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各家学说概论
2010-02-11张薛光张玲玲
张薛光,张玲玲
(1.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献研究所,江苏南京 210046;2.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江苏南京 210046)
为了让更多的同道了解经方、熟悉经方学术发展史,更好地传承和发扬张仲景的医术,笔者试图勾画出历史上以运用《伤寒论》、《金匮要略》理法方药指导临床实践为主要学术特点的医学流派——经方派的学术发展轨迹,并从各家学说的角度谈谈各家经方的研究内容。
1 经方
经方,原是古代经验方的简称,它是前人在医疗过程中久经实践反复验证的有效方剂。《汉书·艺文志》曰:“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1]”借助草石之药性治疗疾病的著作属于“经方家”一类,在当时经方有《汤液经法》等11家。
据冈西为人《宋以前医籍考》记载[2],从汉晋南北朝至唐宋两朝的经验方书有475家之多,如《肘后方》、《范汪方》、《小品方》、《深师方》、《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普济本事方》等。孙思邈说:“凡欲为大医,必须谙《素问》、《甲乙》……张仲景、王叔和、阮河南、范东阳、张苗、靳邵等诸部经方。”所以,广义的经方是指宋代以前各个医家所收集和整理起来的有效方剂。这些古方对于研究张仲景经方方证、药证极具参考价值,故清代莫枚士在《研经言》中说:“读仲景书,而穷源于《灵枢》、《素问》,人知之。读仲景书,当竟委于《千金》、《外台》,人不知。[3]”
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序》:“伊尹以元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又云:“仲景论广《伊尹汤液》为十数卷,用之多验。”不少学者通过对《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的研究发现,张仲景确实是论广《汤液经法》而作《伤寒杂病论》一书[4]。《汤液经法》是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的主要古医书之一,《伤寒杂病论》中的主要方剂及其应用经验源自于《汤液经法》。因此,后世又将《伤寒论》、《金匮要略》中所载的古代经验方尊奉为“医方之祖”,如南朝梁·陶弘景《本草经集注·序》:“惟张仲景一部,最为群方之祖。”清代名医徐大椿在《金匮要略心典·徐序》中所说:“惟仲景独祖经方而集其大成,惟此两书真所谓经方之祖。”所以,狭义的经方是专指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收载的277首方剂,虽也同属经验方,但更有经典方之义。这也是本文所讨论的经方所指。
现代经方家陈慎吾说:“全书(《伤寒论》)系根据汉代以前,通过亿万人的治疗经验的总结,实践证明,并无丝毫玄理羼入。直至两千年后之今日,仍不失为治疗万病之大法。”经方之所以备受后世医家、学者所推崇,还在于经方实际上孕育着一种以六经辨证、八纲辨证、方证辨证等方法的独特医学理论体系。所以,提到经方不再仅仅是指这200余首方剂,更凸显的是以经方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医学体系——经方医学。
2 经方派、经方家
《中医大辞典》“经方派”条下:“中医学术流派的一种。古代尊《伤寒论》、《金匮要略》等医籍中的方剂为经方。后世医生,凡主张宗用其方者,被称为经方派。”
