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颅多普勒在儿童偏头痛中的应用
2010-02-10杨志英
杨志英
(山东省东营胜利石油管理局胜利医院 山东东营 2 5 7 0 5 5)
1 临床资料
偏头痛儿童23例,其中男15例,女8例,年龄6~12岁,病程1个月~2年。神经系统检查、头颅CT和脑电图未见异常,检查前未服任何药物。对照组10例,无个人或家族头痛史。采用英国SCIMED Ltd公司生产的Companion Ⅲ经颅多普勒诊断仪,患儿采用仰卧及低头坐位,分别将探头置于颞侧,检测两侧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前动脉(ACA)、椎动脉(VA)、基底动脉(BA)、眼动脉、颈内动脉虹吸部、小脑后下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Vmean)、脉动指数(PI)等。
2 结果
患儿均做TCD检查,其中16例超过正常范围,占69.5%,结果显示收缩期峰速加快,具有不同程度的血管痉挛,大脑中动脉占51%,大脑前动脉占27%,大脑基底动脉占11%。对照组数据在正常范围内。
3 讨论
儿童由于脑血管调节功能不稳定,体内神经递质、血管活性物质的改变引起颅内外血管舒缩功能调节障碍,因精神紧张,脑力劳动过度等因素发生变化所致,临床上常表现为头痛、头晕,重者可有恶心、呕吐等,CT、脑电图等检查难以确诊。TCD能够对颅底血管的血流速度、血管弹性等血流动力学参数进行直接检测,对儿童颅底血管的检测更准确、敏感。
本组患儿通过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显示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基底动脉、椎动脉血流速度有不同程度的增快,血流基线不稳,脉动指数增高,说明偏头痛存在着血管痉挛,为小儿血管头痛的诊断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同时可见有两侧不对称,重者可见狭窄频谱及涡流。本组病例发现脑血管痉挛以MCA多见,其次为ACA、BA。血流速度增高可发生在头痛侧、双侧或对侧,以头痛侧多见,血流速度增高的程度与头痛程度、病程长短无明显相关。
有研究认为,5-羟色胺在偏头痛的发作中有重要意义,偏头痛发作时血小板释放的血清素迅速转化为5-羟吲哚乙酸从尿中排出,血浆血清素水平降低,使小动脉收缩,大动脉扩张,血流速度减慢,因此在多普勒频谱图上显示峰值速度正常或降低;在间歇期,血小板聚集性增高,血小板的释放阈值降低,动脉血管张力增加,血流速度升高,多普勒频谱图上显示峰值速度增高。
国外用SPECT研究血管性头痛的病理生理,发现在头痛发作期大脑皮层区呈低血流量,间歇期则恢复正常。另外患儿发病时多伴有精神紧张、剧烈活动等诱因,此时大脑过度兴奋,耗氧急剧增加,脑血流量相对不足而出现缺血性头痛头晕症状。由某种因素所触发的发作性神经血管功能障碍,其血管功能变化可呈双相改变(从收缩至扩张或从扩张至收缩),提示如在发作时检测血流速度“正常”,应加作间歇期TCD。发现双相血流动力学改变有利于偏头痛的诊断。
TCD检查结果提示,小儿血管性头痛的治疗以缓解血管痉挛、改善脑组织的供血、减轻颅内血管舒缩功能障碍为原则。我们选用钙拮抗剂西比灵及调节脑血管机能的药物治疗,经TCD复查恢复正常缓慢停药,经TCD检测血流速度有所降低,但仍未恢复到正常水平,可以继续服药。TCD可监测颅内大血管血液动力学改变,对儿童偏头痛的诊断和药物治疗的选择有实用价值,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