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角部妊娠2例超声诊断与分析
2010-02-10奚容荣
奚容荣
(江苏启东市第六人民医院 江苏启东 226211)
1 临床资料
例1:患者,女,32岁,因停经45d,于当地医院查尿妊娠试验(+)行人工流产术,吸出物不详。术后仍感恶心、呕吐,再次就诊该院,B超提示子宫内见妊娠囊,再次行吸宫术失败,随来我院,拟“早孕”收入我院。妇检:外阴正常,阴道壁无充血,宫颈光滑着色,子宫前位,增大如孕50d大小,无压痛,左侧附件区稍厚,无压痛,右侧附件未及异常。B超检查示:子宫增大,宫腔靠左侧角部可探及28mm×14mm×18mm大小妊娠囊,囊内可见少量胚芽组织,但未见原始心管搏动。诊断宫角妊娠。遂行手术探查。术中见:子宫如孕50d大小,左侧角部明显前突,呈紫蓝色,左侧子宫圆韧带位于包块外侧,子宫后面观无变形,双侧输卵管、卵巢无异常,诊断为左侧宫角妊娠,遂行病灶切除术,术后病理报告为胚芽组织。
例2:患者,女,35岁,因停经50d,阴道不规则流血8d来诊,患者既往月经规则,停经42d后出现轻微恶心,并开始出现少量阴道流血,量时多时少,明显少于平时月经量,停经后常有右下腹隐痛不适,能忍受。妇科检查:外阴正常,阴道内见少量暗红色血液,宫颈着色,光滑,子宫后位,增大约50d妊娠大小,双侧附件区无异常。B超检查示:孕囊约26mm×15mm×19mm大小,囊内见胚芽,无心管搏动。初步诊断:早孕。遂行人工流产术,术中探宫腔9.5cm,吸刮出宫腔内容物约10g左右,未见明显绒毛组织,术后阴道流血不多,给予口服抗生素预防感染,同时嘱1周后复查,有异常情况随诊。1周后患者来院复查,自述仍有少量阴道流血,恶心症状未消失,再次查B超检查示:孕囊仍30mm×17mm×22mm大小,囊内见胚芽,无心管搏动。做妇科检查示:子宫后位,子宫右侧宫角稍突起,有压痛,两侧附件未及明显异常。在B超引导下再次行吸宫术,探宫腔10cm,但始终无法触及孕囊,且阴道流血增多,考虑宫角部妊娠,收住院行剖腹探查术,经手术确诊为右侧宫角妊娠,遂行病灶切除术,病人1周后出院,病理报告证实为胚芽组织。
2 讨论
宫角妊娠是指受精卵种植在子宫角部,并在此生长发育。宫角妊娠与输卵管间质部妊娠不同,其受精卵附着在输卵管口近宫腔侧,胚胎向宫腔侧发育生长而不是向间质部发育[1]。实际上,此处孕卵的生长发育既占据输卵管间质部亦占据宫角部。临床上均表现为子宫角一侧增大,但宫角妊娠以圆韧带外移,间质部妊娠以圆韧带内移为特征。其确切的发病机制不清,可能仍主要为炎症。另外,外界的机械压迫,如宫角部肌瘤生长,可使受精卵运行受阻,导致子宫角部妊娠[2]。
宫角妊娠是临床少见的产科疾病。临床医师、B超医师应对其提高认识。对其早期诊断首选超声检查,超声表现为:孕囊位于子宫角部位,并与子宫内膜连续,而且周围见完整的肌壁层。但是,其B超孕囊图像易与肌瘤变性的图像混淆,增加了诊断的难度,需与输卵管间质部妊娠、子宫角处的子宫肌瘤鉴别。(1)同输卵管间质部妊娠鉴别。间质部妊娠系指孕卵在输卵管通入子宫角的肌壁内着床发育。由于其管腔周围肌层较厚,妊娠可发展到3~5个月才发生破裂。间质部妊娠在超声图像下,纵切时子宫增大,宫底部膨隆,胎囊光环极度靠近宫底,胎囊上部围绕的肌层不全或消失,宫腔内可见蜕膜。横切时,可见胎囊偏于宫腔一侧并呈偏心园状,同样,其周围肌壁不完整。宫角妊娠的胎囊光环虽亦为偏心园状,但其周围有完整的肌壁围绕。(2)同子宫角处的子宫肌瘤鉴别。子宫肌瘤无停经史,并无腹痛、贫血等症状。子宫呈不对称性增大,一侧宫角可见一实质性弱回声或稍增强回声团块,边界清,周边可见低回声晕,无蜕膜反应形成的假孕囊现象,HCG阴性。
综上所述,宫角妊娠属产科少见病,术前诊断较困难,误诊率也较高,一般早期靠B超协助诊断。宫角妊娠患者,由于宫角处肌层较厚,妊娠后破裂时间往往较晚,且宫角部位血液循环丰富,一旦破裂,则出血较多,并可能出现失血性休克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如果B超能直接见到宫角处胎囊和胚胎组织,可为临床诊断提供可靠依据,避免危急情况的发生。因此,B超对宫角妊娠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1]张惜阴.实用妇产科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74.
[2]马莉,应涛.子宫角部妊娠的超声诊断及其误诊分析[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07,9(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