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脑梗死的临床诊断及治疗
2010-02-10黄石标
黄石标
(广东省清远市中医院 广东清远 511500)
1 脑梗死病因
脑梗死是指脑血管狭窄或闭死,导致脑血流阻断而使脑组织发生缺血、坏死和软化,致使脑血管功能障碍,引起相关症状,如脑组织缺血缺氧、脑血栓形成等。脑梗死的病因主要有以下两种:(1)形成血栓。由于脑动脉硬化管腔狭窄,导致血流减慢血栓形成。其好发于大脑中动脉分支,如豆纹动脉等处。(2)栓子引起。经病理解剖研究发现,近50%的脑梗死是由栓子所引起,但临床检出率仅有6%~20%,其中最常见的是心源性的(心房纤颤、心肌梗死、心脏瓣膜病、心内膜炎、心脏扩大、心力衰竭等),占45%,其余5%可能来自动脉粥样硬化碎斑块脱落、动脉炎性栓子及脂肪栓和气栓等。
2 脑梗死的临床诊断
2.1 询问病史
多有心脏病史,或以往可有脑梗死史,突然发病,无先兆,常见症状为偏瘫或单瘫、癫痫发作、感觉障碍和失语,有时可迅速昏迷和出现急性颅内压增高症状。病史询问应注意起病的急缓,主要症状,有无类似发作病史及其它系统疾病史。
2.2 检查体征
常有失语、偏瘫或单瘫、感觉障碍、昏迷等局灶性神经体征。依梗死血管的不同,可出现其它局灶性神经系统体征和身体其它部位血管梗死以及原发病的体征。
2.3 仪器辅助检查
腰穿检查颅内压及脑脊液蛋白含量增高,可含有红细胞;24h后颅脑CT脑内可有低密度区,部分在低密度区域中间有高密度影;有的心电图可能发现心律不齐、心肌梗死等异常;X线胸片有助于了解心肺有无病变。
3 脑梗死的治疗
3.1 中药治疗
脑梗死恢复期和后遗症期最好的治疗应该是以大复方道地取材的现代中药为主,中药治疗脑梗死这种慢性疾病,具有无耐药性、药效持久、安全适合长期服用的优势,但缺点是质量不稳定,服用剂量大,目前市场上的“复方丹参滴丸、清开灵注射液”等药品的疗效都得到了印证,其主要是选择一些疗效确切的传统中药,在提高疗效的前提下,应用现代生产工艺精提精制,使中药的疗效更稳定,在治疗脑梗死的领域,大复方的治疗优势是不容易产生耐药性,能更好的达到增效减毒的疗效。
(1)活血化瘀。是临床应用广泛的中医疗法,活血化瘀法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它具有抗动脉硬化形成,血栓形成的作用,能够增加脑血流量,有利于梗死病灶周围血肿水肿的吸收,改善临床症状。不适用于急性期治疗,以治本为主。
(2)芳香开窍。以开通见长,能够疏通经络、理气活血,临床治疗脑梗死导致的头痛,肢体疼痛效果明显。芳香开窍中药(如麝香)能透过血脑屏障直达病灶,起效迅速,疗效确切。
(3)活血化瘀、芳香开窍双重治疗。该治疗方法被公认是有效率最高的中医临床治疗方法,应用此法的中成药物能够对脑梗死总体病因血液病变及血管病变同时起效,利用方中动物类、植物类和香类药上百种有效成份的配伍及协同作用,达到增效减毒、抗耐药性等多靶点治疗效果。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高效抗凝,降低血浆粘度和血浆脂质过氧化物,使血液中的脂质物质不易在动脉堆积形成血栓的作用;并且能加速血氧自由基的清除,对已生成的动脉壁上的脂质物质能够有效清除,防止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为脑组织创造一个良好的内环境;同时能够增加动脉血流量,提高脑组织的耐缺氧能力,保护血管壁内皮细胞,使其不易受损,预防血栓形成;恢复脑神经系统,使其控制的运动、语言等神经系统体征得以改善,达到对脑梗死诱因全面治疗的目的。
3.2 西药治疗
西药治疗脑梗死靶点单一,并且多数西药,包括阿司匹林都有不同程度的耐药性,而绝大多数西药的副作用明显,对胃肠、肝肾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所以在脑梗死急性发作期多以西药治疗为主,但不适合在恢复期和二级预防期长期服用。
(1)抗血小板聚集类。优点是能抑制血小板聚集,从而起到防止血液凝固,进而预防脑梗死的作用。美国试验结果显示阿司匹林使首次脑梗死发生率下降24%,是目前脑梗死防治中的最基本用药之一;缺点是47%的阿司匹林服用者都会产生抗药性,长期服用会产生脑、胃出血危险。代表产品:阿司匹林、氯吡格雷。
(2)钙离子拮抗剂。优点是成分较纯,疗效比较好,起效比较快;缺点是急性期应用有引起“盗血”的可能,会导致症状加重。长期应用对脑梗死需要长期用药防治复发的中老年患者有一定副作用。代表产品:尼莫地平。
3.3 中西药结合治疗
药物治疗脑梗死最好的方法,应该包括中药跟西药的合理并用。对于脑梗死恢复期患者来讲,如以活血化瘀芳香开窍双效类中药为主,辅以有治疗针对性的1~2种西药,则能够达到针对总体病因,增效减毒,标本兼治的治疗目的,能够安全、长效、有针对性的改善脑梗死症状的同时降低其高复发率。
4 结语
脑梗死患者首先要得到及时的治疗,在此基础上配合食疗,会有很大的收效,其饮食应注意给予易消化、高维生素饮食。如脑梗死患者超过24h不能进食者,可给鼻饲维持营养。脑梗死的病人要经常饮水,尤其在清晨和晚间。这样可以稀释血液,防止血栓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