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家兔育种工作的成效及新的使命
2010-02-11中国畜牧业协会兔业分会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唐良美
中国畜牧业协会兔业分会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 唐良美
国家兔产业技术体系顾问
家兔育种工作涵盖家兔品种遗传资源的保护、开发、利用和创新,即培育新的品种、品系。实践证明,兔业发展每上一个新台阶,家兔品种性能和遗传结构的改进均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
一、取得的成效
我国家兔专业育种工作自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30年来,在各级政府部门、相关企事业单位的重视与支持下,经老、中、青三代来自农业科研院校、畜牧技术推广部门、养兔企业、种兔场科技人员的不懈努力,使家兔育种工作在奠定我国养兔大国地位、缩小与世界家兔生产先进水平差距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1.开展全国性家兔遗传资源调查,初步摸清了我国家兔品种资源现有家底。在20世纪80年代对本地兔品种资源进行调查的基础上,结合2006—2009年全国畜禽遗传资源调查,进一步对现存的地方品种、培育品种和引入品种资源的群体数量、分布情况、主要生产性能开展调查测定,并推荐四川白兔、福建黄兔、江西万载兔、云南花兔等4个地方品种,全耳毛兔(中系安哥拉兔)、哈尔滨大白兔、塞北兔、豫丰黄兔、吉戎兔等5个培育品种和新西兰白兔、加利福尼亚兔、比利时兔、日本大耳白兔、青紫蓝兔、德国花巨兔、德国安哥拉兔、法国安哥拉兔、力克斯兔和齐卡肉兔、伊拉肉兔、伊普吕肉兔等12个引入品种(配套系)即将出版的《中国特种畜禽遗传资源志》,首次向社会提供比较全面的我国家兔品种资源信息。
2.为引进世界著名的多个优良品种获得成功提供了技术保证。引种,是丰富品种资源,改善遗传结构的一种科学手段,是快速提高畜禽生产水平有力措施,是育种工作的重要内容。为适应我国家兔生产的发展需要,在1976—2007年期间,我国通过多种渠道,先后从美国、德国、法国等欧美发达国家和日本先后引进了世界著名的肉用兔、毛用兔、皮用兔(獭兔)共约20个品种(品系)或配套系;各地对引进的家兔品种(配套系)及时组织了引种观察测定、纯种扩繁和选择淘汰,经过几个世代的选育,不仅使绝大多数引入品种在我国饲养环境条件下实现了正常生长繁殖,品种资源得以保留,并为不同品种的推广与利用途径提供了科学依据。
3.科学指导家兔品种改良与杂交利用。近年来,广大科技人员根据不同品种(包括地方品种、引入品种和培育品种)的遗传特性和不同地区、不同饲养条件及不同市场需求,通过不同杂交组合试验,先后筛选提出了以新西兰白兔、加利福尼亚兔、比利时兔、日本大耳白兔、哈尔滨大白兔、塞北兔、齐卡大白兔、齐卡新西兰兔为主要亲本的多个用于商品肉兔生产的优良杂交组合;在长毛兔、獭兔生产中,大力推广德国安哥拉兔和我国自己培育的高产长毛兔新品系及美系、德系力克斯兔的杂优兔,大幅度提高了商品兔的生产水平和质量。
4.新品种、新品系的培育开启了历史新篇章。1980年前,我国没有一个用专业育种手段育成的家兔品种。近20年来,各地利用本地品种和引入品种资源,不仅先后杂交育成了哈尔滨大白兔、塞北兔、豫丰黄兔、吉戎兔等优良的肉用、皮用兔新品种,同期在上海、江苏、浙江、河南、山东、安徽、四川、重庆杂交育成的14个长毛兔和泰山肉兔、齐兴肉兔、天府黑兔(肉兔)、四川白獭兔等共约20个新品种、新品系通过了省级畜禽品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新品种、品系的育成不仅进一步丰富了我国家兔的遗传资源,减少了对外国良种兔的依赖,并成为我国家兔生产用种的重要来源,为提高我国家兔生产水平,降低生产成本作出了重大贡献。
5.推动我国家兔生产实现了跨越式发展。1984年末,全国家兔存栏量为6 898.7万只,兔肉产量11.6万吨;2007年末,全国家兔存栏量达22 182.1万只,产兔肉60.50万吨(《中国畜牧业统计年鉴》),约占世界兔肉总产量的35.9%,位居世界榜首;商品肉兔上市屠宰日龄由130~150天缩短为90天左右,屠宰体重由1.8~2.0千克提高到2.2~2.5千克;长毛兔的年产毛量,由200克左右跃升到800克以上,高产群体达世界领先水平;兔产品质量明显提高,肉兔全净膛屠宰率由46%~48%提高到51%~53%;兔毛的结块率大幅度下降,粗毛、细毛产品逐步分流,增强了在专业市场上的竞争能力;獭兔皮的合格率从20%左右提升到60%以上。由此,中国兔业不仅发展成为世界第一生产大国,同时我国的兔肉、兔毛、兔皮产品在国际贸易市场中占有最大的份额。
二、新的历史使命
家兔育种工作与产业发展紧紧相依、相连,服务于并支撑家兔产业的持续发展是主要宗旨,理应肩负起我国兔业发展新时期的历史使命。根据我国家兔产业发展的需要和客观实际,针对当前存在的制约家兔生产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对进一步搞好家兔育种工作提出以下建议:
