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灸验案三则

2010-02-10

中国民间疗法 2010年3期
关键词:梅花针气海泻法

霍 飞

(山西省大同市中西医结合医院,037044)

崩漏

患者,女,34岁,2002年6月12日初诊。月经淋漓不净20余天,近2日出血量增多。伴头晕、乏力、腰痛、失眠,经用中西药止血治疗,疗效不显,欲试针灸治疗。查体:面色苍白,身体消瘦,腹平软。肝脾未触及,子宫区无压痛。B超检查未见肌瘤,妇科检查子宫壁增厚。舌质淡红,舌两边有瘀点,苔薄白,脉沉细。治拟益气固本,行气化瘀。取穴:气海、三阴交(双)、子宫(双)、百会。针气海用补法,三阴交先泻后补,子宫用泻法,百会用补法。留针 30min,并在气海、三阴交穴处施灸20min。针后出血减少,但有黑色血块,头晕乏力,睡眠不佳。仍按上法施治,并给予中药桃红四物汤加红参、焦白术、炒杜仲、地榆炭、柴胡、荆芥炭、黄柏炭 3剂,水煎服。

用上法针刺药物相配施治5天,出血已止,伴随症状也好转。仍遵上法1周而愈。

按:对崩漏的治疗只要掌握补虚、调气、消瘀、清势四个方面,则出血可止。因本病出血量多,伴随有虚脱症,故针药相配,益气固本,行气消瘀,则中气固,瘀血祛,血亦止。

胁痛

患者,女,53岁,2004年3月4日初诊。自诉胸胁胀痛1周余,加重2天。1周前心情不畅,感两胁胀痛,胀满,胸闷喜叹息,经服用中药好转,唯胁胀痛时有发作,且有时走窜至背部,胸憋气短,晚上难以入睡,饮食尚可,但食后胸闷胀满不适。

诊见面色黯黄,两侧肋部压则胀痛,稍加按柔则痛减轻,舌淡红,苔薄白,脉弦。治则:疏肝理气,通络止痛。选穴:支沟(双),太冲(双),足三里(双)。均用泻法,中强度刺激,留针30min,每隔10min行针1次。针后晚已能安睡,疼痛减轻,但仍有走窜,伴有食后胸痹不适,继施上法治疗1周而愈。

按:胸胁痛多与现代医学肋间神经痛相似,多因精神刺激,情志不调所致,特别是怒气伤肝,肝气不舒而横逆致胁肋胀痛,背痛等,且走窜不定。此病用针刺疗法,行气止痛、通经活血是有效疗法。取用肝经的太冲、三焦经的支沟、胃经的足三里相互配合,其理气解郁、通经活络止痛的作用相互协作,疗效更佳。

神经性皮炎

患者,男,54岁,1998年 9月10日初诊。颈部、背部及臀部皮肤瘙痒近2年。因多方求治,疗效不佳,且扩散的范围增大。想试以针灸治疗而就诊于我科。查体:颈部、背部及臀有散发的皮损,表面肥厚粗糙,边缘不整齐,颜色较正常皮肤稍暗,皮损周围可见散在抓痕、血痂,其面积大者有8cm×10cm。舌苔黄而厚腻,脉细滑。此属血虚风燥,湿热内阻,肌肤失养。治以疏风止痒,清利湿热,养血润肤。立方:梅花针叩刺局部,针刺曲池(双)、血海(双)、三阴交(双)、足三里(双)。每日 1次,10次为1个疗程。施治10次后,其皮损大面积已好转,唯颈部、臀部有散在皮损,晚间瘙痒减轻,已能入睡。以后隔日叩刺1次,又叩刺2个疗程其皮损完全恢复。

按:神经性皮炎相当于中医的“牛皮癣”与“顽癣”。此病一般比较顽固难治,而且多与内湿有关,因湿性黏腻,故而易反复发作,缠绵不愈。日久肌肤失养,以致皮损而瘙痒。故用梅花针重度叩刺局部以防风治血,再针刺血海、曲池,以祛风、清热、养血;针刺三阴交、足三里以健胃利湿、养血生血。风得以祛,湿得以利,血得以养,故而疾病可愈。

猜你喜欢

梅花针气海泻法
浅论《黄帝内经》针刺补泻操作
基于磁共振成像的气海俞穴针刺深度研究
防“春困”,这些穴位按起来
自我按摩治疗前列腺病
中西医结合治疗气滞血瘀型白癜风3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气滞血瘀型白癜风30例
太阳穴
梅花针叩刺增强氨基酮戊酸光动力治疗光线性角化病、基底细胞癌、鳞状细胞癌的研究
顺时针揉通便 逆时针揉健脾
梅花针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研究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