其实,经方派是由众多经方家组成的一个名医群体。如曹颖甫被誉为“近代一个纯粹的经方家”,其门人如章次公、杨志一、许半龙、姜佐景、吴凝轩、王一仁等均以擅用经方大剂出名,故有“善用经方的曹派”之称。近代名医祝味菊善用温潜法,人称“祝附子”,追随者众多,影响力深远,如徐小圃、陈苏生、徐仲才等,于是在上海中医界形成了一个善用附子的流派——“祝氏学派”。
如何界定经方家呢?近代名医恽铁樵认为,治学宗《伤寒论》,上溯《灵》《素》《难经》者谓之经方家。天津中医学院附属医院赵寄凡认为,真正的经方家是掌握了经方立法用药,以审查千万方药或自己创方,恰当地运用于临床。《中医各家学说参考资料》认为,宋以后经方家,是以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之方药为临床治疗的主要圭臬者。还认为,近代经方学家对张仲景原著有深刻的研究,由于他们在临床上熟谙张仲景原方之旨,因而也是灵活运用张仲景方的好手。他们在治疗过程中的用药机宜,是恰到好处、功力过人的。也就是说,经方家在学术上是以张仲景学术经验为指导的,临床善用经方,而且疗效过人。因此我们认为,经方家至少需要具备以下3个条件:(1)以《伤寒论》、《金匮要略》辨证论治规律为指导,以经方为主要治疗方法的临床医家;(2)对张仲景医学思想和学术经验有较深入的研究,并有代表性的经方论著存世;(3)具有敢于怀疑、勇于探索、求实求真的科学精神。
显然,我们所讨论的“经方派”、“经方家”与《中医各家学说》中的“伤寒学派”、“伤寒家”并不完全等同。前者研究经方的临床应用,临床家居多,后者仅研究《伤寒论》文献,或整理编次或注疏,文献学家、理论家居多;前者在明末清初、民国时期才大量涌现,而后者宋金以前有“伤寒八家”,明清有伤寒三派——错简重订派、维护旧论派、辨证论治派。据统计,唐宋以来《伤寒论》注家就有753家,专著1601种,正所谓“一本有一本的伤寒,一家有一家的仲景。”
为何要提出“各家经方”的研究,有无必要?回答是肯定的。经方派是从伤寒学派中发展起来的一个分支。部分伤寒家如柯韵伯、徐灵胎、尤在泾、陈修园等,既在张仲景经方医学理论研究方面有所建树,同时也是善用经方的临床家,是方简、药精、效宏而名扬一方的名医。近现代以来的一大批经方家,他们是医术精湛、治病活人的临床大家,是治学严谨、实事求是、传承经方的中医教育家,更是敢于怀疑、有着科学理性思想的医学科学家,他们更看重的是《伤寒论》、《金匮要略》对临床实践的指导价值,关注的是经方在现代临床的应用规律。他们的医风医德最为可敬,他们的临床经验实实在在。但长期以来,经方派的轮廓还十分模糊,历代经方家的学术经验还没有系统整理研究,所以开展各家经方的研究很有必要且非常紧迫。
3 经方各家学说
中医各家学说作为一门学科,以研究历代医家学术思想和主要医学流派为主要内容。经方各家学说,作为中医各家学说的一个专题研究,是以经方家为研究对象,以其医学思想和学术经验为研究内容,通过整理、研究经方派中各个医家的学术经验,进而探讨其对现代临床的现实意义。
3.1 研究内容
3.1.1 学说 现代中医基础理论中有诸多学说,如阴阳五行学说、脏腑学说、经络学说、气血津液学说、运气学说等。源自上古的经方医学,张仲景的《伤寒论》、《金匮要略》中蕴涵了自身特有的学说,如六病学说、方证相应学说、体质学说、气血水学说等。后世在整理研究的过程中,又提出了新的学说,如以方有执、喻嘉言为代表的“三纲鼎立”学说,以韩祗和、朱肱为代表的“六经经络”学说,以张志聪、张锡驹、陈修园为代表的“六经气化说”,以舒驰远、柯韵伯为代表的“六经钤百病”说,以陆懋修、恽铁樵为代表的“温病即阳明病”说,以徐灵胎、岳美中为代表的“专病专证专方专药”说等等。这些学说各自代表了医家的不同学术思想,其具体内容、学术影响、现实的临床意义正是需要研究的。
3.1.2 流派 学术流派是在某个具体学说基础上形成的,但并不是所有学说都能发展为流派,形成一个流派必须具备代表医家、基本学说、代表著作及传承人等条件。学术流派的研究必须紧紧围绕代表医家的学说,描绘出流派的兴起、传承和发展的轨迹,并探讨流派的历史作用和现实意义。
流派的命名方法有多种,有以研究方法命名的,如考证派;有以研究对象命名的,如温病派、伤寒派;有以地域命名的,如绍兴伤寒派;有以治则命名的,如寒凉派、滋阴派、温补派等。各家经方中又有哪些代表性的学术流派呢?
