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兽医立方的理论基础及原则
2010-02-10赵玉娥郝向阳南斯拉马惠茹
赵玉娥,郝向阳,南斯拉,马惠茹
(1.内蒙古河套大学农牧与生化工程学院,内蒙古临河015000;2.河套大学蒙语综合系)
方剂是在辨证立法的基础上,据病情的需要选择适宜的药物,按照组方原则并酌定用量和用法,配伍而成的药物有机群体。药物组成方剂后能互相协调,加强疗效,更好地适应复杂的病情并能减少和缓和某些药物的毒性和烈性,消除其不利作用。方剂是治疗疾病的一种医疗工具,广泛地应用于临诊实践。方剂的组成不是同种药物的罗列凑合,也非同效药物的相加堆砌,而是在中兽医理论的指导下,以治法为依据,科学组方,使其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
1 以中兽医基本理论立方
1.1 阴阳互根
《内经》中说“孤阴不生,孤阳不长”,阴阳互生对中药组方有指导意义。《金匮要略》中的“肾气丸”方用干地黄滋补肾阴;山芋、山药滋补肝脾,辅助滋补肾中之阴;以桂枝、附子温补肾中之阳。其目的在于“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方中泽泻、茯苓利水渗湿,丹皮泻肝火,与温补肾阳药相配意在补中寓泻,以使补而不腻。本方配伍之法属于“阴中求阳”。张景岳说“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
《元亨疗马集》中的“知母散”,知母、黄柏、滑石、木通均为阴寒降火之品,配官桂纯阳之品。则肾阳充足肺气肃降阴阳平衡,可治热在下焦,小便自闭。“此阴阳相济之妙用也”。
1.2 五行生克制化
根据五行学说,疾病的发生是五行生克制化关系失调的结果。因此在治疗疾病时既要考虑本脏也要考虑到相关的脏腑。有目的地调整其关系,控制其传变,从而形成一系列治疗原则。以虚证为例,按五行相生理论可使用“虚则补其母”的方法立方。“参苓白术散”以“四君”平补脾胃之气,并配以扁豆、砂仁、苡仁、山药、莲子,既可健脾又可胜湿止泻,方中桔梗入肺经,如舟楫载药上行,达于上焦以益肺。本方亦适用于肺气虚,久咳多痰者。此方即“培土生金法”的应用。
《金匮要略》中的“麦门冬汤”,方中重用麦门冬滋养肺胃之阴且清虚火,半夏降逆化痰,附加人参、粳米、大枣、甘草,补益脾胃,使中气健运,津液上输于肺,于是胃得其养,肺得其润,此亦“培土生金”之意。
《伤寒论》中“五苓散”,是利水消肿的常用方剂。方中用茯苓、猪苓渗湿利水,通利小便,泽泻善利肾水,白术健脾燥湿,桂枝通阳化气,诸药相合,化气利水,健脾燥湿。主治脾虚湿盛,皮下水肿。水虽为肾之所主,但脾虚不运,脾土不制水,水湿内停,流溢肌肤、经络,故见水肿;水注大肠则泄泻。本方就是根据“培土制水”的五行相克规律制定的。
1.3脏腑理论
病证是脏腑功能失调的外在反映,脏腑的主要功能不同,它所反映出的病证各不相同,这也为立方提供了理论依据。例如,脾位于中焦,主运化,喜燥恶湿。因此,健脾燥湿是临床治疗水、湿、痰饮病证最常用方法之一,也是治疗这类病证的立方的理论依据。“二陈汤”是治疗湿痰的基础方。湿痰多因脾胃不和,脾失健运,湿邪凝聚,气机阻滞而成。“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湿邪犯肺,则咳嗽痰多。方中半夏辛温善燥湿化痰,降逆止呕,陈皮理气燥湿,使气顺而痰消,茯苓健脾燥湿,使湿去脾旺,痰无由生,甘草调和诸药。四药合用主治湿痰咳嗽。
五脏的病理变化可以通过机体的外部征象表现出来。这是因为五脏外应与所主各不相同。因此临床上治疗口唇疾病多从脾经论治,治疗舌病多从心经着手组方,治疗骨病耳疾多从肾经制方,治疗眼病多从肝经入手。这些均来自“脾开窍于口,外应于唇”;“心主血脉开窍于舌”;“肾主骨开窍于耳”“肝主筋开窍于目”的脏腑理论。《元亨疗马集》中“洗心散”有泻火解毒、散郁消肿之效,主治舌体肿胀、溃烂。本方为治心热舌疮之剂。《安骥集·师皇五脏论》中指出“心于七窍能与舌……心经有热,舌质红绛,口舌生疮。”方中黄连、黄芩、黄柏、栀子能泻三焦之火,导热下行;连翘清热解毒;牛蒡子、白芷消肿止痛;茯神安神;天花粉养胃生津;木通清心降火;桔梗排脓消肿,载药上行。诸药合用可泻火解毒,散瘀消肿。《元亨疗马集》中“决明散”主治目赤肿痛,云翳遮睛等。方中石决明、草决明、栀子等均为清肝热药物,其立方的理论基础是“肝开窍于目”。
