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中医发展的现状及对策

2010-02-11柏文婕

中外医疗 2010年5期
关键词:现代科学中医理论中医学

柏文婕

(广西中医学院 广西 南宁 530001)

数次科技革命使人类文明高速发展,现代科学理论不断更新。但中医却并非如此。中医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医学,其存在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曾为“健康之所系,性命之所托”。而随着时间推移,中医在继承和创新方面都没有突破;虽不至于遭受其它三大世界传统医学之被淘汰命运,其存在与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却是毋庸置疑的。

江泽民同志在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既要认真继承中医药的特点与优势,又要勇于创新,积极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促进中医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实现中医药现代化,更好的保护和增进人民健康。”

“中医药现代化”于是乎成为最积极的口号,但什么是中医药现代化,我们的概念很模糊。在21世纪的今天,“现代化”令我们很自然的想到西方发达国家,想到摆满了复杂仪器的科学实验室,想到卫星、登陆月球,想到人工智能的最终出现……我们甚至会想象出人的现代化:诸如人工心脏;但中医要现代化,这就千头万绪,无从下手了。

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要知道事物的发展前景,就必须追溯其发展历史,及研究其发展现状。子曰“温故而知新”,亦为此理。换言之,中医的现代化,不只是一个横向与现代科学相比较的问题,更是一个纵向与自身发展历程相联系的问题。

众所周知,《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等奠定了中医学的基础,在其后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医药学随着社会的进步不断发展:唐代的孙思邈,金元四大家,清代的温病学派;凡此种种,形成了中医学的独特理论体系。但近现代以来,也许是受到西医的冲击,又或者是疾病谱系的变化,中医的影响力及信誉度日益下降。于是我们开始思索,中医的出路在哪里。我以为,客观因素(西医的冲击,疾病谱系的改变等)固然起着相当作用,但主观因素还是事物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也就是关键在于提高中医生的素质。

中医理论的奠定与发展,是在中国特定历史文化背景下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它具有深厚的中国文化底蕴。想要了解和掌握好中医,成为一个真正杰出的中医生,就必须要深入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而这正是目前大多数中医生所欠缺的,也是问题的症结所在。除了一系列中医经典著作我们应当成竹在胸,易学是我们真正步入中医神圣殿堂的钥匙。这也是中医发展的方向和出路之一。

台湾中医学术界认为易学为中国科学文化之渊薮,也是中医理论之基石,并结合诊断、预后、治疗、养生、气功等方面临床应用,其蕴含的“中位育和原理”对推动中西医合作有所裨益[1]。本着世界上任何事物之间都具有相关性的认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中旁人事,仰观俯察,以一系统的符号来表示万物,所以万物都尽在这些符号的变化之中,《易经》由此亦被誉为宇宙代数学。现代研究表明,易学中的八卦与广义相对论、黑格尔辩证法、莱布尼兹二进制、波尔理论都有密切关系,甚至现代科学最前沿的遗传密码、宇宙全息论都能在《易经》中找到起雏形。而当代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时间学、耗散结构、混沌学的产生和发展,日益证明了和继续证明着《易经》和中医基本理论的合理性和科学性[2]。研究易理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近代学者,由于易理之启示,获得诺贝尔奖金者,已有四人。(1)德国之海森堡,其论文为‘测不准定律’[即:易];(2)丹麦之波尔教授,其论文为‘相生相克原理’,庆祝酒会时,以太极八卦纪念章赠人;(3)中国之杨振宁、李政道,其论文为‘不对等定律’,并自称得之于《易经》之启示是也。今后由此书而得奖者,当犹有其人,其能谓《易经》不科学乎?”---易学之博大精深于是可见矣。作为致力于学习中医的医学生,如果对其一无所知,或是只知皮毛,甚或连中医的系列经典著作都无涉猎,反而一味跟着西医转,追求所谓的“中西医结合”、“中医现代化”,似乎有些舍本逐末,数典忘宗了。著名的物理学家,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普列高津曾指出“中国传统的学术思想是着重于研究整体性和自发性,研究协调与协同。现代科学的发展,更符合中国的哲学思想。西方科学和中国文化对整体性、协同性理解很好结合,将导致新的自然哲学和自然观。”“我们正站在一个新的综合、新的自然观念的起点上,也许我们最终有可能把强调定量描述的西方传统和着眼于自发组织世界描述的中国传统结合起来”,“中医理论包含了许多系统论的思想,而这正是西医的严重缺点。所以中医现代化是医学发展的正道,而且最终会引起科学技术体系的改造—科技革命”。中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也在信中说:“新的发现却说明经典西医理论局限性太大,好多现象讲不清,所以国外医学家反倒对中医理论很感兴趣”,“用全部马克思主义哲学去总结阐述中医理论,这才是中医现代化的第一步,其结果将是一部划时代的伟作”[3]。