黄煌率先对各家经方中的流派进行梳理,他在《中医临床传统流派》中把伤寒学派分为通俗伤寒派、经典伤寒派、辨证伤寒派、经典杂病派,还介绍了日本以《伤寒论》为研究宗旨的医学流派“古方派”。其中辨证伤寒派是倡导在内伤杂病的治疗遵循《伤寒论》理法方药的一个流派。该流派不再把《伤寒论》看作治疗外感热病的专著,而认为《伤寒论》是各科临床的典范,六经辨证同样适用于内伤杂病。代表人物有清代医家喻嘉言(《尚论》)、舒驰远(《伤寒集注》)、柯韵伯(《伤寒来苏集》)、余听鸿(《诊余集》)等。
经典伤寒派是一个带有尊经崇古色彩的流派。该流派恪守《伤寒论》,否认温病学说,代表人物有清代陆九芝(《世补斋医书》)、民国时期的恽铁樵(《伤寒论研究》)、祝味菊(《伤寒质难》)等。经典杂病派是一个具有汉唐医学风格,善于运用专方专药治病的流派。该流派主张重视汉唐古方的研究,重视方剂药物的专能,重视药物的煎煮、服用方法等实践经验。代表人物有清代医家喻嘉言(《医门法律》)、徐灵胎(《兰台轨范》)及现代章次公、岳美中等。日本古方派类似于我国辨证伤寒派,但学术思想比较偏激,否定《内经》理论,排斥金元医学中脏腑经络、五运六气、升降浮沉、引经报使等学说,惟以《伤寒论》、《金匮要略》为宗,强调方证对应,擅长腹诊。代表人物有吉益东洞(《类聚方》)、尾台榕堂(《类聚方广义》)、汤本求真(《皇汉医学》)等。
除以上流派之外,民国时期还有一个具有革新精神的流派——汇通伤寒派。该流派不采用传统的注疏方法,而是运用西医学理论诠释《伤寒论》的科学精神,挖掘《伤寒论》的临床经验,代表人物有陆渊雷(《伤寒论今释》)、余无言(《伤寒论新义》)、祝味菊(《伤寒质难》)等。
民国时期杨绍伊提出,张仲景《伤寒论》系据《汤液经法》而论广,此书在东汉尚未亡佚,故原文一字无遗存在于《伤寒论》中。他将《伤寒论》条文分成《汤液经法》原文、仲景论广、仲景遗论三类,编撰《伊尹汤液经》一书。与杨师出同门的刘民叔认为,中医学在汉代以前有两大派别,一个是炎帝神农,即经方学派,该派重在研究汤液、本草、证候,张仲景为集经方之大成者;另一个是黄帝轩辕,即针灸学派,重在研究脏腑经络,两者“家法不同,学派遂异”。两人均主张张仲景《伤寒论》直接来源于《汤液经法》,与《黄帝内经》不属同一学术体系,为汤液经方派的代表人物。现代主张此说的经方家还有胡希恕及其弟子冯世纶等。以上是按照学术思想和研究方法对经方医学各个流派作了划分。
另外,根据师承关系、临证诊断方法、用药经验、地域差异等,以上临床流派又可进一步划分为若干分支。如火神派发端于我国西南地区,该流派重视人体阳气,强调扶阳是其理论核心,善用附子、干姜、肉桂等大辛大热之品治疗外感、内伤杂病及危重急症,屡起沉疴,临床疗效卓著,在医林中独树一帜,遂被誉为“火神派”,代表人物有晚清郑钦安(《医理真传》)、现代吴佩衡(《吴佩衡医案》)、范中林(《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选》)等。
又如苏南朱家伤寒派,该流派发端于江苏江阴,以夹阴伤寒的辨证论治为学术特点,探讨少阴肾脏的阴阳盛衰对伤寒热病病势发展变化的影响,强调肾阳在病程中的至关重要性,其充盛与否直接决定着病势的进退顺逆。在诊断方法上强调辨别体质之虚实,注重腹诊、脐诊、咽诊等诊断手法,治疗上以处处顾护阳气为主要治疗大法,善用经方,尤其擅长应用桂枝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等温阳救逆、平冲降逆之法,代表人物有近现代江阴名医朱莘农(《夹阴症治》)、曹永康(《夹阴伤寒证治》)等。
