烦躁、头晕目眩,脉象多见促、结、代、数、疾等,为内科急危病症。本病主要病机是心主血脉失常,血脉运行失畅所致。临床辨证有多个证型,如虚有气虚、阳虚、阴虚、血虚,实有气滞血瘀、瘀血阻滞、痰热瘀阻等。但笔者在长期临床中观察到急性发作的快速性心律失常可只辨虚实二证以指导用药,能收到执简御繁的效果。虚证者症见年老体迈,心悸失眠,头晕健忘,心中空虚,惕惕而动,倦怠乏力,面色不华或面色苍白,舌质淡红或淡白,脉细数或沉细无力;实证者症见年岁较轻,形体较实,心悸心烦,舌燥咽干,舌质红苔黄厚,脉数。在应用较小剂量的抗心律失常西药基础上,虚证可予生脉注射液60mL静脉缓慢推注,效果不明显者可10min后重复上述剂量静脉推注,见效后予以生脉注射液60mL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缓慢静滴维持;实证用磁朱胶囊 (煅磁石200g,朱砂100g,炒六神曲400g;即磁朱丸成分研碎后分装胶囊),发作时顿服2~4粒,若效果不显,10min后可再服2粒。经长期临床应用观察,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生脉注射液和磁朱胶囊不但临床用之有效,并且均为成品,心律失常急发时可即取即用,免于中药煎熬延误病情之虞。
1.2 缓慢型心律失常 本症大多属难治性心律失常,主要指严重的窦性心动过缓、Ⅱ~Ⅲ度窦房传导阻滞、Ⅰ~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或多种表现混杂的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等。单纯西药治疗颇为棘手,常常需手术安装心脏起搏器。缓慢型心律失常的主要症状有心悸、气短、胸闷痛、头昏、乏力、黑朦或晕厥等,脉诊特点是脉象缓慢或结代。病机以气血阴阳不足为本(气血亏虚多见),兼有痰浊、瘀血等实证。治疗当益气通阳、养血活血为主,酌情加减化裁。笔者在临床上遇到的此类患者,多心率在40~50次/min之间,并且心悸胸闷症状较明显。治疗一般先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以通阳复脉,药用麻黄6~10g,炮附子8~15g,细辛3~6g。气虚者加人参、黄芪;血虚者加当归、龙眼肉;血瘀者加川芎,丹参;痰瘀者加郁金、瓜蒌。水煎,每日分2~3次温服。应用1~2剂后多数心率能恢复到60次/min左右,然后用炙甘草汤加减调理善后。此外,同时酌情给予中药补气类如生脉注射液、活血类如丹参注射液等静滴,可以提高疗效。通过我们较长时间的治疗随访,发现观察对象大多症状与24h动态心电图表现同步改善,推迟或避免安装心脏起搏器,收效满意。
2 高血压急症
临床高血压急症表现为头昏头痛、视物模糊、胸闷,甚至恶心欲吐;多因肝肾阴虚,水不涵木,肝阳亢逆无所制,气火上扰所致;治宜重镇潜阳为主,兼以滋阴降火。笔者在临床上遇到此类患者,在排除急性并发症(如脑血管意外等)后先予针刺百会、曲池、十宣、头维、太阳,手法重用泻法,按摩耳背降压沟。同时内服天麻钩藤饮方加减,在应用此方时重用川牛膝 (可达30~40g)和杜仲 (可达20~30g),加用川芎20g和代赭石30g,效果较好。若血压高达200/120mmHg及以上或者经上述治疗血压下降不明显时,加用静滴西药(如硝酸甘油、酚妥拉明、硝普钠、甘露醇等)治疗。
3 心功能不全
心功能不全由各种原因引起心功能减退,导致心输出量下降,静脉回流受阻,使脏器动脉系统血供不足。我们在临床中按其急性加重期和临床缓解期来辨证施治,疗效明显。心衰是本虚标实之证,病机特征是心气、心阳虚衰,瘀水互结,心气、心阳虚衰为本,瘀水互结为标。在急性加重期以表实为主,遵循“急则治其标”原则,治以活血利水为主、温阳益气为辅,方用葶苈大枣泻肺汤合五苓散、桃红四物汤加减,同时配合西药强心剂治疗;临床缓解期以本虚为主,治以温阳益气为主,活血利水为辅,方用自拟助心方:人参9g,黄芪20g,桂枝9g,炮附子3g,桑白皮12g,葶苈子9g,茯苓12g,丹参12g,赤芍9g。效果较好。