脏腑之间存在着表里关系。如心与小肠通过经脉关系构成表里关系。若动物心火亢盛,除出现心经病证外,还皆见小肠病症(尿赤、尿短、尿痛等)这是心移热于小肠的缘故。《小儿药证直诀》中的“导赤散”,方中用生地凉血滋阴以制心火,木通上清心经之热,下则清利小肠,利水通淋。生甘草清热解毒,此方清心养阴利水通淋。《删补名医方论》说“赤色属心,导赤者,导心经之热,从小肠而出……”。
1.4 气血相依
气属阳,主温煦,血属阴主濡养。二者的关系密切,在病理上可交互为病。“气行血则行,气滞血则凝”。因此使用理血药时多配行气药。《元亨疗马集》“红花散”方中红花、没药、当归活血祛瘀;枳壳、厚朴、陈皮、三仙行气宽中,消积化食,桔梗开胸膈滞气。“痛则不通,通则不痛”。本方能理气活血,消食化积,可治疗马料伤五攒痛。“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虚可导致血虚,血虚也可导致气虚,调理气血关系的原则应依据“有余泻之,不足补之”。《内外伤辨惑论》中的当归补血汤有补气生血的功用。方中仅二味药。当归味厚,为阴中之阴,故能养血;黄芪味甘,补气助阳。有形之血生于无形之气,故方中重用黄芪大补脾肺之气,以裕生血之源;更用当归益血和营,以使阳生阴长,气旺血生。吴鹤皋说:“有形之血不能自生,生于无形之气故也。”这是本方治本证的理论依据。
气能摄血,这一功能是通过脾来完成的。若气虚不能统摄血液,可引起各种出血,故宜用补气摄血的方法才能达到止血的目的。《金匮要略》中的“黄土汤”,方中用灶心土温中止血为君药;白术、甘草健脾补土,为摄血之本。气陷则阳陷故以附子温脾阳补中气,助君药统摄之权。生地、黄芪、阿胶滋阴养血,并能补血。诸药合用,寒药并用,标本皆治,刚柔相济,用于阳气虚弱而致便血、吐血、衄血等出血证。
2 以八证立方
在组方时,必须辨证明确,抓住主要矛盾,然后根据立法的要求和具体病情的需要进行选药组方。清代程钟龄在《医学心悟》中说:“……论病之情,则以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字统之,而治病之方,又以汗、吐、下、和、清、温、补、消八法尽之”。“方从法出,法随证立”体现出方剂与治法的辩证关系。以清法为例说明。清法在兽医临床中最为常用。清法是根据“热者寒之”“温者清之”的原则提出来的,用味苦性寒(凉)的药物为主,以清除体内热邪。热证有在气分、血分之别,实热、虚热之分,脏腑偏盛之殊,以及湿热、暑热之不同,因而立方也各不同。《伤寒论》中,“白虎汤”,清热生津,方中石膏辛寒,辛能解肌热,寒能胜胃火;知母苦润,苦以泻火,润以滋燥;甘草、粳米既能益胃生津,又可防大寒伤中之偏,四药共用,清气分之湿热。《温病条辨》“清营汤”方中犀角咸寒,生地甘寒,二药清营凉血;元参、麦冬养阴清热;银花、连翘、黄连、竹叶清热解毒以透邪热,使入营之邪促其透出气分而解。本方是清营血之热代表方剂。《外台秘要》“黄连解毒汤”方中黄芩清上焦之火,黄连清中焦之火,黄柏清下焦之火,栀子清三焦之火。四味皆大苦大寒之药,清其亢盛之火,救其欲绝之水,能治一切实热火毒,三焦热盛之证。虚热属内火,常因阴液不足,精血亏损,阴虚阳亢,虚火妄动,治宜滋阴降火。《温病条辨》中“青蒿鳖甲汤”是清虚热代表方,方中生地甘凉滋阴,知母苦寒滋润,丹皮配青蒿内清血中之伏热,外透伏阴之邪。主治温病后期,阴液耗伤,邪伏阴分之证。
八法各有其适用范围,但疾病发展变化多端,对复杂的病证必须将八法配合使用才能奏效。《元亨疗马集》“大戟散”即为攻补皆用法,方中以大戟、甘遂、二丑峻泻逐水为主药,辅以大黄、芒硝、滑石助主药,攻下逐水;佐以黄芪扶正祛邪,防逐太过损伤正气。该方攻补皆用。《内外伤辨惑论》中“生脉散”方中人参补肺,麦冬清肺,五味子敛肺。“一补一清一敛,养气之道备也”。此外还有其它配合方法,如汗下并用,温清并用,消补并用等,应在临床上辨证使用,灵活结合。可见八法并用配合的一斑。《医学心悟》中所说“一法之中,八法备焉。病变虽多,而法归于一。”八法并用体现了立法的原则性与灵活性的辩证思想。
3 因时因动物制方
