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牧结合着力推进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

2010-02-11浙江省畜牧兽医局

中国畜牧业 2010年11期
关键词:规模化畜牧业养殖场

○浙江省畜牧兽医局

浙江是一个资源小省,人均耕地面积不足全国人均的一半,为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和增加农民收入,省委、省政府早在1996年就明确提出要从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化,从粗放型畜牧业向集约化、质量型畜牧业转变的指导思想,并积极引导、扶持规模养殖场和养殖小区建设。近年来,为切实解决畜牧业发展与环境和谐共存的矛盾,全省各地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生态省”建设目标,大力推进畜禽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积极探索并大胆实践,逐步走出了一条农牧结合、生态循环的畜牧业发展新路子,确保了浙江省猪肉等主要畜产品的供给保障和畜牧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并成为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亮点产业。

一、取得的成效

1.有效保障了生猪等主要畜产品消费供给。近年来,随着浙江省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禁养区、限养区政策有效实施,畜牧业面临用地困难、环保压力大和疫病形势严峻的瓶颈日趋突出,再加上散养户比重趋减,保障生猪等主要畜产品省内供给的压力也越来越大。推进以农牧结合为主导的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畜牧业用地、环保和疫病等方面困难,保障了畜牧业的持续发展。据业务统计,2009年,全省生猪饲养量达3575.44万头,存栏能繁母猪161.39万头,分别比2000年增长48.8%和71.02%,均为改革开放30年来的最高水平,确保了80%的猪肉省内自给。

2.有效提高了畜禽规模化养殖水平。2009年底,浙江省生猪、蛋禽、肉禽、奶牛规模化率分别达80.06%、90.42%、87.48%和95.37%,比2000年分别提高31.55、48、27.45和26.93个百分点。

3.有效支持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自2005年以来,浙江省正式启动了畜禽规模化养殖场治理工作,并作为省政府生态省建设和“811”环境整治工程项目的重点内容,列入各级政府的目标考核。至2009年底,中央及省级投入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排泄物治理的“以奖代补”专项资金达3.1亿元,立项治理生猪存栏100头以上、牛存栏10头以上的规模化养殖场7894个,年减排COD超过11.4万吨。

4.有效增加了农民收入。畜禽标准化生产就是要求达到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处理无害化和监管常态化。推行畜禽标准化生产,有效提高了畜禽生产性能和产品质量,大大降低了畜禽发病率和死亡率;同时实行种养结合,养殖排泄物经发酵直接施用到周边农田园地,既减少了化肥使用量,又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据统计,由于实施生猪良种补贴项目,2009年全省生猪良种补贴面达40%,比项目实施前的2006年提高14个百分点,生猪受胎率达95.7%,平均窝产仔数为10.8头,比本配每窝多产仔0.6头,累计增加仔猪44.4万头,同时,减少公猪5000头以上,良种补贴直接增收1.5亿元。

二、主要措施

1.突出按照种养平衡原理进行科学规划。从2001年开始,浙江省及时提出并全面实施畜牧业“西进东扩”发展战略,对畜牧业生产布局进行调整优化,联合省环保局在全省划定禁养区和限养区,探索新形势和新农作制度下的农牧结合新机制。同时,围绕这一战略,先后制定了“九五”、“十五”两个畜牧业发展规划,重点在温州、台州、丽水等畜牧业欠发达地区和衢州、金华等地利用山区丘陵优势,规划布局发展生态循环型畜牧业;在杭嘉湖主产区推进生猪适度规模养殖,提升畜牧业产业档次。

2.突出按照利用优先原则开展畜禽标准化规模场建设。一是开展排泄物综合治理。从2005年起,立项治理存栏生猪100头以上、牛10头以上的规模化养殖场7894个,建设畜禽粪便收集处理中心125个。二是加快推进生态畜牧小区建设。全省每年新建省级畜禽生态养殖规模场(小区)30个,在温台丽三市新建生态规模养猪场50个,国家发改委标准化规模养殖场140个,在36个县实施山区海岛特色畜牧业建设项目。各地严把生态建设项目申报与审核,坚持科学选址,严格把关,项目地周围大多配套有大面积果园、农田、山林、蔬菜基地等,实现农牧结合,进一步转变养殖方式转变。据不完全统计,到2009年,全省各级立项建设畜牧生态养殖场(小区)1600个,带动各地新建、改扩建的生态养殖场(小区)4557个。

