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当前农村“人禽混居”现状与措施分析

2010-02-10秦春娥

中国动物检疫 2010年4期
关键词:流感病毒畜禽疫病

秦春娥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生物工程系,湖北 黄冈 438002)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大部分农村地区的经济仍较落后。因此,长期以来的畜禽散养与人畜混居现象相当普遍。近几年来,通过对本地区多个农村的走访及对我院来自全国多个地区的农村学生进行调查得知,改革开放以来,由于许多农民逐渐走出农村寻求发展致富之路,大多数村落的平日常住人口明显减少,直接导致了在家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数量锐减,同时也必然影响到家庭养殖所需的饲料来源,因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村人畜混养现象。但当前我国不少农村地区人禽混养、混居现象并未见明显改观。

1 历史背景

据历史记载,中国自大约公元前3000年的伏羲氏时代便有了驯养鸟兽的生产活动,此即我国畜牧业发展的启蒙[1]。在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畜牧业常表现为农作物生产的副业,即所谓“后院畜牧业”,表明我国的畜牧业主要是在以自然放养或充分利用剩余农副产品基础上延续和发展起来的。畜牧业的发展不仅为人民生活提供肉、蛋、乳等丰富的动物性食品,同时也为农村种植业提供了丰富的有机粪肥,亦为纺织、油脂、食品和制药等工业生产提供了原料。由于农村的散养形式具有规模小、投资少,人力、物力及技术要求低等优点,因而长期以来一直都是广大农民百姓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经济来源与补充。

2 人禽混居的危害

2.1 严重影响了农村的环境卫生

农村散养家禽主要有鸡、鸭、鹅及屯鸟(又名番鸭、阳新豚)等,其中约九成以上家庭均以养鸡为主。通常每户5—20只不等。所需饲料主要有主人提供的米糠、谷粒、青菜及户外自由采食的野草和昆虫等。一般的养殖方式是在室内某处(如大门的一侧)搭建一小型鸡舍,舍顶用硬纸箱或其它材料围起,中间再铺垫少量稻草供产蛋用。每家每户基本上都是清晨将鸡从舍内放出并在地上撒上适量谷粒供其作为“早点”享用,然后全部驱赶至户外任其自由采食、“交友”。但整个白天主人并不严格限制或者说也无法严格限制自家鸡只的自由出入,一则是因为在大多数农村只要家里有人,白天基本都是将大门敞开,再则也是为了方便产蛋鸡需产蛋时能随时回家。鸡是很聪明的动物,因此每到傍晚一般都能准确无误地结伴而归。

此种自由散养的方式是我国世世代代农民自给自足生活中的重要内容。不足之处是势必导致整个村庄及室内的鸡粪随处可见,令人感觉脏不忍睹。有的鸡只也常溜入厨房偷食各种蔬菜甚至亦有趁主人不备之时飞上餐桌抢食菜肴等。毫无疑问,此类现象一直都在严重影响着我国许多农村的村容村貌及广大农民的居所卫生与健康安全。

2.2 为流感病毒传播与变异提供机会

众所周知,流感(流行性感冒)是一类传染性很强的人畜共患病,其病原流感病毒的最大特点是变异性极强。早期的甲流病毒流行(1918年)主要在欧洲,曾造成了大批量人员的死亡[2]。近几年来正在全球不断蔓延的高致病性禽流感(H5N1)与当前尚处于流行阶段的H1N1流感均由变异了的甲流病毒所致。据报道,流感病毒发生变异的一种潜在可能便是人类流感病毒与动物流感病毒发生了基因重组。例如近期的研究分析发现,当前尚在流行的H1N1流感病毒中就分别包含了猪流感、禽流感和人流感病毒三方面的基因[3]。

世界各国,特别是世界卫生组织对于全球的甲流防范工作高度重视并且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作为一种生命力和适应性均非常顽强的自然物种,甲流病毒不可能从地球上彻底消失,相反亦有可能变得更加强大,人类与甲流病毒的斗争亦必将是长期的和残酷的。因此,只有在世界各国的共同努力下,增强全球整体防范意识,充分依靠科学和加强对甲流病毒变异的监测工作,我们人类才有希望打赢这场自然之战。

当前,我国农村人禽混居现象所覆盖面积十分广泛,问题仍十分严重。但同时就整体防疫力量而言,农村的防疫人员较少,技术力量也明显较为薄弱,因而容易形成一些防疫“死角”。由此可见,如果不加强对农村人禽混居问题的管理与监督,将来我国的广大农村亦有可能成为新型流感传播与流行的发源地。

2.3 不利于我国整体动物防疫体系构建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畜牧业在整个农业生产中所占有的比例也日渐加大,因而亦提高了对全国各地动物防疫工作的要求。动物防疫体系是指为了促进畜牧业发展和保护人体健康,维护公共卫生安全而对相关动物疫病实施预防、报告、控制和扑灭措施。其实施除有赖于各级政府制订的相关政策法规外,更需要一定的技术力量与养殖环境条件为支撑。只有遵循养殖规律,科学选择养殖场所,合理设计场内圈舍,加强动物疫病预防与监测手段,严格消毒措施和尽量控制场内外人畜的流通,建立全封闭式的养殖单元,发展规模化养殖,才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动物疫病发生几率。

