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患者的心理状态及护理
2010-02-10李双枝
李双枝
(交口县妇幼保健院 山西交口 032400)
近年来,我们根据病人的心理状态对老年慢性住院患者开展心理护理,收到了良好效果,现浅析如下。
1 老年患者的心理状态
1.1 恐惧、焦虑心理
由于疾病反复发作,迁延不愈,使患者产生恐惧、烦恼、渴求等心理反应,产生的原因主要来自疾病本身,有时是工作忙造成紧张气氛,一时不能解除病痛引起焦虑与恐惧心理。
1.2 多疑、敏感心理
老年人疑心重,爱猜测、任性、挑剔,易激怒,对人缺乏信任,认为自己的病情比医生说得更严重,此心理多在发作缓解后出现。别人低声说话,自认为是在议论自己或隐瞒自己的病情。
1.3 行为退化或角色过度(即依赖心理增强)心理
老年患者比较明显,往往由于疾病发作,病情危重,生死难测,患者完全处于被动状态,缺乏主见和信心,要求更多的关心和同情,并且事事都依赖别人去做。
1.4 否认、侥幸心理
临床上患者怀疑或否认自己患病,有的诊断已明确,仍存在着侥幸心理,否认实际上是患者应付危害情境的一种自我防卫方式。大量研究证明,一定程度的否认,对缓解心理应激是可取的。否认虽在一定程度上起自我保护的作用,但在许多情况下又起到贻误病情的消极作用。
1.5 同情、怜悯心理
人都有同情、怜悯和亲和的需要。医务人员都能看到,患者一旦住在一起,很快就能相互认识和相互理解。他们关心病友,并乐于帮助病友克服困难。这种相互怜悯与亲和,可以免除大家的孤独感,增强安全感,还有助于活跃病房气氛,调节患者心境,对治疗疾病无疑是有益的。但是,这种同病相怜有时也起消极作用。另外,病友之间的消极暗示往往也产生不良影响,如有的相互介绍治病的偏方和所谓经验,干扰医生的正确治疗等。
1.6 固执心理
人到老年又生病住院,特别是离退休干部,社会角色及人际关系发生了变化,再加上疾病的折磨,自尊心受损,稍不如意,就变得固执起来,甚至拒绝饮食及治疗。
1.7 抑郁、悲观心理
有些患者对未来焦虑不安、消极。病重者,病情反复久治不愈时,既增加家庭负担,又拖累亲人,表现为孤独自卑,独自落泪,甚至自暴自弃。
2 心理护理
2.1 入院宣教
医院陌生的环境加上备受疾病的煎熬,病人首先易产生孤独感,缺乏安全感而感到焦虑,担心工作和经济负担,而病人的“角色”使病人处于被动地位,因此,病人变得拘谨、沉默,而病人此时需要安慰。老年人适应新环境的能力较差,多年来养成的生活习惯一旦被打乱会影响老年人情绪,因此,我们在护理工作中应多给予照顾和谅解。医护人员应主动介绍医院环境和院规,使其心理上有安全感。另外,在护理过程中,医护人员应倾心和他们交谈,倾听他们的诉说,学会谈话技巧,主动接触病人,要多了解老年患者的思想变化和情绪波动,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经常与患者交流,态度要和蔼,语言要亲切温柔,处处尊重老人,以获得患者的信任[3]。
2.2 恐惧、焦虑心理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接纳和尊重老年人的感受,良好的护患关系是开展心理护理的基础,耐心倾听患者的倾诉,了解患者患病经过和内心想法,对焦虑情绪进行评估。采用支持性心理治疗的方法,给患者以情感上的支持。科学合理安排老年人的生活,培养业余爱好。当有焦虑等不良情绪时,转移注意力得以缓解焦虑情绪。
2.3 多疑、敏感患者的心理护理
对于多疑、敏感患者,护士在患者面前应表现得大方得体,经常与患者交谈,了解其心理状态,耐心细致地回答患者提出的问题以减轻病人对病症的恐惧和焦虑。以优良的态度、娴熟的技术,赢得病人的信赖,使他们主动地配合治疗和护理。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加强心理沟通,良好的护患关系本身就具有治疗意义。
2.4 行为退化或角色过度患者的心理护理
则耐心向患者说明逐渐增加活动量的重要性,以争取患者合作,保证他们顺利康复。发现行为减退或角色过度时,恰当地向其介绍病情,鼓励其循序渐进地活动,并说明不活动的危害性。同时应言语亲切,态度和蔼,使其感到自己的活动是在护士的监护下进行的,绝对安全。患者患病后产生的被动依赖心理对疾病是不利的,应发挥患者在病程转归中的积极主动性,鼓励他们自理。
2.5 否认、侥幸心理患者的心理护理
应加强健康教育,仔细解释,耐心说服,使患者正确认识疾病,克服侥幸心理,更好地发挥患者的主观积极性。
2.6 同情、怜悯的心理治疗
患者有同情、怜悯的心理,急需得到亲人的照料与医护人员的关怀,然而亲人的照料只能在患者心理上起到一定的安慰作用,而医护人员的关怀同情,却可减轻或消除痛苦。与患者沟通,要遵守医嘱,不要私自乱用药物。更不要乱用游医的偏方,以免产生严重后果。
2.7 固执者的心理护理
对于固执者应尊重他们的人格,让他们觉得人人关心他,尊重他,不厌弃他。以温和的态度,经常与患者交流,了解其思想动态,帮助患者解决实际问题,及时与患者亲属沟通,使患者以良好的心态对待疾病。
2.8 抑郁、悲观的心理护理
对这部分老人要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经常上门与老人谈心,使他们感觉受到尊重与关心。帮助老人保持良好的心态,学会自我疏导、自我放松。鼓励老人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阅读书报、看电视、散步与朋友闲聊,适当的体育锻炼,使老人保持愉悦的心理状态及广泛的人际关系,从而减少悲观和抑郁症的发生,减少患病的机会,降低老人自杀事件的发生[4]。
3 出院后指导
老年患者痊愈出院,并不意味着护理工作的结束,因此要有针对性地做好老年患者出院的健康指导。有些老年人缺乏健康知识。长期以来养成一些不利于健康的生活习惯。护士除了了解老年患者的症状、体征外,还要了解其一般健康状况、精神状况、营养状况、生活习惯,如饮食、睡眠、居住环境等。患有冠心病、心肌梗死的老人。如有吸烟、喝酒的习惯,应劝其戒除。又如饮食上的暴饮暴食、喜食油腻食物、无时间规律等,极易引致疾病复发,也应加以正确指导[5]。
综上所述,在疾病治疗与护理过程中,心理护理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护理工作者,不但要有全面细致的观念,了解老年患者的特殊心理,还应善于根据患者思想上,精神上以及社会家庭经济等方面的问题进行深入了解,综合分析,有针对性地进行开导,纠正不利于治疗的心理状态,并尽量满足其合理要求,把药物治疗与心理护理巧妙地结合起来,并以高度的责任感,科学的护理方法,做好护理工作,使每位患者充分感受到医护人员的爱心与温暖。
[1]昌杰.浅谈内科老年患者的护理[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5,22(3):311.
[2]黄冠华.浅谈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J].检验医学与临床,2006,3(8):405.
[3]李艳春.老年人心理护理刍议[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9,7(7):70.
[4]郑明玲,郭立萍.老年人的社区心理护理[J].浙江临床医学,2009,11(3):329.
[5]舒欣.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J].吉林医学,2009,30(24):3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