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扁鹊学派与黄帝学派盛衰之因
2010-02-10吕昆
吕 昆
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山东菏泽 274030
扁鹊是古代一位著名的医学家,以扁鹊为代表的扁鹊学派也曾经鼎盛一时[1],不过后来其医学正统的地位被黄帝学派所替代。究竟是何原因造成的这种局面?要搞清楚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明白何谓学派。
《自然辨证法词典》对学派的界定是——一门学问中由于学术师承不同,由学术观点相同或基本相同的一批科学家所形成的派别。《辞海》的界定是——谓讲学家之宗派也。那么由上可以得出一个学派必须具有一定的学术观点,并可以将一批坚持此观点的人(即传承者)凝聚起来。本文将从学术和传承者两个方面论述扁鹊学派和黄帝学派盛衰之因。
1 学术思想的差异
任应秋先生[2]在《如何学习中医经典著作》一书中对《难经》的医学理论有一段全面的概括:“凡独取寸口,关分寸尺……其中尤以别寸尺辨轻重。论原气诸端,均为《灵枢》、《素问》所不言,而又最关切要,”“原气即动气,根于肾俞,别行于三焦,为生气之源,故名原气。这一原气的提出,为后世真阴真阳之所据。”《难经》提出的独取寸口仍是我们现在主要的切诊法。另外,《难经》提出的“三焦有名无形”和“左肾右命门”对后世都有重大影响。
历史与逻辑是统一的。中医史的第一阶段是经验积累阶段,第二阶段是探求医道阶段,第三阶段是建立辨证施治的临床诊疗系统的阶段。由上文看出扁鹊学派关注具体的临床实践问题较多,而黄帝学派注意的重心则是带有普遍性的理论问题。战国和秦汉时期,医学学派刚开始形成,正处于经验积累阶段,因此成为扁鹊学派的鼎盛时期。随着历史车轮的前进,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探求医道成为必然,这时《黄帝内经》的理论优势就显现出来了,如“览观杂学,及与此类,通和道理”(见于《素问◦示从容论》),体现出的综合性和贯通性远非扁鹊学派所能及。另一方面,杨玄操云:“《难经》原本……,抑亦事诸参差,后人传览,良难领会。”而《黄帝内经》经过黄帝学派传人的整理和重新编定,系统性 、理论性 、清晰性都强于《难经》。
2 从传承方面看原因
2.1 历史原因
在扁鹊学派的鼎盛时期,书籍几乎全靠手抄,加上战国、秦汉时期书籍是秘而不传的,这就阻碍了扁鹊学派的壮大。纵然扁鹊学派的形成早于黄帝学派,但到了宋代版印书籍出现时,它立足早的优势早已丧失。
2.2 教育方式
一直以来,医学教育的主要方式就是口授和带徒,医师是治病救人的神圣职业,因而选择徒弟是非常严格的,但当将严格变为苛刻时,就非常不利于中医的发展了。扁鹊学派就是很好的例子。据《后汉书》记载,程高向其师学医时“寻求积年,翁乃授之。”华佗更是其中翘楚,临死前方出一书与狱吏,曰“此可以活人。”狱吏胆小不收,华佗随将书投入火中焚之。一代医学大师的一生心血就这样化为灰烬。长此以往,扁鹊学派谈何发展?黄帝学派则不同,虽然《黄帝内经》中透露出保守的思想,如《素问◦三部九候论》曰:“歃血而受 ,不敢妄泄 。”《灵枢◦外揣》曰:“请藏之灵兰之室,弗敢使泄也。”但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在南北朝时的广泛传播,这种保守的思想已被打破,加之全元起首注《素问》,北周末年杨上善注《黄帝内经太素》,唐肃宗时王冰再注《素问》,诸代医家抱着广泛流传的目的为医经作注,加速了《黄帝内经》的流传,而扁鹊学派拘泥于保守的传统则限制了其的传播。历史验证了这一点,龙伯坚[3]说:“《针经》到了北宋初年早已亡佚,当时只存《灵枢》……,现今存在的《灵枢》是高丽献本《针经》改为《灵枢》的名称而已。”华佗的著作呢?只有那一本,烧了就再也不可能重现,本就医家稀少且著作凤毛麟角的扁鹊学派再次受到了重创。
2.3 政治原因
南北朝刘宋王朝元嘉二十年(公元443),文帝刘义隆采纳名医秦承祖所奏“置医学,以广教授”的建议,是我国官方创办医学教育机构的开始,无形中又促进了黄帝学派《针灸甲乙经》之推广,当时的扁鹊学派还是停留民间的口授和带徒阶段。国家的统一,中外交通的发达,促进了医药文化的交流和发达。唐朝于624年设立世界上最早的医学教育机构——太医署,推广《黄帝内经》;公元 701年,日本明确规定医者必读《素问》、《黄帝内经》、《针灸甲乙经》等等;公元693年,朝鲜设博士,开设中国医学。
总之,多方面的原因成就的黄帝学派的辉煌导致的扁鹊学派的衰亡不是偶然而是必然。
[1] 李伯聪.扁鹊和扁鹊学派研[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
[2] 任应秋.如何学习中医经典著作[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1.
[3] 龙伯坚.黄帝内经概论[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