1.抓紧时间进一步做好现有家兔品种资源的清理、保存、登记工作。当前,随着商品兔适度规模养殖的快速发展,生产不稳定、效益难保证、求购理想的良种兔“无门”等严重制约产业持续发展的问题日益突出。这些问题无不与国内大多数种兔生产单位长期以来只重视引种,忽视保种选育,疏于管理而造成品种混杂、生产性能退化、失去市场信任有关。
2.充分利用育种成果,加快新品种的申报工作。近年来,全国共有近20个杂交育成的毛用兔、肉用兔和皮用兔新品种、新品系通过了地方畜禽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或科技鉴定。它们是各地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换来的宝贵遗传资源。为能尽快将来之不易的遗传资源转化生产力,支持兔业发展,避免造成巨大的财力浪费和资源损失,对上述品种、品系中种群保存较好的应在认真评估其遗传特性及其应用价值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好其核心种兔群的选育、扩群工作,符合国家“家兔新品种、配套系审定和遗传资源鉴定条件”的,应按《畜牧法及配套法规汇编》有关规定,积极组织家兔新品种的申报工作,以利于其推广应用;浙江省积极组织通过该省新品种审定,具有同一血缘的白中王长毛兔、镇海巨高长毛兔和平阳粗高长毛兔联合申报国家长毛兔新品种值得借鉴。
3.加快和提高家兔新品种培育的步伐和效率。新品种培育是家兔育种工作实现创新的完美体现,是新时期我国兔业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是建设世界兔业强国的核心所在。
如前所述,近年来,我国家兔新品种的培育尤其是长毛兔,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进步。长毛兔新品种、新品系的培育和应用,不仅大幅度提高了我国长毛兔的商品生产水平和质量,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并使我国长毛兔生产基本摆脱了对外国长毛兔良种的依赖性,其中有不少经验值得总结。
但培育家兔新品种的成效无论是数量或是质量与我国兔业发展,尤其是肉兔和皮兔生产的需要不相适应,与先进国家的家兔育种水平和效率比较仍存在较大差距。我国肉兔年饲养量达6亿多只,占我国家兔年饲养总量的90%以上,但迄今我国杂交培育的品种仅有3个,且多在1996年以前育成。因它们在肉兔生产中的应用范围和影响力都十分有限,所以客观地讲,前30年,我国肉兔生产的发展主要得益于大批良种肉兔的引进、推广和杂交改良。
总结前30年我国在家兔新品种培育方面的经验和教训认为,存在以下主要问题:第一,新品种的培育大多以科技项目或课题的形式在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组织实施,因受资金、场地、人力和时间的限制,选育进展和质量受严重影响,甚至使新品种培育“半途而综”;第二,新品种的选育目标盲目追求高产,缺少科学依据,结果不仅造成培育工作的简单重复,还可能导致新品种出现遗传特性的同一或主要生产性能的缺失;第三,新品种培育与应用推广脱节,导致其品种遗传资源的保有期因“有种无市”而大大缩短,甚至刚育成即面临濒危状态。以上问题若不能得到改进,今后新品种的培育不仅可能继续造成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巨大浪费,还将影响我国兔业发展。
为此,今后家兔新品种的培育工作:一是要打破单位、专业、甚至省区的限制,撇弃“单家独户”搞育种,要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第十八条的规定,畜禽品种的选育和优良品种的推广使用,支持企业、院校、科研机构和技术推广单位开展联合育种,建立畜禽良种繁育体系。二是要强调育种目标的先进性、科学性,同时必须考虑育成新品种的社会经济实用价值。三是要认真按照国家《畜禽新品种配套系审定和畜禽遗传资源鉴定技术规范》中“家兔新品种、配套系审定和遗传资源鉴定条件”开展新品种的选育、测定。四是要广泛调动科研院校、养兔企业和生产一线科技人员的积极性,组织开展家兔育种新方法、新技术的专题研究和协作攻关,以提高我国家兔育种的科技水平。同时,要更广泛地向广大生产者普及家兔选种、选配技术,为更充分、更持久地发挥家兔品种优良遗传效应创造基础条件。
家兔育种工作永无止境,它既是一项公益事业,理应得到国家的支持,同时又与从事家兔生产的企业和个人利益直接相关,大家应积极参与。为此,我们完全可以相信,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家兔育种工作一定会取得新的进展和成效,为我国兔业的持续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