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费县做大做强黑木耳产业

2010-02-10高士友朱伟杰

中国果菜 2010年12期
关键词:费县科技局黑木耳

高士友 朱伟杰

费县做大做强黑木耳产业

高士友 朱伟杰

(山东省费县科技局,山东费县 273400)

费县位于鲁东南沂蒙山腹地,总面积1893km2,耕地6.73 万 km2,山丘面积占76.4%,辖18个乡镇,565个行政村,93万人,是典型的农业大县。县城距临沂市仅40km,距青岛港300km、连云港150km、日照港100km;京沪高速与日东高速公路在境内交汇,327国道、017省道、文泗公路横穿东西,沂蒙公路、沂邳公路、兴郝公路纵贯南北,兖石铁路与全国铁路网相连,实现了县乡道路柏油化、村村通硬化路。费县西汉初年(公元前201年)置县,素称“圣人化行之邦,贤人钟毓之地”,是孔子高徒闵子骞和唐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书法家颜真卿的故里,是全国“奇石之乡”、“西瓜之乡”、“板栗之乡”和“核桃之乡”。

近年来,费县以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主题,以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为主线,以创新栽培技术模式、发展林菌间作、提高生产效益为中心,以加强领导、强化服务等措施为保障,积极组织、扶持、引导农民大力发展黑木耳产业,进一步拓宽了广大农民增收致富的路子。2009年,全县发展黑木耳主产基地乡镇10个,种植专业村16个,加工经销大户、企业20多家,食用菌从业人员达到20000余人,推广林下栽培黑木耳400km2,总产量达到3000t,产值1.5亿元,纯收入9000多万元。食用菌为该县城镇下岗职工再就业、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及城区失地农民增收致富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促进了费县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费县科技局作为全县食用菌产业的主管部门,对黑木耳的推广种植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1 创新栽培模式,拉长产业链条,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利用板栗园、核桃园、杨树丰产林等林荫下空闲地种植黑木耳,发展林下经济,提高林业综合效益,是费县食用菌开发办公室近年来研发创新的一项新技术。目前,已成为该县调整优化农业种植业结构的重要内容之一和农村经济新亮点。在马庄镇、梁邱镇、芍药山乡等南部乡镇,重点推广杨树林、核桃园、桃园等林下间作黑木耳;在薛庄镇、城北乡、方城镇、上冶镇等北部山区乡镇,大力发展板栗树下仿野生栽培黑木耳技术。据笔者在该县薛庄镇北部山区进行的林菌间作试验结果表明,发展667m2林下黑木耳,半年可收入1.8万~2.0万元,纯收入1万元以上,是其它普通大田种养项目效益的十几倍,经济效益非常可观。特别是在板栗树下栽培黑木耳,不仅木耳质量好,而且可促进板栗增产10%~15%。其增产原因一是板栗园套种黑木耳后,黑木耳在生产中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为板栗生长提供了光合作用的原料,加速了有机物质合成;二是黑木耳栽培中由于经常喷水,形成栗园内湿润凉爽的小气候条件,大大降低了栗红蜘蛛等蟎类害虫对栗树的危害,促进了板栗生长,所以板栗增产。

林荫下栽培黑木耳,不仅充分利用了林下土地资源和林荫优势,而且实现林菌资源共用、优势互补、循环相生、相得益彰、协调发展的生态农业生产新技术模式。栽培黑木耳的主要原料是利用修剪下的林果枝条、树叶等农业废弃料,而黑木耳栽培后的废菌糠,又可作为林果的有机肥料直接还田养树,培肥地力,促进林果持续增产。进一步延长了农业产业链,大大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这样通过“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闭合式循环过程,可以用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从而使经济系统与自然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相互和谐,促进资源持续利用。林下种植黑木耳等食用菌独特的生长方式形成了农业经济中的最佳循环体系。据此,费县把组织、扶持和引导农民发展黑木耳产业,作为促进农民增收、加快农户致富的重要产业来抓,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小康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并通过多次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深入乡镇、村进行技术宣传、培训活动,增强了广大村民对黑木耳产业的了解,提高了认识。自2007年开始,我们又将黑木耳栽培后的菌渣废料进行栽培草菇、制作菌糠饲料和沼气化处理技术研究,并取得成功,进一步延长了食用菌产业链,大大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2 强化领导,精心组织

为了搞好黑木耳等优质食用菌基地建设工作,费县人民政府成立了优质食用菌项目开发领导小组,并根据实际需要,县编办批准成立了“费县食用菌开发办公室”,具体组织实施食用菌开发工作。在主要项目区乡镇、村(居)亦分别建立了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确保了项目实施和组织协调工作。在充分调研、试点的基础上,县里制定下发了《二万亩优质食用菌生产基地建设实施方案》,分阶段制定了目标责任、具体程序和相应的措施,同时还制定了《林下间作黑木耳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无公害黑木耳生产技术》、《黑木耳干制加工技术工艺》等技术方案,将食用菌生产各个环节规范化、程序化,保证种植的质量,使种植户有技可依。

