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和预防的体会
2010-02-10王坤
王坤
(天津市东丽医院妇产科 天津 300300)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较常见的一种妇科疾病,异位内膜最常见的部位是卵巢、子宫等盆腔部位。而盆腔以外的器官较少见,如腹壁切口瘢痕子宫内膜异位症,近年来发病率明显上升。我院在近5年妇科收治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18例,实施手术切除效果良好,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3年1月至2008年12月共收治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18例,其中腹壁纵切口14例,横切口4例。在我院剖宫产术1例,其余均在外院手术。检查肿块深达肌层下6例,表浅在腹直肌前鞘12例。异位肿块大小直径在5~6cm5例,直径在2~4cm13例。年龄在23~37岁。首次剖宫产者11例,2次剖宫产者7例。临床现象均有经期疼痛,经期肿块增大,经后缩小。超声所见:超声检查于腹壁瘢痕处皮下脂肪层和(或)腹直肌前鞘内探及形态不规则中低声团块,边界欠清晰,无包膜,呈毛刺状,内可见不规则液性暗区,后方回声可增强或衰减。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肿块周边现条索状,内部现点状血流信号。
1.2 治疗方法
(1)对肿块较大者,为防止手术时切除面积大,造成腹直肌及前鞘缺损大,修补困难,所以给予口服米非司酮12.5mg,1次/d,连服60d,使之肿块缩小。
(2)手术选择在月经干净第3~5天,在腰麻下实施手术。
(3)手术中所见异位在腹直肌前鞘及皮下组织的,可见异位组织为暗红色,边界多清楚。异位在肌层有2例,深达腹膜,肿块大,界线多不清楚。术前曾服用米非司酮者,肿块界线清。
(4)手术切除范围超出异位肿块周围的0.5cm。清除净可见异位组织。缝合尽量减少张力。
(5)手术后第2日给予米非司酮12.5mg,1次/d,连服90d。目的是使未清干净的异位子宫内膜凋亡。
2 结果
18例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经手术治疗后伤口均Ⅰ期愈合。术后均服药3个月,待3个月复查。切口随访1~2年均无切口肿块及经期疼痛发生。
3 讨论
3.1 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发生的原因
正常情况下,子宫内膜覆盖子宫体腔面,如某种因素,使子宫内膜在身体其他部位生长,既可成为子宫内膜异位症,这种异位的内膜在组织学上不但有内膜的腺体且有内膜间质围绕;在功能上随雌激素水平有明显变化,即随月经周期而变化,能产生少量“月经”而引起种种临床现象。发生子宫内膜异位症,是由于剖宫产过程中含有子宫内膜的宫腔血带入腹壁切口,缝合腹壁时未清洗干净,致子宫内膜在切口内种植,本病可以说是由于手术而发生的医源性子宫内膜种植引起。本病的特点患者腹壁切口瘢痕部位包块,且有与月经周期有关的疼痛,即经期疼痛加重,经后缓解的特点,并逐渐增大。处理方法即为手术。
3.2 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预防
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手术过程中避免蜕膜组织和子宫内膜间质成分散落在手术区;减少宫腔操作,如需手剥胎盘,取出胎盘后术者更换手套;手术医生操作不能单纯追求速度应提高手术质量;注意术中腹壁切口的保护,缝合子宫后充分清洗腹腔,缝合腹膜、腹壁更换针线,腹壁每层都要用生理盐水清洗,我院按上述严格操作过程近几年无一例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