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塞罗老年幸福观及其现代价值
2010-02-11尤吾兵安徽中医学院安徽合肥230038
尤吾兵 (安徽中医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8)
西塞罗老年幸福观及其现代价值
尤吾兵 (安徽中医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8)
西塞罗;老年幸福观;自然主义道德观;理智;美德;灵魂不朽
西塞罗 (公元前 106年 -公元前 43年)是古罗马“国父”级人物,也被近代学者称为是“永垂不朽的罗马人”之一,他的思想上袭古希腊文化,下领古罗马文化发展的方向,在西方文化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在著作《论老年、论友谊、论责任》里,以自然主义道德观为基础,提出了老年人理智的具有是老年配享幸福的条件、老年人美德的训练是老年幸福实现的现实途径以及灵魂的不朽是老年人克服对死亡的恐惧,实现老年幸福的超越途径等观点,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老年幸福伦理观。
1 自然主义道德观——西塞罗老年幸福思想观的基础
一般认为西塞罗是古罗马自然主义思想家的代表,自然主义观是其考虑一切问题的理论基础。哲学上的自然主义概念产生于十九世纪前半期,它主张用自然原理和规律来解释一切现存的现象,自然规律决定着社会规律,也就是社会上的一切现象原因都可以从自然中找到答案。
事实上,西塞罗确实是主张自然法则为一切行为基础的,“我追随‘自然’这个最好的向导,对她敬若神明,遵从她的命令〔1〕。”因为西塞罗认为“自然”造就了世界和人类,“自然”为人类谋划了一切,甚至生命发展的规律,“自然′为一切事物设定了极限,人的生命也不例外〔1〕。”另外,对人类行为遵循的现实规则——法律的认识上,也能反映出西塞罗是一位自然主义者,“法律是最高的理性,以自然生出来的,指导应做的事,禁止不应做的事〔2〕。”西塞罗也因此被认为是古罗马第一位自然法思想家。在对人类道德的认识上,它强调现实道德是依照“自然”而产生,从自然规律和人自身中可以找出解释现实道德样态存在的根据和原因,从而构成一种认识道德的方法论——自然主义道德观。西塞罗相应也是以自然主义者的眼光来解释道德现象,形成了自然主义道德观。比如在美德的具有和来源上,他认为“天真、激情、稳健、睿智 ”等等都是“自然 ”赋予人的,“′自然 ′只安排一条道路,而且每个人只能走一趟……童年的幼稚、青年的激情、中年的稳健、老年的睿智—都有某种自然优势〔1〕。”因此,在西塞罗看来,道德性就是要和自然性符合,也就是人的行为要和“自然”保持一致,符合“自然”的就是善的,反之就是恶的,“一切顺乎自然的事情都应该被认为是好事〔1〕。”相应地符合“自然”的生活在西塞罗看来也就是“幸福”生活。自然主义道德观也指导着西塞罗对老年幸福的认识上。西塞罗在对老年这个人生特殊阶段的认识上有自己鲜明的观点,主张老年不是毫无快乐而应是人生最幸福的阶段,不是我们讨厌而应是我们最期许的阶段,一返世俗老年悲观论,是老年幸福论的主张者,这是西塞罗伦理思想的基础——自然主义道德观的反映。在西塞罗看来,“生、老、病、死”是人生发展阶段的“自然”过程,老年阶段的到来是自然安排的,任何人不要去违背它,也不可能违背它,坦然接受它是符合道德的,相反去和自然规律做斗争,不愿接受老年的到来,恰巧反映出了人的愚蠢,“但不管怎么说,‘最后一幕’是不可避免的,正像树上的果子一样和田里的庄稼最终都要坠落和枯萎一样。聪明的人是不会为此而抱怨的。与‘自然’抗衡——那不是像巨灵向诸神宣战一样,可笑不自量力吗〔1〕?”所以过老年生活就是顺应“自然”安排的生活,老年生活也就应该是幸福的生活。在老年幸福观的具体内容释证上,西塞罗主要是通过对老年何以幸福、老年如何在现实和超然上达到幸福来展开老年幸福观理论面貌的。
