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动物疫病防控最薄弱的环节在基层
2010-02-11北京市昌平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靳月生
北京市昌平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靳月生
北京市昌平区农业局 罗桂河
北京市昌平区动物卫生监督管理局流村防疫站 贾凤利
2004年,我国首次爆发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后,国家及各级政府加强了重大动物疫病的防控工作,逐步对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实施以强制性免疫为主的综合防控措施,重大动物疫病得到了控制。但当前我国畜牧业养殖仍以农村散养为主,千家万户饲养畜禽,基层的动物疫病防控是最薄弱的环节,近几年来的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等重大动物疫情以小规模时有发生,说明当前基层动物防疫工作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
当前我国基层动物防疫工作的现状
当前,我国畜禽养殖仍以农村千家万户散养为主,农村的饲养方式不利于强制性免疫措施的实施,农村的动物防疫困难重重。
一是防疫时间不能保证。农民除了养殖还要种植农田,防疫工作只能在晚上进行,不利于防疫工作的开展。
二是千家万户散养加大了防疫人员的工作量及工作难度。防疫人员往往需要走家串户,有时一户的防疫工作要跑几趟才能完成,耗费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
三是农村散养动态性强,畜禽补栏随时都有,极易发生免疫遗漏现象。
四是农户防疫观念淡薄,无动物防疫主体意识,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疫病防控工作的开展。
五是基层防疫人员工作量大、报酬低,免疫质量得不到保证。
六是基层政府对动物防疫工作重视不够,组织管理强度不大。
做好动物防疫工作的建议
一、建立四个动物防疫机制
1.防控体系责任机制。落实三条动物防疫责任线,一是属地行政管理责任线。区县政府与乡镇政府、镇乡政府与村(居)委会签订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属地管理责任书;二是动物防疫部门内部管理责任线。落实以乡镇为网格、村社区为网块,以养殖场(户)为网点的动物防疫人员包片包干的网格管理。从动物防疫行政主管部门到基层防疫部门,从防疫管理人员到村、社区防疫员分别层层签订动物疫病防控责任书;三是动物防疫监管责任线。动物卫生监督执法部门、村及社区防疫员与养殖场(户),动物卫生执法部门与畜禽屠宰、流通、经营环节的单位签订防疫监管责任书。
2.动态信息反馈机制。统一制定规范实用的各种台账,由下到上分别建立动物防疫信息台账,包括畜禽的存栏、出栏、引进、免疫、消毒等相关信息,自上而下实行动态情况月报制度。
3.疫情评估监控机制。建立区县、乡镇动物疫情评估制度,成立评估专家小组,每月对辖区动物疫病防控形势进行分析。每季度召开一次动物疫情评估会议,结合国内外、省市及周边动物疫情形势,综合辖区动物疫病及防控情况,运用科学方法对本辖区动物疫情形势进行认真分析,提出防控意见,指导下一步防控工作。
4.快速预警应急机制。进一步健全应急指挥体系,完善部门职责分工,健全应急预案和细化实施方案,落实专业的应急队伍,开展应急演练,足额储备应急物资,强化应急小时职守工作,保障通讯设施设备24小时畅通。
二、强化防疫基础工作,着重严把“四关”
1.基础免疫关。严格按照重大动物疫病程序化免疫的要求和“乡镇不漏村、村不漏户、户不漏畜(禽)”的三不漏原则,分片责任到人,科学有效地开展免疫工作,确保辖区重大动物疫病免疫密度达到百分之百。
2.免疫抗体监测关。严格按批次和科学的比例进行免疫抗体采样和监测,监测面达到百分之百,建立专业的实验室检测队伍,按规定的方案进行免疫抗体检测。经检测,各批次抗体保护不合格的要及时加免,确保辖区畜禽达到有效的免疫保护。
