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火热内生与高血压病
2010-02-11徐媛媛张军平
徐媛媛,张军平,彭 立
(1.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0193;2.天津中医药大学 第一附属医院,天津 300193)
浅谈火热内生与高血压病
徐媛媛1,张军平2△,彭 立1
(1.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0193;2.天津中医药大学 第一附属医院,天津 300193)
阐述高血压之眩晕、头痛的内生火热成毒之病因,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配合清热泻火解毒治法贯穿整个治疗过程,并详细分述实热、虚热及痰、瘀、湿郁而化火致高血压眩晕头痛的病机和辨证论治。
高血压;眩晕;头痛;火热;清热泻火解毒
现代医学认为,高血压病是一种以体循环动脉压增高为主要特点的临床综合征,其病因迄今不明,目前认为是在遗传的基础上多种致病因素作用所致。中医学中无此病名,对其辨证论治的记载多散见于“眩晕”、“头痛”等病,笔者在临床上对部分高血压病例以解毒泄热为主法,选用连翘、玄参、白花蛇舌草等具有清热解毒作用的中药,并结合现代医学研究成果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试阐述其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
1 内生火热、日久成毒为患贯穿高血压发病的全过程
火热内生,又称“内火”或“内热”,是指由于阳盛有余,或阴虚阳亢,或由于气血瘀滞、病邪郁结而产生的火热内扰、机能亢奋的病理状态。火热内生有虚实之分,究其病因主要有如下4个方面:一是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致饮食结构变化,人们的体质逐渐发生变化,肥胖、痰湿、阳盛体质的人越来越多,三高人群不断扩大,而体质的改变导致机体代谢失常更易化热积毒;二是外界环境的改变,如温室效应、大气污染等可侵害人体,导致人体内毒素堆积,郁久化火;三是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人们长期处于精神紧张、劳逸失度中,易生痰火,而五志过极化火,七情内伤,气机郁结,郁久则化热;四是痰饮、瘀血等病理产物的形成,又能作用于人体,干扰机体的正常功能,加重病理变化,或引起新的病变发生,日久致毒聚体内。
火热内生的病机有:一是阳气过盛化火;二是邪郁化火,包括外感六淫病邪(寒郁化热、湿郁化火)以及病理性代谢产物如痰、瘀血等;三是五志过极化火;四是阴虚火旺,因此内生火热作为高血压病的病机,既可外感也可内生,或因虚而亢,或因实而盛。
2 以辨证论治为基础,配合清热泻火解毒之法是提高和巩固疗效的关键
高血压是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高血压多归为“眩晕”、“头痛”一证,我们认为热毒是顽固性高血压的基本病机,初期多因将息失宜,心肝火旺,热极生风,冲逆巅顶,上蒙清窍,而发眩晕头痛;随着病情发展,风、火、痰、瘀、虚诸证蜂起,虚实夹杂,火热痰瘀胶结难解,久则生毒,浸淫血脉,损及脏腑及脉络,造成多种并发症,体现了毒邪的致病特点,临床应分期治疗。
高血压病多以眩晕、头痛为主证,宗以清热泻火解毒之法,古来有之。《丹溪心法》中载“眩晕不可当者,以大黄酒为末,茶汤调下即止”。此即朱丹溪以泻热通下为则治疗眩晕的急性发作。此外,“攻下派”张从正也曾用通腑泻热之法治疗头痛证。《儒门事亲》载:“不问男子妇人,患偏正头痛,必大便涩滞结硬,此无他。头痛或额角,是三焦相火之经及阳明燥金胜也。燥金胜,乘肝则肝气郁,肝气郁则气血壅,气血壅则上下不通,故燥结于里,寻至失明。治以大承气汤。”认为由于气机壅滞,上下不通而致头痛,故用大承气汤通腑泻热。
3 临床辨证施治
3.1 火热——清肝泻火,解毒泄热