2 理智的具有——老年配享幸福的条件
在《论老年、论友谊、论责任》中,西塞罗把世俗评判老年不幸福的理由归纳为四点:一是老年不能从事积极地工作;二是老年身体衰弱;三是老年没有感官的快乐;四是老年下一步就是死亡。确实,表象上来理解这四个问题,老年是无幸福可言的阶段。在对这四个问题进行驳斥时,西塞罗认为我们主要不是站在老年的角度来理解老年生活,尤其对老年的一个重要特征——理智特征的具有没有深入认识和把握,从而产生了对老年幸福认识的偏见。
西塞罗认为理解老年是幸福的,首先要对老年享有幸福属性进行把握。按照上面列举的世俗对老年的评判来看,也许老年缺少青年人肌肉的强壮、性情上的激情和感官上对快乐的敏锐,表现为身体衰弱、感官对快乐的迟钝和不能从事一些体力支付的工作,这些可能就是世俗所理解的老人丧失了对幸福享有的条件。但西塞罗认为老年阶段不是因为丧失了青年具有的特征就会丧失幸福,老年丧失的是青年可以享有的幸福,而作为老人,他们因为具有“自然”安排给他们的特殊的特征,而他们可以享受属于自己类型的幸福。“童年的幼稚、青年的激情、中年的稳健、老年的睿智——都有某种自然优势,人们应当适合时宜地享用这种优势〔1〕。”也就是说老人依照“自然”的安排来生活就可以享用属于自己的幸福。那么这种幸福属性是什么样的呢?西塞罗认为这种幸福不是体力强壮带来的幸福,在举例对比青年体力和老年智力优劣问题上,他说“米洛曾在奥林匹克竞技会上扛着一头活公牛步入会场。那么你们究竟愿意要米洛的体力呢,还是愿意要毕达哥拉斯的智力?总之,当你身强力壮时,你就享受那份幸福;当你身体衰弱时,你就别再指望恢复昔日强健的体魄〔1〕。”也就是说西塞罗认为作为老年享受的幸福是智力上带来的幸福而不是年轻人那种体力带来的幸福,甚至在西塞罗看来前者的幸福比后者幸福可能更有意义。而这种幸福也不是感官上的幸福,感官幸福的追求是属于青年的,但西塞罗认为这种感官幸福的追求恰恰是危险的,是“罪恶的诱饵”,“感官上的快乐是自然赋予人类最致命的祸根;为了寻求感官上的快乐,人们往往会萌生各种放荡不羁的欲念。实际上,没有一种罪恶,没有一种邪恶的行为不是手这种感官上的快乐欲的驱使而做出的〔1〕。”而老年随着理智上的增加确实存在着对感官幸福追求的丧失,西塞罗认为这点却又造成了老年可以享受幸福,”老年对任何快乐没有强烈的欲望这一点绝不是指责老年的理由。相反,这是老年最值得赞誉的优点〔1〕。“我的论点是:没有这种欲念乃是最愉快的事情〔1〕。”可见老年享有的幸福不是青年那种类型的幸福而是一种享有属于理智属性方面的幸福。
而就是老年理智的具有,西塞罗认为是“自然”安排老年配享幸福的资本。老年是“自然”对人类最终极的安排,它虽然在体力上不如青年人,但它可能会克服掉人生其他阶段的不足,甚至是人生其他阶段都不可比拟的,“莽撞当然是青年的特征、谨慎当然是老年的特征〔1〕”,“这个不可比拟的特征主要表现为比如谨慎等方面的理智的具有。对于理智,西塞罗认为”理智是自然或上帝赐予人类最好的礼物〔1〕”,“其他一切快乐当然不能大于这种理智上的快乐〔1〕。”理智的作用又是巨大的,“完成人生伟大的事业靠的不是体力、活动、或身体的灵活性,而是深思熟虑、性格、意见的表达。关于这些品质和能力,老年人不但没有丧失,而且益发增强了〔1〕。”在西塞罗看来,老年独特的特征——理智的具有无论从老人身心上还是社会角度来说,都是“自然”安排给老年人的,它是老年人配享幸福的条件。
3 美德的培养——老年幸福实现的现实途径