3.疫病封堵关。严格监控辖区外畜禽进入,加大各路口的检查力度,加大基层站和村级防疫员进村入户巡查力度。加大社会宣传和电话举报社会监督力度,严格执行外引动物申报、审批制度,辖区外动物引入后必须采取隔离饲养、检疫、免疫等措施,严控外疫传入。
4.疫病监测关。按照“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处置”的四早工作原则,强化动物疫病防控。做到不遗漏每一起可疑疫情病例,对实验室检出的阳性染疫动物及病死动物及时进行无害化处理,切实做到本辖区内存栏动物“有病不流行、有疫不灾”等。
三、完善动物疫病控制技术体系
1.免疫体系。根据本地区疫病流行种类、流行特征、防控水平和生产情况等,开展畜禽相关疫病的免疫田间试验,综合研究,分别制定出适合本地的统一的免疫程序和免疫方法。对畜禽重大动物疫病实行强制免疫,对影响当地畜牧生产和危害人体健康的疫病实施全面免疫,并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调整和改进免疫程序,同时,根据定期抽样监测评估结果及时进行补免、加免工作,使畜禽常年稳定在一个较高的动态水平上。
2.监测体系。建立由现场监测系统、诊断检测系统、样品采集系统和监测中心组成的监测体系。监测的主要内容包括畜禽群体特性、疫病发生和流行的因素、畜禽发病和死亡及其分布特征、畜禽群体免疫情况、病原体的型别和耐药性、畜禽群体的病原体携带情况、疫病流行的特点、疫病的防治效果等。运用实验室的检测手段进行携带、感染病原微生物的确诊和调查以及评价疫苗免疫效果和保护状态。开展临床流行病学调查,通过定期对养殖场(户)的畜禽进行系统的查看、检查和走访,收集第一手的疫病监测资料。
3.生物安全体系。通过实验,构建包括“环境因素控制、人员管理、物流控制、畜禽健康管理、疫病控制、饲养管理及营养控制”六个方面内容的生物安全体系,并根据不同生产类型需要、不同生物安全水平,调整、充实、完善体系中的个别基本要素指标,有效阻止疫病入侵,降低污染生物性致病因素所形成的危害,减少物理、化学因素对畜禽的影响,保持畜禽群体处于最佳的生产状态。
4.检疫体系。构建动物和动物产品危害控制系统,实施关键控制点管理制度,探索抗体监测和病原监测技术应用,引入免疫抗体检测结果作为产地检疫的重要指标。严把宰前检疫关,促进动物产地检疫工作开展,防止重大动物疫病发生和传播,保障动物源性食品安全。
5.防疫监督体系。深化动物卫生执法工作,建立专业的动物防疫监督执法队伍,对防疫措施的落实、动物卫生法律法规的遵守等防疫的关键点进行监督管理,着重监督饲养、流通、经营三个环节,并逐渐将监督重心前移到饲养环节中,维护正常的防疫秩序。
四、保障措施
1.机构的保障。从上而下健全动物防疫机构,由领导组织机构统一制定和组织实施辖区的防疫工作,组织落实动物防疫属地管理的责任,并定期对属地动物防疫工作进行监督考核。
2.防疫队伍的保障。健全和稳定“技术、执法、基层防疫”三支队伍,利用兽医技术资源逐步锤炼出一支业务精通、能力出色、理念先进的专业技术队伍;通过教育培训和社会实践,培养出一支思想过硬、作风优良、熟悉法律、行为规范、反应快速的动物卫生监督执法队伍;有计划地对免疫技术、兽医临床诊断技术和法制等知识进行培训,培养一支掌握基本操作技能、热爱兽医事业、有责任心的基层防疫队伍。
3.经费的保障。动物防疫工作是公共卫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持社会经济稳定和协调发展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动物疫病种类、来源、发生、发展状况等十分复杂,动物防疫工作具有艰巨性、长期性、复杂性等特点,需要运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年度计划的手段,规范动物防疫经费的投入,并将其纳入各级财政预算,特别提供与社会发展和动物疫情复杂变化形势相适应的公共财政支持,特别是提高和稳定村级动物防疫员的待遇,保障动物防疫工作稳步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