此外,还有以陈伯坛、黎庇留、易巨荪、谭彤晖为代表,崇尚扶阳、善用温法的近代岭南伤寒派;以祝味菊为代表医家,倡导五段论,重视本体疗法,善用附子配伍磁石、龙骨、牡蛎等温潜之法的“祝氏学派”;以曹颖甫为代表医家,擅用经方大剂的“曹派”,等等。还有更多经方家及其学术传承人的学术经验亟需通过我们的研究展现在世人面前。
继承和创新,是一切学术发展的基本矛盾和根本特点。当前的中医发展最需要的是继承经典医学的学术经验,扭转中医临床疗效不断下滑和教科书式中医学带来的学术发展低迷的困境。而师承教育历来是中医学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经方医学流派的传承实践,经方的学术意义和临床价值将不断充实、活跃现在的中医教育。因此,对于各家经方的研究,不仅要阐述代表人物的生平、代表著作、学术经验(包括学术见解、诊疗技能及用药用方经验),还要尽可能勾勒出本学术流派的传承体系,说明学术流派的地位和影响及对现代中医临床的借鉴意义。
3.1.3 医家 经方家都具有一种特质,他们敢于坚持真理、性格耿直而特立独行。经方家的学说、经验、传承,经方家的人格与医德,筑起了经方医学的基石。
经方家为数众多,大都有师承关系,也有自学成名者,如曹颖甫、吕重安等;有著作等身者,如徐灵胎、叶橘泉;也有忙于诊务而无暇著述者。知名的经方家不少,不太知名的经方家更多,尤其是近代以来的一批经方家,他们的学术经验无人知晓,他们的著作不为人知,如上海的盛心如、泰州的武简侯、重庆的邹趾痕、江西的萧俊逸、岭南的易巨荪和黎庇留等。解放后,各地的老中医经验整理工作陆续展开,中医学术气氛逐渐活跃,众多医术精湛的经方家陆续浮现在学术舞台上,如苏州的吴怀棠,无锡的孙砚孚,南通的张谷才、陈伯涛,上海的夏仲方、叶怡庭,江西的杨志一,河南的周连三,北京的宋孝志,沈阳的陈会心,山西的温碧泉,四川的熊永厚、刘梓衡,广东的程祖培、张志民等等,实难计其数,这些经方家的学术经验值得好好整理。
此外,我们在阅读文献资料的过程中,还经常发现一些散落在民间善用经方大剂的医家,他们的生平、著述均无从考证。虽然文献记载仅仅是寥寥数笔,但作为经方家的学术风格却跃然纸上。因此需要认真调查古今文献资料,尽可能搜集完备。
3.1.4 论著 经方家都是通过他们的代表性著作,包括本人或门人、后人整理的著作、论文及医案,来阐发他们的学术观点。论著为研究经方家的学术思想提供了重要线索和依据,是研究各家经方不可或缺的。
张仲景论广《汤液经法》而撰写了《伤寒杂病论》,是汤液经方派承前启后的重要代表著作。通过后世近2000年的研究,又演绎出众多的学说,也积累了许多成熟的经验,同时也引发了诸多的疑问与困惑、误解与争论,诸如版本、词句释义、六经、方证药证、药物品种、剂量剂型、煎煮方法与《内经》及后世温病学理论关系等等。这些问题在研究经方医学的过程中都是不可回避的,希望通过经方各家学说的整理研究能够对上述问题的探讨有所帮助。
[1]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1701.
[2][日]冈西为人.宋以前医籍考[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6.
[3]莫枚士.研经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48.
[4]钱超尘.仲景论广《伊尹汤液》考[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3,15(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