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瘤膏治疗体表血管瘤112例
2010-02-10谢足仔
谢足仔
(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谢医师诊所,343009)
化瘤膏是笔者在祖传秘方的基础上,经过多年探索实践,不断改进,最终研制而成的外用纯中药制剂。其药物成分有轻粉、三棱、生半夏等。药理基础是阻断肿瘤周围血液供应。此药外涂于瘤体表面,可以促使瘤体枯萎坏死形成痂皮,随后自然脱落而愈。自2006年以来,笔者采用化瘤膏治疗各类血管瘤186例,其中随访112例,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一般资料
患者112例,包括男性34例,女性78例;年龄最小者1个月,最大者67岁;其中草莓状血管瘤59例,海绵状血管瘤27例,鲜红斑痣16例,混合型血管瘤7例,其他3例。面积最小者0.2cm×0.3cm,最大者6cm×13cm。发生于眼睑、耳郭、嘴唇、舌头、口腔黏膜、阴囊等特殊部位者13例。
治疗方法
用探针或棉签将化瘤膏直接涂抹在瘤体表面,涂药面积与瘤体面积等同或略大,当患者有麻辣感并且涂药部位周围出现潮红时,即将药膏揭去,整个过程1h左右(根据患者年龄和瘤体大小灵活掌握)。在药膏去除数小时后,患处将逐渐变黑变硬,形成人工痂皮,待其日后自行脱落即可,切忌强行剥离,整个疗程1个月左右。另外,如果瘤体面积过于巨大(超过10cm2者),则需分数次治疗,以免一次性药物吸收过多引起不良反应。
治疗结果
疗效标准:治愈:瘤体完全消失,外观达到或接近正常皮肤(黏膜)状态;好转:瘤体明显缩小或颜色淡化;无效:外观无明显改善或半年内瘤体复发。
结果:治愈 98例,占87.5%;好转10例,占8.9%;无效4例,占3.6%;总有效率96.4%。
典型病例
患者,女,5个月。出生后不久家人即发现其左侧脸颊部有一针头大小红点,开始以为是蚊子叮咬所致,未曾在意,不久便发展成黄豆大红色包块。父母抱其至市某医院皮肤科,诊断为“草莓状血管瘤”,建议去南昌做激光治疗。后经人介绍来本所就诊,血管瘤大小为1.5cm×2.5cm,笔者按病灶同等面积,在其瘤体表面涂抹化瘤膏,20min后即出现周围潮红现象,随即把药膏除去。回家后10天痂皮脱落,尚存0.5cm×1.0cm浅表创面,经过1周后创面自然长好,半年后随访,没有遗留疤痕或色素沉着。
体会
化瘤膏治疗血管瘤,除了用药期间涂药部位有麻辣感或轻微疼痛外,未发现其他不良反应,没有医生及患者普遍担心的出血及溃烂等并发症,而且极少发生感染,其药理药效尚有待进一步研究。其中以高出皮肤(黏膜)表面的草莓状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肉芽组织型血管瘤效果好,鲜红斑痣和向深部生长的海绵状血管瘤次之,巨大型或复杂性血管瘤建议慎用,以免出现意外。
在临床实践中,还观察到以下两种情况:①小儿血管瘤效果比成人好,可能跟小儿对药物更敏感,病情普遍较单纯有关。②颜面部恢复情况较其他部位更好,考虑与颜面部血运充足有关。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采用化瘤膏治疗体表血管瘤,具有见效快、痛苦小、容易操作、不易复发等优势,具有显著的临床意义,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