西塞罗从理论上对“自然”分给了老年最好的礼物——“理智”进行了分析后,得出了老年配享幸福,但这是理论应然,作为一个有指导现实意义的老年幸福观,必须回答出在现实中实现幸福的途径,使老年消除困扰心灵的烦恼,达到幸福境界。西塞罗认为老年美德的培养是老年幸福实现的现实途径。
在现实中很多人讨厌老年,甚至绝大多数老人也非常讨厌老年,他们认为自己在这个阶段的负担比大山还重,所以总是逃避和拒绝这个阶段的到来。西塞罗认为既然“自然”安排了这个阶段,人们可以把人生的少年、青年和中年愉快渡过,那么对于老年,人们也可以愉快渡过,不能随便过去,其实“自然”早给人们安排好了如何去过幸福的老年,“既然她 (自然)已经把人生戏剧的其余部分写得有声有色,在写最后一幕时她是绝不会像某些懒懒散散的诗人那样随随便便、漫不经心的〔1〕。”关键是幸福快乐途径的寻找。
幸福的实现一般会认为要通过大量财富的获取和显赫地位的拥有来获取,但西塞罗认为这些当然可以会使人在一定程度上达到幸福,但这种说法并不全面,如果是一个追求物质权利享受的人在面对这些实现时他可能会感觉幸福,但对大多数人尤其是老年人来说,幸福的取得不靠对金钱、地位的攫取,因为老年人非常理智,已经能够摆脱物欲、感官上的奴役,老年人追求的而是一种更高的东西,西塞罗认为是对美德的培养”最适宜于老年的武器就是美德的培养和修炼〔1〕。“因为美德是一种可以使人保持高尚,使人倍感永恒幸福的东西。”如果一生中各个时期都坚持不懈地培养和修炼美德——如果一个人不但长寿而且活得很有意义——那么老年时就会有惊人的收获,这不仅是因为它们必然能使我们安度晚年,而且还因为意识到自己一生并未虚度,并回想起自己的许多善行,就会感到无比欣慰〔1〕。”
西塞罗进而认为老年对美德的培养和训练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上,一是老年人要不断地通过学习来锻炼心智,不使自己萎靡和倦怠,这其实就是对自我美德的加强和学习,这样可以享受思想带来的幸福和快乐,以此致使老年过上宁静安逸的幸福生活,这和常说的习语“活到老学到老”以及“老有所乐”异曲同工。西塞罗列举了大量的这样老年幸福的实例,“例如,我们知道柏拉图就是如此,他临死前还在写作,享年 81岁。还有伊索克拉底,他说当他写《雅典娜女神节祝辞》这本书时他已经有 94岁了;他的老师里昂提尼加斯活到 107岁,却从未停止过学习和工作〔1〕。”我听说苏格拉底在晚年还学会了弹七弦琴〔1〕。“西塞罗也给出了自己的切身体会,”或者拿我来说也是一样,我只是到了晚年才开始学习希腊文学,的确,我曾贪婪地——而且也可以说如饥似渴地——阅读文学著作,所以你们可以看到,我现在已能自如地引用希腊文学典故了〔1〕。”这些表述可以看出西塞罗老年时通过不断学习对技艺或者称为当对自我美德训练后流露出的幸福感觉。另外老年人通过善于教导和训练青年来体现美德也会使自己晚年幸福。在西塞罗看来,老年人应该发挥自己的作用,有引导和教育青年时老年人的责任,这也是具有高尚美德的体现,“难道我们不承认即使老年也仍然有力量教导和训练青年履行人生的一切职责?还有什么事情比这更高尚的呢〔1〕。”也就是说老年人在教导青年的过程中体现出了奉献美德,同时在与青年交往时也就获取了幸福,“正如明智的老年人喜欢同有出息的年轻人交往,年轻人的亲近和爱戴可以减除老年的孤寂……〔1〕”
4 灵魂的不朽——老年幸福实现的超越途径
老年阶段之所以被认为无幸福可言,最主要因素是因为它是接近死亡的时期,死亡就摆在面前。死亡常被理解为是彻底的毁灭,是最大的恶,所以老年常被认为是受死亡恐惧的折磨而毫无快乐可言的,西塞罗也认为这是造成老年不快乐的根本原因。但死亡确实是现实生命无法逃越的一个阶段,它既是未知的,又是注定要到来的,每天人们都在与死亡打交道,甚至擦肩而过,海德格尔说过“连常人本身也一向已经被规定为向死存在〔3〕。”如何解决对死亡的恐惧来实现幸福,西塞罗认为现实中的人们尤其是老年人必须直面死亡以及学会超越认识死亡。