方剂的组成既有严格的原则性又有必要的灵活性。因此具体药物的选择、剂量大小、配合安排应与病证的变化、动物的种类、体质强弱、年龄大小、四时气候的不同而做相应的灵活变化。做到“师其法而不泥其方。”
3.1 因时变化
动物体内阴阳变化与外界气候变化是相适应的,因此方剂配伍应遵循寒暑变化而定,《素问·六元政纪大论》曰:“用寒远寒,用凉远凉,用温远温,用热远热,”正是这个道理。同是治疗风寒感冒,春夏温热,动物阳气生发,腠理疏泄,易于出汗宜应用香薷之类;而秋冬寒凉,腠理致密,宜用麻黄之类。兽医临床实践中有“春茵陈(散),夏消黄(散),秋理肺(散),冬茴香(散)。”正充分体现了用药与季节变化的相关性。
3.2 因动物变化
根据动物的种类、年龄、性别、体制不同的特点来考虑治病用药的原则,治疗时不应孤立的看待病证,而小动物或幼龄动物药量可适当减少。幼龄动物脏腑娇嫩,气血未充,忌投峻药,老年动物气血衰减宜扶正气为本。“当归苁蓉汤”(《中兽医治疗经验·第二集》)方中以当归补血润肠,肉苁蓉补肾润肠为君药,辅以番泻叶清热通便,麻油润肠通下,木香、香附、厚朴、枳壳通行气滞,佐以瞿麦、通草利尿以清燥粪所化之热。此方药性平和偏于治疗老弱久病、胎产家畜的结症。
4 根据病证变化立方
4.1 药味增减变化
是指主证未变、兼证不同的情况下,方中主药不变,而随病情的变化,对其它药味随证加减导致方剂功效发生改变。《元亨疗马集》中“清肺散”是治疗马肺热喘证基础方。方中贝母、葶苈子清热定喘为主药;辅以桔梗开宣肺气而祛痰,使升降调和喘咳自消;板蓝根、生甘草清热解毒,蜂蜜清肺止咳,润燥解毒,诸药合用共奏清肺平喘之效。在临床上可根据病情加减药味辨证应用,热盛痰多可加知母、瓜蒌、桑白皮、枇把叶、黄药子、白药子等;喘盛可加杏仁、苏子、旋覆花;肺燥干咳可加沙参、寸冬、天门冬等。《中兽医治疗学》中“公英散”本方为治疗乳痈初起方剂。方中公英清热解毒,消痈散结为主药;配双花、连翘清热解毒,丝瓜络通经络、消乳肿;芙蓉花、穿山甲消肿散痈,诸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通经散瘀,消痈止痛之功。临床上可随病情发展随证加减药味。化脓期可加黄芪、当归、川芎、皂刺、白芷等,以促进消肿排脓;脓溃后,可在原方去丝瓜络、穿山甲,加丹参、乳香、没药、生黄芪等以托疮生肌。《小儿药证直诀》中“六味地黄汤”,由熟地、山芋、山药、丹皮、泽泻、茯苓六味药组成为滋阴补肾的主要方剂,适用于虚火上炎所致潮热,腰膝痿软,咽燥喉痛等肝肾阴虚证。本方加知母、黄柏名“知柏地黄汤”,主治因阴虚火旺引起的骨蒸痨热等证;本方加五味子,名为“都气丸”滋肾纳气主治肾阴虚气喘之证;本方加菊花、枸杞子滋肾养肝,主治因肝肾二虚引起的眼睛干涩,迎风流泪。可见药味的变化可由一方变另一方,充分体现了药味增减的辩证思想。
4.2 药量加减变化
是指组成方剂的药物没有变化,但组成方剂的某些药物的剂量发生变化从而方剂的功用和主治证的主要方面发生了改变,甚至方名也发生了改变。如“小承气汤”和“厚朴三物汤”,二方都由大黄、厚朴、枳实组成,但“小承气汤”重用大黄(君药)治阳明腑实证,能荡积胃肠之实热。“厚朴三物汤”重用厚朴主治大便秘结,腹满而痛。二方中厚朴用量比为1:4。
“四逆汤”与“通脉四逆汤”二方都由附子、干姜、炙甘草三味药组成,但前方干姜、附子剂量小,主治阴盛阳微而致的四肢厥逆,恶寒蜷卧,脉沉迟等证候有回阳救逆的功用,而后者中干姜、附子用量是前者的二倍,主治阴盛格阳而所致的四肢厥逆,身反不恶寒,脉微欲绝的证候,有回阳遂阴的作用。
总之,中兽医理论是遣药立方的基础,君臣佐使的配伍组成是遣药组方必须遵循的原则。但遣药组方又有充分的灵活性,只有掌握了这两个方面,在具体运用中统一起来,才能达到药到病除。
[1]许济群,王绵之.《方剂学》,上海科技出版社,2006
[2]姜聪文,陈玉库.《中兽医学》[M]《第二版》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3]瞿自明,徐方舟,江锡基,《兽医中草药大全》[M].《第一版》中国农业出版社,1989
[4]于船,《中兽医学》,中国农业出版社,1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