3.突出推进科技进步和基础支撑。一是坚持良种为先,深入推进畜禽种苗工程建设。二是积极探索、推广农牧结合生态循环型畜牧业发展模式。三是大力引导发展畜牧业机械化生产和信息化管理。

4.突出完善公共卫生和畜产品安全保障机制。在全国率先推进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责任体系建设,在全省27000多个防疫场所全面落实监管责任人,严密构筑五道防线;并积极推行畜禽健康养殖方式,改进饲养管理,防止疫情发生和传播;把好流通监管和屠宰检疫关,加强调入动物及其产品的风险评估和流通监管,严格屠宰场、交易市场的动物卫生执法,有效阻断动物疫病的传播途径。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畜禽标准化建设机制仍需完善。一方面,部分地方缺少农牧结合、生态循环、保护环境的整体规划布局,畜牧业用地规划滞后,影响了畜牧业的稳定和发展;另一方面,以省政府“811”环境保护新三年行动为重点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排泄物治理模式主要以沼气为主,后续服务配套不够;第三,农牧结合的核心是污水的循环利用与粪便的有机化处理,但总体看,对管网设施和使用有机肥补贴的政策覆盖面小,力度还不大,农业生产主体使用沼液和有机肥的主动性不强。

2.产业化经营方式有待进一步转型。畜牧业是一个产业链条比较长的产业,不仅能够带动饲料兽药、食品加工、皮革羽绒、纺织餐饮等等各相关行业的发展,养殖业本身的利益与屠宰加工、贩运和销售紧密联系在一起。由于生猪产业链还基本上沿用了计划经济时代的农民养猪、屠宰场杀猪、肉贩卖肉和农业部门管生产,经贸部门管屠宰,工商部门管市场的模式,生猪产业上下游之间难以形成和谐共存的利益共同体,阻碍了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3.基础仍待加强。一是畜禽种业基础薄弱;二是畜牧业机械化设施化水平比较低;三是人才短缺问题比较突出。

四、对策建议

1.深入推进畜牧业“西进东扩”战略。通过调整优化区域布局,在东南部地区重点扩张优质安全的畜产品总量,适度提高自给率;在西北部地区重点提升畜牧业产业档次,实现产业和产品市场竞争力全面提高。

2.深入推进畜禽标准化生产。一是要按照畜禽养殖量与种植业对有机肥承载量相适应的原则,制定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建设规划,加大扶持力度;二是妥善解决畜牧业用地与降低环保收费、减少环评环节等配套政策,明确禁养、限养区畜禽养殖场搬迁补偿政策;三是坚持种质为基,加快制定《浙江省畜禽遗传资源保护规定》,强化畜禽种质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深入实施畜禽种苗工程,创新家畜人工授精推广模式,新建、改扩建一批种畜禽场,强化畜禽遗传资源的日常选育、提纯复壮和资源更新,建立地方畜禽遗传资源的监测与评估体系及畜禽种质资源动态管理平台,提升保护档次和种畜禽产业发展水平。四是扩大畜牧业机械和设施列入农机补贴的范围。五是继续深入实施“811”环境整治工程项目,争取到2010年,全面完成生猪存栏100头以上、奶牛10头以上规模化养殖场的排泄物治理任务。

3.加快构建现代畜牧业新型产业体系。在大力培育畜牧业养殖、营销、加工新型主体的同时,围绕生猪、家禽、禽蛋、蜂业等主导产业,打破部门界限、区域分割和体制障碍,大力推进联畜禽养殖、畜产品加工流通及饲料生产等多主体为一体、产销紧密衔接、利益分享、风险共担的畜牧业合作经济,以现代畜牧业主体的合作化提升产业化经营,以培育现代新型畜牧业产业体系来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和综合效益。

4.启动畜牧兽医人才培养计划。推进畜牧业转型升级,人是第一位的。继续坚持并完善畜牧兽医系统能力建设,并重点通过定向、委托培养与各类技术培训等,不断提高基层畜牧兽医队伍的专业素质、协调能力和监管水平;提高畜牧业和动物防疫、畜产品安全监管人员的责任履行能力;提高规模养殖场户(小区)、合作社业主的先进适用技术吸纳和应用能力。

猜你喜欢

规模化畜牧业养殖场
规模养殖场防疫现状及对策
益林中草药 初现规模化
映像畜牧业
枣规模化控制杂交育种技术体系
畜牧业也要打好“翻身仗”
映像畜牧业
映像畜牧业
规模化养殖场粪污无害化处理技术
规模化猪场暴发PED后的快速稳定策略
韩49处养殖场检出“毒蛋” 当局下令一律回收销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