3 实行八项服务,解决“耳”农后顾之忧

工作中,立足于帮农致富,积极搞好产前、产中和产后各环节的系列化服务。一是抓好黑木耳种植技术的宣传发动工作。自2006年以来,县科技局先后30多次组织村干部、黑木耳种植大户及专业技术人员深入到乡镇、村现场向广大村民讲解黑木耳生产技术,携带光盘、VCD、录放机深入到项目开发乡镇、村,播放黑木耳生产技术专题片,并把该县部分菇农在黑木耳种植中创新的技术、经验、做法录制成科技专题,在县电视台《科技园地》、《温河纪事》及《费县新闻》等栏目反复播放宣传。同时,利用科技三下乡、科技宣传周及开展集市技术咨询等宣传活动,发放技术明白纸36000余份,发放光盘6000盘;二是组织部分重点乡镇、村及黑木耳种植大户赴济南、青岛等地参加食用菌贸易洽谈会和(滕州、绥阳)全国黑木耳批发市场交流会;三是组织有关乡镇、村负责人、种菇大户及专业技术人员赴朝阳、大连、烟台、福建、陕西、牡丹江等地考察调研、现场观摩学习黑木耳等优质食用菌生产加工新技术、新工艺;四是组织开展技术培训。为让该县广大菇农熟练掌握黑木耳等食用菌种植技术,费县成立了8人食用菌专家服务团,积极开展技术培训工作。近年来,共举办黑木耳等食用菌技术培训班48期,召开现场会66次,组织专家进村现场指导180多次,指导培养黑木耳种植技术骨干6000余人。市里多次在费县召开食用菌工作现场会议,全面推广费县林菌间作技术经验。2008年2月29日,县政府又联合省农业厅科教处、省食用菌工作站在费县成功举办了山东省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费县食用菌培训班。培训班上邀请省农业厅科教处领导、省农科院万鲁长研究员、山东农业大学贾乐教授等领导及专家讲授了黑木耳、平菇等食用菌栽培与加工及病虫害防治技术;五是抓好信息服务。费县科技局编印了《食用菌技术信息》,将最新信息技术及惠民政策及时发放到菇农手中,并利用科技信息村村通、《费县科技局网站》、《费县科技》等定时发布黑木耳等食用菌供求信息,近几年以来,共发布黑木耳等各类食用菌产品供求信息300多条;六是搞好菌需物资服务。为确保黑木耳品种的纯度、种植效益和维护农民的利益,黑木耳菌种由县科技局安排红富士食品(临沂)有限公司和费县黑木耳研究所等专业制种单位统一引进母种,进行转管扩繁、繁育原种,然后再统一销售给种植户,实现全县统一供种,以确保菌种质量;七是积极帮助农户申请落实致富贴息贷款,加大资金投入与扶持力度。该县从科技三项经费中拨出专项资金用于发展黑木耳等食用菌工作的宣传、外出考察及新品种的引种、示范工作。同时,积极协调金融部门和有关乡镇,帮助菇农落实面积和致富工程贷款贴息工作。自2006年以来,共落实黑木耳生产致富贴息贷款3000余万元,仅马庄镇豹窝村就发放黑木耳种植贴息贷款560万元,该县今年又从科技三项经费中拿出10万元用于扶持黑木耳研发生产;八是搞好销售服务工作。近年来,费县科技局扶持县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红富士(临沂)食品有限公司和县黑木耳研究所等单位建立了黑木耳加工厂,收购了部分种菇户的产品,进一步提高了产品附加值。同时,还积极帮助菇农拓展销售渠道,并与北京、上海、青岛、南京、滕州等大中城市的超市及黑木耳批发市场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技术贸易合作关系,切实解决了菇农卖耳难的问题。

4 培植典型树样板,带动千家万户齐发展

为了切实提高黑木耳产业化水平,增加科技含量,提高黑木耳产品的附加值,该县着力培育了一批技术强、辐射广的科技示范户、示范村、示范园,实行以点带面,典型引路,示范带动发展。如马庄镇豹窝村吴见亮、李玉民、王友清等人在县科技局的指导帮助下,积极带动全村发展黑木耳生产。2006年吴见亮种植黑木耳30000袋,纯收入4.5万元;2007年栽培黑木耳30000袋,收入6万元;2008年栽培黑木耳4万袋,纯收入6.8万元,2009年栽培黑木耳3万袋,纯收入6.4万元;王友清2008年种植黑木耳6万袋,收入达9.3万元,2009年种植黑木耳8万袋,收入达16.5万元;马庄镇豹窝村李玉民,2009年种植黑木耳10万袋,纯收入14万元。在他(她)们的带动下,2009年仅马庄镇豹窝村就种植黑木耳40hm2,总收入1200余万元。这些黑木耳种植示范户、示范村、示范园的建设起到了很好的技术示范辐射作用,有力地促进了全县黑木耳产业的发展。

费县于2006~2008年连续三年被授予“山东省小蘑菇新农村建设先进单位”。2005年度、2007年度,被临沂市委、市政府授予“全市百万农户致富工程先进单位”。2007年度,被临沂市委、市政府授予“临沂市食用菌引智成果示范园”。2010年8月,被山东省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授予“山东省食用菌引智成果示范基地”。2009年6月被中国食用菌协会授予“全国黑木耳主产基地县”。费县马庄镇被中国食用菌协会授予“全国小蘑菇新农村建设示范乡镇”。费县发展黑木耳等优质食用菌工作的经验也多次被《临沂日报》、《鲁南商报》、《科技信息报》、《山东食用菌信息》、《食用菌市场》、《吉林蔬菜》、《饲料研究》、《陕西农业科学》、《养殖与饲料》、《北方园艺》、《农博果蔬》和山东电视台农科频道、中央电视七台等新闻媒体宣传报道,幅射推广。“费县林地间作黑木耳循环经济技术模式”品牌已逐步在全省乃至全国叫响。

猜你喜欢

费县科技局黑木耳
内江市科技局赴重庆市荣昌区科技局交流学习
Observation on efficacy of thumbtack needle combined with pediatric Tuina for constipation in children caused by liver depression and Qi stagnation
费县老兵的红色记忆
费县故城勘探报告
费县山岭地果园病虫害绿色综合防控技术
德江黑木耳
山东费县:抓好县级储备 保障粮食安全
七个黑木耳引进品种的比较试验
西藏林芝地区黑木耳袋料栽培技术的探索
科技局官员迷信风水不可当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