4 心源性休克
心源性休克是由于急性心泵功能衰竭所致,其发病的中心环节是心输出量迅速降低、血压显著下降,心输出量、左心室收缩压、心脏指数、左心室内压最大上升(下降)速率等明显下降[1],临床表现为面色苍白或紫绀、四肢湿冷、大汗淋漓、冷汗出或汗出如油,脉搏细速、尿少、神志淡漠。中医学认为此属“厥证”范畴,其病因与寒邪内侵、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年老体虚等有关,其病机总属本虚。根据临床表现不同可分为气阴两虚和亡阳,故治疗以益气养阴或回阳救逆、固脱为法。笔者在临床中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在扩容补液,多巴胺、间羟胺等升压的基础上,根据结果 (亡阴亡阳,分别静脉缓慢推注经稀释后生脉注射液60mL和参附注射液60mL,可根据病情重复应用3~4次),并配合针刺疗法(素醪、内关、涌泉、水沟、足三里、十宣、百会、合谷等),用中等强度的平补平泻手法,经较多病例观察,对于短期稳定病情,远期临床疗效均明显优于单用西药治疗。
5 病毒性心肌炎
西医认为病毒性心肌炎是由病毒直接侵袭心肌细胞引起的急性炎症反应,严重者可出现心肌细胞浸润、变性、坏死。近年的研究认为,心肌损伤是由病毒和免疫双重机制介导所致。目前本病尚缺乏特异的治疗方法。病毒性心肌炎属于中医学 “惊悸”、“怔忡”、“胸痹”、“眩晕”等范畴。患者多由素体亏虚,心之气阴不足,以致发病初期感受时邪后,随即邪毒入侵、内蕴于心,更伤气阴,邪留不去,心脉受损,血行不畅,发为惊悸、怔忡、胸痹等。在临床上笔者常将本病分期来辨证施治,收到较好的效果。本病临床可分为急性期、恢复期、后遗症期。
5.1 急性期 多由于风热、风湿之邪侵袭人体,伤及肺卫,由于肺朝百脉,心肺相通,肺脏受邪损及于心,故而出现肺心同病之证。一般先有发热、微寒、全身酸痛、头痛咽痛、咳嗽、痰粘而不易咯出、流涕,舌苔薄白或白腻,脉浮数、濡缓或促等风热,风湿犯肺的上呼吸道感染症状,继而出现心悸、气短、乏力、胸闷或胸痛等。风热初起治宜解表清热宣肺,处方:金银花20g,板蓝根25g,虎杖 15g,连翘 15g,柴胡 10g,竹叶 10g,桔梗 12g,丹参 12g,生甘草6g,每日1剂,水煎服。风湿初起治宜解表祛风胜湿,处方:苍术 9g,藿香 9g,防风 12g,秦艽 9g,茯苓 12g,泽泻 6g,制半夏6g,生甘草6g。每日1剂,水煎服。
5.2 恢复期 此期邪气始退而正气已伤,属气阴两虚证或兼有气阴两虚证者居此期,即多有气短、乏力、心悸、头晕、手足心热、舌红少苔等症。此时治疗应以扶正为主,兼去余邪。笔者自拟益气滋阴方收到较好疗效,组方:黄芪30g,党参20g,黄精15g,葛根 15g,生地 20g,玄参 15g,五味子 12g,麦冬 12g,天冬 12g,丹参12g,炙甘草10g。每日1剂,水煎服。
5.3 后遗症期 病毒性心肌炎后遗症以心律失常为主,常见房室或束支传导阻滞、期前收缩及交界性心律等。造成后遗症的主要原因,一是由于病情反复发作,精气内夺,心肾亏虚,积虚成损;二是痰浊瘀血阻碍脏气之运行。故此期应辨虚实。虚证症见心悸怔忡,胸闷气短,神疲乏力,小便清频,舌苔少,脉结代;治宜补肾养心通脉;予自拟温肾养心汤:炙甘草12g,桂枝9g,阿胶6g,人参 10g,麦冬 10g,五味子 12g,熟地黄 30g,当归 12g。每日 1剂,水煎服。实证症见心悸怔忡,胸闷胸痛憋气,烦躁失眠,口干不欲饮,舌质黯,脉迟涩、结代;治宜活血化瘀通脉;方用血府逐瘀汤加减:当归、生地各9g,桃仁12g,红花9g,枳壳6g,赤芍9g,甘草3g,桔梗6g,川芎9g,丹参12g,郁金9g;有痰阻征象者加制半夏、茯苓、栝楼。
R278
B
1004-745X(2010)01-0145-02
2009-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