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前期中医干预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2010-02-10韩颖萍
韩颖萍
(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河南 郑州450004)
高血压病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 2009年底最新数据显示我国高血压患病人数已突破2 亿,而且还在以每年1 000万的速度增加。有关文献报道显示,在我国40岁以上人群的死亡原因中,心血管病和脑血管病分别占第一位和第三位,而导致死亡的第一危险因素是高血压。因此对高血压及其并发症的一级预防控制势在必行。
1 对高血压前期的认识
高血压前期的概念是在美国高血压预防、诊断、评估与治疗联合委员会第七次报告(简称JNC7)中提出的[1],是指在无降血压药物治疗的前提下,两次或者两次以上不同时间坐位测量的收缩压(SBP)在120~139 mmHg(1 mmHg=0.133 kPa)之间和/或舒张压(DBP)在80~89 mmHg之间,如果SBP和DBP分属于不同的级别时, 则以较高的分级为准,是血压介于高血压和正常血压之间的一种中间状态。我国2005年重新修订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中的“正常高值”相当于高血压前期。北京阜外、安贞等医院调查显示[2],我国高血压前期的发生率占38.9%~41.3%,与理想血压人群相比,高血压前期人群10 年后发生高血压的风险增加两倍多,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增加约1.8倍。王文等[3]研究表明,高血压前期人群如不采取干预措施, 10年内44.7%~64.3%的正常高值血压者将发展成为高血压病。由此可见,对高血压前期人群采取预防控制措施,可以有效地降低高血压和心脑血管疾病终点事件的发生。
高血压前期的危险因素主要与年龄、超重、血脂异常、高盐饮食等有关,同时糖代谢、脂代谢异常也是导致血压高值的主要因素。陆泽元等[4]对 839名非高血压、无糖尿病史且空腹血糖<5.6 mmoL/L的受试者进行分析,控制年龄、性别后发现,高血压前期组BMI、腰围、腰臀比、全身脂肪百分数及三酰甘油(TG)均高于正常血压组(P<0.0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于正常组,提示肥胖和血脂异常是高血压前期的主要危险因素。
大量临床流行病学调查也表明,高血压前期与心脑血管疾病终点事件的发生有密切关系。孙佳艺等[5]通过对多省市35~64 岁人群中高血压前期的分布情况进行研究,分析高血压前期与心血管病发病危险的关系。通过多因素分析显示,以正常血压为对照,高血压前期发生脑卒中危险增加56%,冠心病发病危险增加44%。马长瑜[6]从广州市沙园街10个居委会中随机抽取4个居委会作为调查对象,共将2 982例调查对象按血压水平进行分组,观察分析不同组别脑卒中的发病率,结果发现,收缩压水平在120~139 mmHg者脑卒中的发生危险是收缩压水平<120 mmHg者的6.43倍,舒张压水平在80~89 mmHg者脑卒中发生危险是舒张压水平<80 mmHg者的2.21倍,表明高血压前期与脑卒中发病关系密切。
2 中医“治未病”思想在高血压前期干预中的体现
“治未病”理论包含有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强调的是防重于治。 《素问》中有“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上工救其萌芽”等论述,都体现了未病先防的思想。 《金匮要略》曰:“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此则为既病防变的具体体现。中医学中虽没有记载高血压病名,但其可归属于“眩晕”、“头痛”的范畴。高血压前期是血压介于高血压和正常血压之间的一种中间状态,属于欲病而未病状态。对高血压前期的预防干预属于未病先防,在高血压的一级预防中起到积极作用。相关文献研究表明,通过对高血压前期人群进行干预使其血压水平下移,可使高血压前期人群心血管疾病发生的危险性下降。
中医学认为,人体的健康状态应该为“阴平阳秘”,而高血压前期是人体的阴阳失去平衡所致的欲病而未病状态,其病机变化与自然界的阴阳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对这种状态的调整,中医学强调的是精神情志、饮食、生活习惯等因素要顺应四时、摄生调养,即遵循《灵枢·本神》所说“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从而实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防病目的。目前,未病先防即“治未病”思想已被广大群众所重视,将在高血压的防治中起到重要作用。
3 高血压前期的干预研究
对高血压前期的干预是预防高血压和心脑血管疾病终点事件发生的重要基础,目前主要采取非药物干预和药物干预。
3.1 非药物干预
