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子宫腺肌病临床分析

2010-02-10曹金萍

中国医药指南 2010年14期
关键词:腺肌病肌层宫腔

曹金萍

黑龙江省密山市八五五农场职工医院(158327)

子宫腺肌病是由子宫内膜的腺体与间质侵入子宫肌层生长所引起的一种良性疾病。过去曾称之为内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近年来发病率上升,病因不十分清楚。一般多认为与子宫壁的创伤和慢性子宫内膜炎等有关,痛经是本病的主要症状之一。目前治疗仍以手术治疗为主。本文通过对密山市八五五农场职工医院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经手术治疗并经病理证实的子宫腺肌病76例进行分析,以对子宫腺肌病病因、诊治作进一步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选择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子宫切除术后标本经病理确诊为子宫腺肌病76例,其年龄为28~53岁,原发不孕2例,其余发病前均有生育史。

1.2 统计学处理

本文计数资料,采用率的假设检验。

2 结 果

2.1 一般资料

在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期间,密山市八五五农场职工医院妇科共收治子宫腺肌病患者76例。年龄最大53岁,最小28岁。76例中,孕1次20例,孕2次49例,孕3次以上者7例。有剖宫产史24例,人流史40例,诊刮史12例;放环12例,结扎6例,附件手术4例。

2.2 临床表现

约70%的患者有痛经,痛经程度不一,但常呈进行性加重趋势,本组患者76例,其中术前痛经者55例,月经量增多者40例,持续下腹部疼痛者12例,不孕者8例,子宫后壁触及肿块者10例。

2.3 诊断

凡中年妇女出现进行性加剧的痛经伴经量增多,盆腔检查发现子宫增大且质地较硬,双侧附件无明显异常时,应首先考虑子宫腺肌病。若月经期再次妇检,发现子宫较经前增大且出现压痛,或压痛较以前更明显,则诊断可基本成立。B超检查可发现子宫增大,肌壁增厚(多见于后壁),且回声不均,无边界。由于一些患者可无痛经或症状轻微,临床上常误诊为子宫肌瘤。但子宫腺肌病的血清CA125水平往往升高,而子宫肌瘤者多为正常,检测血清CA125对二者的鉴别可有一定帮助。宫腔双氧水声学造影可协助诊断。由于处于肌层中的病灶,常有小的腔隙通向宫腔,当向宫腔注入双氧水后,B超检查可见宫腔的强回声光带向宫壁中弥散,呈树枝状或斑点状强回声。据报道[1],用此种方法诊断子宫腺肌病的敏感性为77%、特异性为100%。

本组患者76例,术前诊断45例,诊断符合率59.2%,术前B超检查诊断50例,诊断符合率65.8%。

2.4 治疗

76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行子宫全切除术52例,子宫次全切除术24例,保留卵巢功能58例,76例患者手术后1年症状完全缓解60例,明显缓解8例,复发2例。

3 讨 论

子宫腺肌病可分弥漫型与局限型两种类型,弥漫型的子宫呈均匀增大,质较硬。通常子宫增大不超过3个月妊娠大小,过大者常合并子宫肌瘤。局限型者,子宫内膜在肌层内呈灶性浸润生长,形成结节,但无包膜,故不能将结节从肌壁中剥出。结节内也可见含陈旧出血的小腔隙。有的结节向宫腔突出,颇似黏膜下子宫肌瘤。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痛经、经血量多和子宫增大。目前以手术治疗为主,且以全子宫切除为主。而对于有生育要求的妇女,如何采取有效的治疗方法,保留子宫,减少复发,仍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本组病例中有26例患者,因年龄轻,坚决要求保留宫颈的,故行次全子宫切除术,术后随访1年中,除1例仍有周期性的下腹隐痛,但较术前有明显好转,其余无再发。也说明子宫腺肌病的内膜异位以宫体为主。发病年龄:本组患者均为28岁以上已婚妇女,最小28岁,最大53岁,患者多为35~45岁,据报道[2],在手术切除的子宫标本中,6%~40%有子宫腺肌瘤。

综上所述,诊断本病需要完整地收集病史,全面地体格检查,并且对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进行综合分析及判断,才能提高对本病的诊断准确率。

[1] 蒋国庆,周应芳.子宫腺肌病的诊疗新进展[J].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2002,3(2):125-127.

[2] 隋凤娥,李华梅,陈永红,等.子宫腺肌病误诊为子宫肌瘤78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4,4(8):1165.

猜你喜欢

腺肌病肌层宫腔
中重度宫腔粘连患者行宫腔粘连切除术后治疗效果与生活质量分析
子宫内膜癌的ADC 值与肌层浸润深度的相关性研究
中成药在子宫腺肌病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多次人流可导致宫腔粘连致不孕
超声结合宫腔造影在诊断宫腔粘连中的应用探讨
经口内镜黏膜下隧道食管固有肌层肿瘤切除术的护理体会
腹腔镜下贲门肌层切开术及Dor胃底折叠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临床分析
子宫腺肌病与子宫肌瘤的临床对比观察
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腺肌病100例临床观察
子宫肌瘤与子宫腺肌病超声诊断的临床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