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机械通气的护理体会
2010-02-10周文红
周文红
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浦分院十八病区儿科病房(201700)
机械通气是借助呼吸机建立气道口与肺泡间的压力差,给呼吸功能不全的患者以呼吸支持,即利用机械装置来代替、控制或改变自主呼吸运动的一种通气方式。机械通气给呼吸衰竭的患者予以呼吸支持,维持生命,为基础疾病治疗、呼吸功能改善和康复提供条件,是危重患者及重伤员重要的生命支持设备,给临床带来了很大方便。新生儿机械通气是指新生儿无自主呼吸或自主呼吸微弱,不能满足生理需要而建立人工气道,以呼吸机辅助呼吸的方法,应用呼吸机治疗呼吸衰竭是新生儿重症监护病室(NICU)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呼吸道管理和监护水平的高低是抢救成败的关键[1]。又由于新生儿脆弱的免疫系统,护理不当即造成感染,因此熟练准确的护理显得尤为重要。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浦分院儿科对新生儿机械通气采取了恰当的呼吸道护理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来自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浦分院儿科的病例共计30例,男17例,女13例,其中新生儿肺透明膜病15例,重症中枢性呼吸衰竭12例,新生儿肺炎2例,肺出血1例。
1.2 纳入标准
出现进行性呼吸困难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实验室检查氧浓度下降。
1.3 治疗方法
内科综合治疗仍反复呼吸暂停发作者,采取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密切观察患儿的症状和体征。
1.4 护理方法
1.4.1 一般护理
护士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定时做好各种有关记录,经常检查呼吸机工作状态如气道压力表、报警指示、湿化瓶、通气管路、供氧压力等工作是否正常。发现问题及时上报处理。及时为患儿翻身、拍背以及吸痰[2]。拍背的过程重要防止呼吸机滑脱。各种护理操作中密切观察患儿的症状改变,一旦发现异常,立即通知医师做出相应的处理。治疗时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的要求,加强手的消毒,戴一次性手套,新生儿抢救室每日用电子灭菌灯每8h照射1次,注意使患儿体温维持在36~37℃,加强皮肤护理,防止皮肤感染,及时翻身,随时更换湿污的衣物,每日用生理盐水擦洗双眼,必要时涂用红霉素软膏预防结膜炎的发生[3]。
1.4.2 吸痰护理
吸痰是最基本的护理操作,传统常规2h吸痰1次,但吸痰间隔时间应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灵活掌握。当听诊闻及胸部有痰鸣音,或呼吸机气管压力升高有警报时,或氧分压、氧饱和度突然降低时,应予及时吸痰,而一般情况尚好者,可适当延长吸痰间隔时间。吸痰时要准确掌握吸痰的深度和时间。吸痰前要先向气管内滴入血湿化液,后接纯氧20s,最后再吸引[4]。若吸痰不能一次完成,则吸痰与给氧要交替进行,最多连续吸引3次。吸痰时避免吸痰管在气管内反复上下提插,每次吸痰要先吸气管内分泌物,再吸口腔、鼻腔分泌物,顺序不能颠倒。
1.4.3 并发症的护理
对于并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患儿要加强无菌操作,保证每天更换呼吸机接头管道和湿化用的蒸馏水,定时给患儿翻身、扣背,适时的给患儿吸痰,避免不必要的气道刺激。对于并发气压伤和气胸的患儿,要尽可能应用较低的吸气峰压和呼气末正压,适当提高呼吸频率,这是减少及预防肺气压伤的重要手段之一[5]。对于并发肺出血的患儿要使用低吸气峰压,适当提高呼吸频率,这样可以有效降低潮气量,保证通气量、预防肺出血。对于并发颅内出血的患儿要及时调低吸气峰压及呼吸频率,避免过度通气,防止呼吸性碱中毒和颅内出血的发生。对于并发喉头水肿和气道狭窄的患儿应选择合适气道插管和导管,插管技术娴熟,插管时间应在20s内完成。拔管前1h给予地塞米松0.5mg/kg,拔管后3d内定时为患者行超声雾化吸入药物[6]。
1.4.4 口腔护理
进行气管插管的患儿要注意口腔卫生的护理,每日用生理盐水做3次口腔护理,必要时予以制霉菌素涂抹,2次/d,预防出现鹅口疮。要及时注意口腔分泌物是否增多,如果增多则容易浸湿固定插管的胶布引起插管的松动[7]。
2 结 果
30例患儿中,18例患儿经积极治疗与护理1周后成功撤机,转入新生儿科治愈出院。1例经抢救无效死亡,1例患儿家长因经济原因放弃呼吸机治疗。
3 讨 论
本研究可见有效的护理可以提高新生儿机械通气的疗效,具有良好的临床意义。由于新生儿无自理能力,因此新生儿机械通气护理的意义重大,直接关系到新生儿的生命安危。因此护理人员在护理机械通气的患儿时,除了密切监测病情的变化外,更应重视预防感染和并发症。严格规范各项操作规程,杜绝和减少危险的发生。
[1] 李英弟,章治庆. 新生儿呼吸机使用过程中的护理[J]. 大连医科大学学报,2007,29(1):95-96.
[2] 余筱玲,李绍锦.新生儿机械通气的护理[J]. 温州医学院学报,2008,38(3):285-286.
[3] 韩静.新生儿机械通气常见并发症的护理[J].实用医药杂志,2007,24(1):69.
[4] 贺芬萍.新生儿机械通气的管理研究[J].当代护士(学术版),2007(11):57.
[5] 古爱香,黎红梅,齐悦.新生儿机械通气的气道护理[J]. 中国基层医药,2006,13(3):512-513.
[6] 刘英玲,李志钢,刘红玲,等.人工气道管理的护理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7):534-536.
[7] 朱建幸.新生儿机械通气临床应用特点[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7,22(18):1362-1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