正确认识死亡,西塞罗首先从自然主义角度对死亡的道德性进行了解释,“自然把人体结合在一起,由她来亲自撤毁人体,也是最合适的 ”,也就是说死亡是“自然”的安排,不是恶,而是符合道德的。老年死亡也正反映了自然规律,“还有什么比老年人寿终正寝更顺乎自然地呢〔1〕?”所以在西塞罗看来老人面对死亡时不应该排斥,而一味对自己的余生产生留恋。“老年人对于自己的余生不应当过分贪恋〔1〕。”再有,西塞罗以诗意的语言对死亡进行了赞美,“老年时的死亡是成熟后的自然现象。我认为,接近死亡的‘成熟’阶段非常可爱。越接近死亡,我越觉得,我好像是经历了一段很长的旅程,最后见到了陆地,我乘坐的船就要在我的故乡的港口靠岸了〔1〕。”这其实也是教导人们要去豁达认识“自然”的死亡。
但无论如何,死亡在现实中毕竟是对生命的毁灭,寻找一种终极方式来抵消对这种毁灭的恐惧是必需的。西塞罗以对灵魂是否存在的追问,得出老年人应对“灵魂不朽”信仰的坚信,认识到死亡只是对躯体的销毁,而灵魂却可以不朽,以超越的方式认识死亡,从而实现幸福。
对于灵魂存在问题,在西方自从古希腊开始一直就处于争论漩涡的中心,人的“身、心、灵”的构成可以说成为西方认识论的主流,追问灵魂,虽然是一种信仰上的需要,但在死亡认识上,尤其是超越死亡认识非常重要,设置灵魂的存在以及灵魂不朽存在的状态,可以找出一种现实平衡对死亡毁灭躯体和心灵的恐惧。西塞罗虽然是远古时代的思想家,但他对灵魂问题进行了深入考量,很多观点对以后思想的发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虽然是自然主义观思想者,西塞罗首先认为灵魂是存在的,它来自神圣的天国,“实际上,灵魂来源于天国,是从至高无上的故乡遣送下来的,因此也可以说是被埋在尘世—即与其神圣和不朽的本性格格不入的地方〔1〕。”当然这个天国不是迷信色彩的地方,而是西塞罗所认为的至善之地—自然,灵魂相应也就是自然之神赋予人类神圣的东西,”不朽的诸神之所以要把灵魂植入人的躯体,就是为了能有某种东西俯瞰这个世界,同时还注视天体的秩序,以便将这种永恒不变的秩序贯彻于人类生活之中〔1〕。”也就是说灵魂是自然植入人身体中,使它成为主宰人身体最重要的一部分,这样就给灵魂在“身、心、灵”中最高的位置。还有,西塞罗认为灵魂是最纯洁无暇的,是理智的化身。“我过去常听说,毕达哥拉斯和他的弟子们—他们几乎都是我们的同胞,古时候称为′意大利哲学家学派——从不怀疑我们的灵魂都是从普遍的神圣理智中选拔出来的〔1〕。”再者,西塞罗认为灵魂不但具有上述特征,更主要的是不朽的。西塞罗对灵魂不朽精彩的论证是从三个层面展开的,首先灵魂具有理智功能,它可以记录过去和预知将来,这样神圣的东西本身就不会死亡的;然后灵魂又是总处于活动不止状态的,因为它是自然之神自然植入的,所以它永远不会停止活动,也就谈不上死亡;再有灵魂不是合成的,它没有掺杂其他性质的东西,所以就不可分,那么也就不可能消亡。进而西塞罗坚信灵魂可以不朽,”我认为人的灵魂是不朽的,即便我的这一观点使错误的 ,我也愿意这样错下去〔1〕。”
在解释老年幸福的问题上,西塞罗坚信灵魂不朽,其目的很明显主要是为中和老年面对死亡恐惧找到终极的途径。当老人或者说几乎所有的人面对死亡问题时,都会有一切将“终结”的想法,所以拼命想挽留生命与自然抗争。在西塞罗看来,这是没有必要的,因为面对死亡,人的“身、心”虽然被销毁,但并不代表人的一切都将被毁灭,而作为人的最重要组成部分—灵魂,不是随着人的躯体的销毁而销毁,而是会达到不朽。西塞罗在这里借助色诺芬的话语表达自己的看法道:“至于我本人,我从来不相信灵魂在有死的躯壳里是活的,一旦离开这种躯壳便死了〔1〕。”也就是说灵魂不朽的,但更重要的是灵魂只有在离开躯体才能显现出它的神圣,其实就是在人死亡后,灵魂才显得更高贵,”只有完全摆脱了躯体,灵魂才会开始变得纯洁无暇,这时灵魂才会变得更有智慧〔1〕。”所以面对死亡不应恐惧,积极笑迎“自然”的死亡,因为也只有经过死亡阶段,灵魂不朽或者灵魂纯洁无暇才能显现。“死后灵魂不朽,所以死并不是一件令人悲伤的事情〔1〕。”总之,在西塞罗看来通过认识灵魂不朽其实是可以开启老年阶段的幸福大门的。