完善的防疫体系是畜牧业发展和促进人体健康的根本保障。但农村散养畜禽的活动是不加任何控制的自由活动,因而极易造成病原的传播与扩散。一旦发生疫情,通常少则一个村庄,多则会迅速波及周边多个村庄甚至距离更远的地区。由此可见,农村的人畜混养和人禽混居现象仍然是当前我国动物疫情暴发的巨大隐患与国家整体动物防疫体系的巨大障碍,因而应当引起政府部门和全社会的足够重视。

3 措施分析

3.1 加强防疫监督与宣传劝导相结合

近几年来,随着养殖业的迅速发展和养殖规模的扩大,动物防疫形势日益严峻,一些原来已经控制的动物疫病又呈现蔓延趋势,新的动物疫病不断发生,不仅对我国养殖业生产的安全构成严重威胁,造成巨大经济损失,而且也危及到人民的生命健康。我国动物防疫队伍是在计划经济筹建的兽医队伍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与国外发达国家先进技术相比差距很大,因而不能够适应目前国内社会对动物防疫的要求和繁重的工作任务;加之长期以来,动物防疫工作在我国一直处于被社会忽视的地位,动物防疫人员报酬少和社会地位低等因素导致动物防疫工作效果差,同时政府在整个防疫工作中亦对散养户们缺乏强制约束力,因而严重地制约了动物防疫的可持续发展[4]。

基层农村的防疫力量更加无法满足广大农民在养殖技术和防疫上的需要。通常一个只有一到两人的乡兽医防疫站却负责着整个乡方圆近百平方公里的畜禽疫病防治工作,因而一般完成规划内免疫接种任务难度大。防疫队伍普遍存在文化层次低、组织松散和防疫队伍老龄化等问题。同时大多数老百姓畜禽养殖安全意识淡薄,有关多种动物混养与人畜共患病等知识非常缺乏,导致疫病人畜共患现象往往多发生在防范意识薄弱的农村,并在一定程度上又为疫情的蔓延提供了可能。

因此,为了提高我国农村动物防疫工作效率,除了进一步完善有关政策法规和加强技术力量之外,当前的重点之一是应着重在农村由政府负责宣传《动物防疫法》与重大疫情报告制度,普及防疫和处理病死畜禽尸体的基本常识。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宣传车、宣传册和标语等多种宣传工具加强宣传力度,努力劝导村民们尽早放弃不卫生的传统养殖模式。加强对农村畜禽排泄物等污染物的处理,严格规范病死畜禽的无害化处理等工作[5]。

3.2 推行楼顶圈养与逐渐取缔相结合

传统的家庭养殖虽然存在诸多弊病,但毕竟丰富了农民们的“菜篮子”,是农民日常蛋白类食品的重要来源。如强制取缔既不可能取得良好效果,也不太符合当前农村的现状,因此各地政府应该将改变农村畜禽养殖模式工作纳入新农村建设的长期规划中,通过采取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使农民们逐渐放弃传统的散养模式,如将地面散养改变为楼顶圈养或通过适当补贴的方式等。

现在,不少农民都将已住上了宽敞的楼房。如果利用楼顶某处搭建一半悬空式的鸡舍(方便粪便清扫),并由当地动物防疫员指导农民搞好禽流感与新城疫等疫病的预防接种工作,从而既能解决整个村庄与各家室内的环境卫生问题,又能避免出现人禽混居的现象。对于经济条件较差仍住在平房的农民,政府可以一方面劝导其尽量取消传统的散养模式,另一方面对因此而造成的损失每年给予适当补贴。并争取经过3—5年的努力彻底解决我国大部分农村的人禽混居问题。

3.3 积极扶持与发展村级专业养鸡场

由于大多数农村均较偏远和交通不便,一般人的收入也十分有限,因此希望农民通过购买的方式解决家庭所需的禽、蛋等肉食品是十分不现实的。为了既能有效解决农村人禽混居问题,同时又不影响农民的日常生活水平,政府和畜牧行政部门应积极支持与鼓励发展农村畜禽的规模化养殖。例如可以由政府、银行与农村信用社等机构共同合作支持发展村级养鸡专业户,或由当地畜牧部门提供技术指导,村政府负责组织村民以入股的方式组建集体性质的新型养鸡场等。然后通过发放购物券的方式方便农民就近在本村鸡场采购禽蛋等食品。

总之,农村人禽混居问题亦是当前我国流感,特别是禽流感防控的重要内容,各地政府应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切实有效的措施而决不能放之任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解决长期困扰我国农村动物防疫工作的重要问题——人禽混居现象。

[1]王成.重视中国畜牧史研究[J].四川畜牧兽医,2002,29(7):52-53.

[2]尹用国.禽流感防治任重道远[J].畜牧市场,2006(2):47.

[3]潘欣,李广波,李晗.猪源性甲型H 1 N 1流感病毒研究概况[J].生物技术通讯.2009,20(6):891-894.

[4]俞国乔,顾小根.试论动物防疫长效机制建设 [J].中国动物检疫,2006,23(11):14-15.

[5]韦悦广.农村动物防疫的现状及对策 [J].中国动物检疫,2006,23(9):16.

猜你喜欢

流感病毒畜禽疫病
丁型流感病毒在中国的流行状况及研究进展
畜禽夏季喂野菜 防病快长真不赖
菌株出马让畜禽污染物变废为宝
夏季养畜禽 驱蚊有妙招
梨火疫病的识别与防控
中医名医 征战疫病
上海祥欣畜禽有限公司
滨蒿总黄酮对H1N1流感病毒感染的A549细胞先天免疫信号通路的影响
猪的主要疫病及防控措施(下)
猪的主要疫病及防控措施(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