非药物干预治疗主要通过改变生活方式而达到降低血压的目的。 JNC7[7]认为血压升高与环境及遗传因素有关,或者为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环境因素中包括不良饮食、锻炼缺乏、有害物质和精神因素,其中不良饮食是造成血压升高的最为突出并占主导地位的因素。现代研究证实,高脂饮食、高盐饮食、酗酒、超重等均是导致血压升高的主要危险因素。对生活方式的调摄也是中医“治未病”理论中养身保健的重要内容,如《素问》曰:“饮食自倍,肠胃乃伤。”亦曰:“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中医学重视个体化辨证施调,针对个体的不同“中医体质”进行饮食调护,可以达到降低血压的目的。王琦[8]认为人体的“中医体质”可分为9种基本类型,每种体质都有不同的体征、常见表现、心理体征和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并有特定的发病倾向。在饮食上应如《保生要录·饮食门》中“宜食相生之味以助其旺气”所讲。因此,采用中医辨证调节饮食结构,如低盐、低脂饮食,做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并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调摄精神、舒畅身心,同时,可以通过中医其他非药物疗法如药膳、针灸、耳压、穴位贴敷、足浴等,综合调整机体的阴阳平衡来达到降低血压的目的。
3.2 药物干预
根据JNC7报告[1]建议,改变生活方式是降低血压的主要方法,但若通过改变生活方式无法将血压控制在130/80 mmHg及以下,且同时患糖尿病或者慢性肾脏疾病的高血压前期患者中应采用适当的药物治疗。 Julius等[9]在防治高血压试验中将772名高血压前期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坎地沙坦和安慰剂治疗两年,随访两年,终点为出现高血压1级并开始抗高血压治疗,全部受试者在试验全程均接受改变生活方式指导。结果表明对高血压前期人群给予坎地沙坦治疗两年,可以延缓高血压的出现。
西药控制血压存在很多弊端,如长期用药可导致药物耐受和不良反应发生等,而采用中医药进行干预有着独特的优势和前景。从高血压前期入手防止或延缓高血压并发症的发生是治未病思想的体现,也是中医药对高血压前期干预研究的重点。对于出现了心血管疾病、糖尿病、代谢紊乱和肾脏损害等高血压前期人群,除了改变生活方式外,还可以采用中医辨证论治进行干预。临床研究也证实,中医药在控制血压及其并发症方面,能够取得满意的疗效。
3.3 社区干预对高血压前期防治的重要性
社区防治对高血压前期的干预是最直接、经济、有效的方式,因此,防治窗口的前移,依托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将是开展高血压综合防治的最佳选择。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可以通过建立高血压前期人群的信息管理数据库,了解个人的社会环境、生活方式、健康状况;定期举办健康知识教育,普及高血压防治知识;针对高血压前期人群的中医体质类型进行个体化分类指导干预,倡导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制订调养食谱和运动处方,并定期跟踪随访,评价干预效果。
4 小 结
高血压前期人群转化为高血压的影响因素较为复杂,因此只有掌握高血压人群的生活方式、体质分布特点和相关指标的变化,才能建立科学的、行之有效的社区综合干预模式,预防和控制高血压和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因此,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开展对高血压前期的中医药一级预防具有广阔前景。
[1] Chobanian AV, Bakris GL, Black HR, etal.The Seven threport of the Joint National Committee on Prevention, Detection, Evaluation and Treatment of High Blood Pressure[J] .JAMA, 2003, 289(19):2 560-2 572.
[2]石洁.高血压前期研究进展[J] .心血管病学进展, 2009,30(4):563-565.
[3]王文, 马丽媛, 何华, 等.重视正常高值血压水平及其伴心血管危险因素者的干预[J] .中华高血压杂志, 2005,13(6):329-331.
[4]陆泽元, 林怿昊, 劭毫, 等.非高血压人群血压与体脂和胰岛素抵抗相关[J]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2005, 21(1):25-26.
[5]孙佳艺, 赵东,王薇.北京地区2 740人的血压水平10年(1992— 2002年)变化情况[J] .高血压杂志, 2005, 13(2):115-119.
[6]马长瑜.高血压前期与脑卒中发病关系[J].国际医药导报, 2006, 12(12):58-59.
[7]美国心脏病学会.预防和治疗高血压饮食调理[J].中华高血压杂志, 2006, 14(10):843.
[8]王琦.9 种基本中医体质类型的分类及其诊断表述依据[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5, 4(28):1-8.
[9] Julius S, Nesbitt SD, Egan BM, et al.Feasibility of treating prehyper tension with an angiotension-receptor blocker[J].N Engl JMed, 2006, 354(16):1 685-1 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