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术后粘连性肠梗阻临床体会
2010-02-11徐志旺
徐志旺
肠梗阻是外科常见的急腹症之一,病因较多,可引起全身病理生理改变,是一种复杂的疾病。临床上可分为机械性肠梗阻、动力性肠梗阻、血运性肠梗阻,以机械性肠梗阻最多见,而其中粘连性肠梗阻又占很大比重。手术治疗可能增加术后进一步粘连的机率,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术后粘连性肠梗阻,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我院1998~2007年采用西医常规对症处理,合用中药汤剂治疗腹部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共60例,其中男性32例,女性28例;年龄10~80岁,平均38岁;病程5d至2年,平均15个月;阑尾炎切除术后6例,胃穿孔、胃大部切除术后20例,肠梗阻、肠破裂、粘连缓解修补术后29例,肝脾术后3例,妇产科术后2例。全部病例符合粘连性肠梗阻诊断标准,临床表现均有腹胀、腹痛、恶心、呕吐、排便不畅,腹部X线片均有明显肠胀气及液平面。
1.2 治疗方法 西医常规治疗包括禁食,胃肠减压,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抗生素防治感染、对症、支持治疗[1]。中药治疗:根据患者具体病情,腹痛腹胀较重属实属热者服用大承气汤加味 (大黄12g,厚朴12g,枳实9g,广木香9g,桃仁12g,赤芍 12g,玄胡 12g,金银花 12g,红藤 12g,芒硝 9g);腹痛腹胀较轻者服用肠粘连松解汤(厚朴9~15g,木香9g,乌药9g,炒莱菔子9~15g,桃仁3g,赤芍9g,芒硝6g,番泻叶9g);年老体弱表现为虚证者用增液承气汤加减 (玄参30g,麦冬20g,细生地20g,大黄9g,芒硝5g)。每日1剂,水煎去渣取500ml,每日分4次服用,或胃管注入,腹胀重者保留灌肠。用药后若大便通、梗阻解除,去芒硝,余药用半量,大黄同时水煎,用至症状完全消失。以上药量为一般用量,临床需根据年龄、体重、体质、病情酌情加减应用。治疗过程中,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注意患者的症状及生命体征,严格掌握手术时机,做好随时转手术治疗的准备。
1.3 疗效标准 显效:大便通畅,腹胀腹痛、恶心呕吐消失,工作生活恢复正常,1年内不复发。有效:大便通畅,腹胀腹痛、恶心呕吐消失,工作生活恢复正常,但1年内有复发。无效:肠梗阻症状不能缓解,改为手术治疗。
2 结果
通过本方法治疗,显效35例 (58.33%),有效18例(30.00%),无效7例(11.67%),总有效率为88.33%。
3 讨论
粘连性肠梗阻是肠粘连或腹腔内粘连所致的肠梗阻,较为常见,其发生率占各类肠梗阻的20% ~40%[1]。腹腔手术中由于机械刺激损伤脏器的浆膜和壁层腹膜,加之一些炎性渗出物,导致术后容易形成腹腔粘连,纤维素性粘连带形成是发生粘连性肠梗阻的病理基础;而术中对组织损伤的程度,又是发生粘连的重要因素。当粘连带压迫肠管,影响肠管的畅通,肠内容物不能通过时,即形成粘连性肠梗阻。
古代中医医籍称粘连性肠梗阻为“关格”和“肠结”。明代《医贯》载:“关者,不得出也,格者,不得入也”,与此颇为相似。中医学认为,肠以通为用,其生理特点是泻而不藏,动而不静,降而不升,实而不满,通降下行为顺,滞涩上逆为病[2,3]。肠蠕动完全依赖于人体正气之力,手术致人体失血伤气,瘀血留滞,血运不畅,遇寒邪凝滞、热邪郁闭、湿邪中阻,以致气、燥屎内停梗阻形成。采取中西医结合保守治疗方法,包括禁食、持续胃肠减压、抗炎补液等治疗措施,根据患者病情及身体状况分别采用大承气汤、肠粘连松解汤、增液承气汤加味煎汁从胃管注入和灌肠,达到活血化瘀,理气通下,滋阴增液,润燥滑肠的作用;急则重剂治其标,缓则轻剂治其本,多能缓解。
随着医学的发展,外科手术明显增多,导致术后粘连性肠梗阻也相应增多,而再次手术依然难以避免重新造成粘连。采用中西医结合保守治疗,可使相当一部分患者的症状会得到缓解,解除病痛,又避免了二次粘连的尴尬,应该是治疗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好方法。保守治疗的过程中,需要动态观察患者病情变化,若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转为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48h仍不排气排便,腹痛腹胀加重,肠鸣音减弱,出现腹肌紧张、压痛、反跳痛等明显腹膜炎体征。治疗过程中腹痛无明显缓解或进行性加重,或腹腔穿刺有血性液体,而对于入院时剧烈腹痛不缓解,腹部有固定的压痛性包块,有腹膜炎并肠绞榨及休克表现的患者,则应立即手术。
本观察表明,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疗效确切、经济,而且无明显不良反应,临床可以推广应用。
[1] 吴在德,吴肇汉.外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479~481.
[2] 李兆军,孙风华,杜平山.中西医结合治疗术后肠粘连42例报告[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03,4(9):315~316.
[3] 于光.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42例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07,4(34):1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