5 西塞罗老年幸福观的现代指导意义
首先,西塞罗提倡顺应自然发展规律的自然主义生活观可以帮助老人树立正确的老年心态观,这是老年幸福的关键点。现实中的老人往往忌讳谈论老年,这在中国尤为严重,认为老年是一个无用的令人讨厌的阶段,失去了很多感官快乐,不能享受一些正常人的需求,更严重问题是时刻面对死亡的降临,所以老年不能带来幸福,以致灰心丧气,没有幸福感。按照西塞罗的观点,老年虽然失去了一些饮食之乐、床第之欢等感官上的快乐,或者面对死亡的来临,但这是自然规律安排的结果,老人享受的应该是“自然”安排给人的理智带来的高级快乐,这种快乐是精神上的享受,对于死亡,其实人们应该接受正确的死亡观教育,具有一种宁静的心境来对待死亡。老人其实是有快乐的,关键是心态扭转的问题,就是顺应自然,不强求也不苛求地过好老年阶段。
其次,西塞罗美德训练的提法为老人幸福找到了现实实现途径,这点也确实对现代老人有教育意义。人们常说“老有所乐”,关键是找到老年“乐”的落脚点问题,这个“乐”不是寻求感官刺激之“乐”,也不是简单的玩耍之“乐”。西塞罗认为老年阶段要不断训练和培养美德问题,这样不仅可以完善个己人生最后一个阶段,也会在美德奉献中真正为老年人自己带来快乐,这个美德培养之“乐”为现实老人通向幸福找到了一条高尚的通途。
再者,西塞罗以“灵魂不朽”来超越死亡恐惧的认识对人们也有所启示。因为面对死亡,找寻一条如何克服和超越对死亡恐惧的终极途径,任何一种成熟文化都必须做出努力。当然如西塞罗所认为的关于借助灵魂不朽超越死亡恐惧的西方文化观点可以不赞同,但他寻求超越死亡恐惧的方式可以借鉴。人们知道中国信仰文化当然不是以灵魂为中心的,但从中国文化的主脉—儒家文化中可以清晰找到超越死亡的智慧方式。儒家学说可以说是关于生命之学,在对于死亡问题上,儒家也清醒地认识到任何人是无法改变由生过渡到死的必然性。但儒家把人的生命设置分为生理生命和道德生命,生理生命是会消逝的,但只要人在生的时候,坚持道德实践,不断进德完业,那么死后自己的生理生命价值将会通过道德生命延存,因为道德生命是可以不朽的,这样自然生命的短暂可以通过道德生命来无限延长,从而超越了对死亡的恐惧。很明显,儒家文化中“道德生命”不朽的设置与西塞罗认为的“灵魂不朽”具有很大的相似性,但儒家“道德生命”不朽的设置对现代老年人超越死亡恐惧以及寻求幸福又具有比“灵魂不朽”更大的现实实践意义。
1 西塞罗 .论老年、论友谊、论责任〔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2 张乃根 .西方法哲学史纲〔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33.
3 马 丁·海德格尔 .存在与时间〔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2006:292.
〔2010-03-09收稿 2010-07-20修回〕
(编辑 袁左鸣)
R161
A
1005-9202(2010)23-3591-04
国家社科基金《中国本土化临终关怀伦理研究》(09CZX035)资助
尤吾兵 (1971-),男,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生命伦理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