金代医家刘完素对于眩晕的认识力主火热,认为风火致眩。《素问玄机原病式》中云:“所谓风气甚,而头目眩运者,由风木旺,必是金衰不能制木,而木复生火,风火皆属阳,多为兼化,阳主乎动,两动相搏,则为之旋转。故火本动也,焰得风则自然旋转。”临床患者证见头痛眩晕时作,情绪激动时加重,耳鸣,头目胀痛,口苦,失眠多梦,遇劳烦郁怒而加重,饮纳多,小便黄,大便涩滞结硬,舌红苔黄,脉弦数,治疗采用龙胆泻肝汤加大剂量连翘、白花蛇舌草等清热解毒之品,治以泻热通腑。现代研究也证明,葛根的多种有效成分对高血压模型动物均有一定的降压效果,可明显改善症状。
3.2 虚热——养阴清热,滋补肝肾
肝肾阴虚,精亏血少,阴虚火旺,水不涵木,阴不维阳,阳亢于上,发为眩晕、头痛。证见头痛隐隐,时时昏晕,颜面潮红,口苦,心悸失眠,遇劳加重,急躁易怒,腰酸背痛,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治以养阴清热,滋补肝肾,给予天麻钩藤饮合二至丸,加知母、黄柏等药。此外,老师也强调现代医学成果的应用,如鹿含草、甘松、莲子心等。现代药理研究证明,鹿含草有抗炎、降压作用,能扩张心、脑、脾、肾、四肢等血管,增加血流量及增强免疫功能,而甘松亦有降压、抗心肌缺血、抗心律失常等药理作用。
3.3 湿热——清热化毒,甘淡渗湿
如过食滋腻厚味等助湿生热之品,或饮酒房劳,势必会使助湿生热,耗损阴液,湿热内蒸,上蒙清窍,而致眩晕。证见眩晕,头重如裹,或伴视物旋转,胸闷恶心,呕吐痰涎,倦怠乏力,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临床给予五苓散加茵陈、黄连等。泽泻利水渗湿,佐以茯苓、猪苓之淡渗,增强其利水渗湿之力;白术健脾以运化水湿,再给予1味桂枝温阳化气以助利水,也可酌加药对如山药和薏米等。
3.4 瘀热——化瘀清热,活血解毒
明·王肯堂在《证治准绳》中对于头痛的病因病机阐发为:“脏腑经脉之气逆上,乱于头之清道,致其不得运行,壅遏经隧而痛者也……或蔽覆其清明,或瘀塞其经络,因与其气相薄,郁而成热则脉满,满则痛。”而“瘀塞其经络”则明确提出了瘀血导致头痛的病机,瘀血内阻、郁而化火,故可见头痛眩晕等证。现代医学研究认为,高血压病的实质在于机体存在“血流供求不平衡”,是因动脉硬化、狭窄、管壁的粥样斑块形成,且全血黏度、血浆黏度增高,血中脂质增加,致使心脏血液流变状态及微循环障碍等诸多因素引起,这也符合中医“血瘀”的特点。临床上,患者头痛多经久不愈且痛处固定,如锥刺感,兼见心悸,烦躁,精神不振,面唇紫暗,手足心热,多汗,舌紫暗,有瘀斑、瘀点,苔薄,脉细或细涩。治以化瘀清热,活血解毒,给予通窍活血汤为基本方,另加丹参、栀子等。此外,还可加陈皮、仙鹤草之对药。
3.5 痰热——清热化痰,理气健脾
唐·《备急千金要方·风眩》载:“徐嗣伯曰:夫风眩之病,起于心气不定,胸上蓄实,故有高风面热之所为也。痰热相感而动风,风心相乱则闷瞀,故谓之风眩。”孙思邈认为,痰热互结可致动风,风心相乱后致眩。而元·朱丹溪明确提出“无痰不作眩”的病机,如过食肥甘厚味,偏嗜烟酒,脾胃运化失司,积滞生痰则化火。临床患者证见眩晕,头痛昏蒙,脘痞闷痛,恶心,口苦,呕吐痰涎,纳呆,多汗易怒,便秘,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弦滑数。方选半夏白术天麻汤加浙贝、栝楼、天竺黄以清热化痰、理气健脾。
4 小结
综上所述,高血压属中医“眩晕”、“头痛”等范畴,其病因病机复杂,与体质、饮食、情志等诸多因素有关,严重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本文仅对部分患者以内生火热辨证,分型包括实热、虚热及痰、瘀、湿郁而化火,患者可以一证为主,也可兼而有之。临床上可在辨证论治下与清热泻火解毒治法灵活配合,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R544.1
A
1006-3250(2010)07-0544-01
2009-12-28
△指导老师
徐媛媛(1986-),女,天津市人,2005级七年制学生,从事心血管疾病的临床研究。
△通讯作者:张军平(1965-),男,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从事心血管疾病的科研与临床研究。E-mail:tjzhtcm@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