当然,在21世纪的今天,单纯把自己埋在古书堆里,而忽略现代科技在各个领域所造成的冲击是不明智,亦是不可行的。辩证法告诉我们系统走向有序对于理解一般进化的条件是极有意义的,按自组织理论,一个系统要进入有序状态,开放便是条件之一。世事斗转星移,中医学变革的时代已将来临。正如江泽民同志指出:即要继承,又要创新。继承之重要性,已如前所述,而创新之举固艰难,其前景确是可以期待的。

创新,即将现代化的科学知识及手段应用于中医学领域,从而带来中医学发展的契机。其内涵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中医理论的现代化:对中医概念、理论、各种学说及中医药知识,用现代的语言来表述,即用高度概括、严密的逻辑、简明的语言来陈述中医药,使之更容易为现代人所接受和理解。

(2)诊疗技术的现代化:应在统一病名的基础上,辩病与辩证相结合,客观整体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建立一整套统一的诊断标准、辨证标准、疗效标准,实现中医临床辨证规律的客观化、标准化,促进临床疗效和学术水平的提高。

(3)中药的现代化:中药的现代化应包括中药材资源的开发,中药炮制的现代化、中药质量控制的现代化和中药生产的现代化等诸多内容。

创新的中医学,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医现代化”,亦是我们所有中医工作者所为之奋斗的目标。古老文字的简化,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迁移,文化观念的变革……都要求我们从现代科学的角度重新阐释中医学的内涵,以使中医能为最广大的人群所接受,提供中医以市场,中医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发展。所以在中医学当中,我们引入的是现代科学的技术与手段,而不是现代科学理论。我们的目的是更深层次的理解和发掘中医学的内涵,而不是中医基础理论的根本革新。只有明白这一点,清楚的将我们的任务定位,我们才有可能为中医现代化尽微薄之力;中医才有可能坚守其特色与优势,而不被淹没在所谓现代西医的浪潮之中。

中医药现代化战略的实施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并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在此之前,继承是首位的,这一点确定无疑。只有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这块土壤,中医才有可能茁壮成长;而只有与现代科学接轨,中医才能再放异彩,与西医共同为人类之健康而孜孜不倦。当今世界,生态平衡是一切科学发展的前提,“绿色”的概念深入人心,出现了回归自然,重视天然药物和自然疗法的趋势,从大自然中寻找、开发药物的热潮已经到来;同时,经济的发展和人均寿命的延长,出现了人口老龄化,人们开始重视养生保健;这对发展中医无疑是天赐良机。中医讲究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其所拥有的宇宙、自然、社会、生物及心理医学模式,对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是以人为本,从生命、生态本身出发,尽可能的避免和减少对人体的不良影响;所倡导的“天人合一”,其实就是一切医学乃至科学的最终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及对自然的最大程度利用。

“道路是曲折的”,“同志还需努力”。中医药目前的确处于低谷状态,但只要我们认识到问题症结所在,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坚定信念,就一定能“守得云开见日出”。一切学科不都是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中逐渐发展的吗?中医当也如此。

[1]李良松,郭松涛.中国传统文化与医学[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0:215.

[2]马伯英.中国医学文化交流史[M].上海:文汇出版社,1993:172.

[3]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57~58.

猜你喜欢

现代科学中医理论中医学
从“营卫倾移”角度探讨痹证的中医理论机制
从中医理论看腰痛宁胶囊的药效
中医学关于“瘀血”的用法
中医学关于“证”的用法
基于子宫内膜异位症与恶性肿瘤的相关性探析补肾化瘀法作用机制及中医理论依据
现代科学的哲学追问
太极拳健身哲学的现代科学阐释
系统论在中医理论与临床辨证中的运用
中医学对脑心的论述
中医学对痛的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