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丙肾上腺素治疗严重房室传导阻滞合并尖端扭转型室速24例疗效观察
2010-02-11孙晓臣时宝忆洪斌
孙晓臣 时宝忆 洪斌
(上海市中山医院青浦分院内科 上海 201700)
异丙肾上腺素治疗严重房室传导阻滞合并尖端扭转型室速24例疗效观察
孙晓臣 时宝忆 洪斌
(上海市中山医院青浦分院内科 上海 201700)
目的 观察异丙肾上腺素治疗严重房室传导阻滞(高度、Ⅲ°房室传导阻滞)合并尖端扭转型室速(Tdp)的疗效。方法 取住院严重房室传导阻滞合并尖端扭转型室速(Tdp)患者41例,予静脉滴注滴注异丙肾上腺素,同时纠正合并电解质紊乱情况,观察患者心电图变化及临床病情进展。结果 所有患者用药后数小时病情均得到有效控制,且副作用少。结论 在严重房室传导阻滞合并Tdp的紧急情况下,静脉滴注异丙肾上腺素疗效显著,可做首选。
异丙肾上腺素 严重房室传导阻滞(高度、Ⅲ°房室传导阻滞) 尖端扭转型室速
房室传导阻滞(高度、Ⅲ°房室传导阻滞)合并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室性心律失常,其心电图特征、临床表现及治疗与一般室性心动过速不同,如治疗不及时有猝死可能。我们于2004~2009年间采用静脉滴注异丙肾上腺素治疗严重房室传导阻滞合并Tdp24例均取得较好疗效,本报道旨在探讨异丙肾上腺素治疗严重房室传导阻滞合并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的机制及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部病例均为2004年1月至2009年12月住院病例24例,其中男15例,女9例,年龄在50~74岁之间,其中Ⅲ°房室传导阻滞16例,高度房室传导阻滞8例。
1.2 临床特点
所有患者均为突发性的晕厥来院就诊,晕厥多反复发作,病程数小时至数年不等。晕厥发作可持续数分钟,伴抽搐,4例患者伴小便失禁,入院后心电图检查提示高度、Ⅲ°房室传导阻滞,心室率明显减慢,伴Q-T间期延长,心电监护下晕厥发作时呈典型的Tdp图形,QRS波形态多变,主波方向围绕基线上下扭转,RR间距不等,频率在160~280bpm。实验室检查合并低钾17例。
1.3 治疗方法
所有病例均采用静脉快速滴注异丙肾上腺为首选措施,方法为异丙肾上腺素1~10mg加入5%葡萄糖溶液500mL中快速静脉滴注,有效后予以2~10ug/min维持,使心室率维持在70~100bpm,低钾者予以静脉补钾补镁,以上治疗维持1~3d。后予以安装永久心脏起搏器。
2 结果
经上述治疗后,所有的患者Tdp发作在数小时内均得到有效控制,其实有3例患者用药过程中再次发作,予以加大异丙肾上腺素剂量后未在发作。有2例高血压患者出现血压升高,在减少剂量及合并应用降压药血压得到控制。
3 讨论
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Tdp)是一种特殊类型快速型的室性快速型的心律失常,1966年Desser tenne首先系统描述了这种病发作时QRS形态多变,主波方向沿等电位线上下起伏,近似扭转的心电图表现[1]。1988年,jackman根据电生理特点将Tdp分为3个类型:Ⅰ型(继发性的LDTS)包括继发于药物、电解质紊乱及心动过缓。Ⅱ型(特发性LQTS),这是一种以Q-T间期延长、T波形态异常、晕厥及猝死为特征的少见的心肌复极障碍所致的遗传性疾病[2]。Ⅲ型为Q-T不延长的多形性室速。我国心律失常对策专题组在“心律失常的临床对策”中将Tdp列为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的一个类型,并限定Q-T间期延长为其基本特征[1]。Tdp的发病机制较复杂,近几年的电生理研究提示:早期后除极及复极离散度的增加在Tdp的发病机制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1]。严重的房室传导阻滞导致心动过缓,心动过缓本身即可引起显著的心肌复极延迟及不均一,如同时合并低钾、低镁等电解质紊乱的情况,更易导致细胞膜复极不完全,动作电位和Q-T间期延长,从而导致早期后除极和尖端扭转型室速的发生。
异丙肾上腺素为β受体的兴奋剂,作用于心脏β1受体可导致心率加快,传导增加,心收缩力增强,对继发于心动过缓的Tdp来说,提高基础心率是增加外向电流促进复极的最好办法,在有效起搏建立前可首选异丙肾上腺素。具体用法为异丙肾上腺素1~10mg加入5%葡萄糖溶液500mL中快速静脉滴注,有效后予以2~10ug/min维持,使心室率维持在70~100bpm。我们临床上对24例继发于严重房室传导阻滞的Tdp患者应用异丙肾上腺素均取得良好效果,且无严重的并发症,证明这一方法是安全有效的,对不能及时建立心脏起搏或急诊就诊患者,可做首选。
[1]陈灏珠.实用心脏病学[M].第4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468~471.
[2]史春燕.硫酸镁静脉给药治疗尖端扭转型室速22例[J].黑龙江医学,2008,5:364.
R541.7
A
1674-0742(2010)06(c)-0107-01
2010-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