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总结经验教训 促进我国茧丝绸产业平稳发展

2010-02-09封槐松

中国蚕业 2010年1期
关键词:蚕农蚕种蚕茧

封槐松

(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经作处,北京 100125)

我国茧丝绸产业在 2004—2006年连续 3年取得好成绩之后,又经历了 2007—2009年 3年坎坷历程。通过回顾这段历程,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探索有效措施,对于促进我国茧丝绸行业健康平稳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2009年全国蚕桑生产概况

我国茧丝绸行业发展在经历了 20世纪 90年代中后期较大波动之后,在新世纪出现了恢复性发展。2004—2007年,在持续发展了 4年,市场空间扩展不大的情况下,由于宏观调控不力、连续 4年蚕桑生产发展过快(指桑蚕生产,不含柞蚕,以下相同),导致供需失衡;2007—2008年两年间蚕茧价格大幅下降 45%,严重伤害了蚕农的生产积极性,蚕桑生产 2年减产 30%,造成 2009年上半年茧丝加工企业原料不足、下半年高价抢购原料,但收购的原料茧仍然不到需求量的 70%;近几年蚕茧价格波动过大,形成了 2009年蚕农减产增收、加工企业原料紧缺的尴尬局面。

据 17个省(区、市)农业部门蚕桑生产主管处(站)的专业统计,2009年全国桑园面积、发种量、产茧量和蚕种产量都全面下降;蚕茧收购价格大幅度恢复性上升,蚕农收入同比显著增加,但仍比蚕桑效益最高的 2006年低很多。

1.1 桑园面积有所减少

2009年上半年毁桑 7.40万 hm2,下半年蚕茧价格大幅回升,江苏、广东、广西 、重庆、贵州、云南等省(区、市)新植不少桑园,使全年桑园面积减少幅度有较大缩小。截止 2009年 11月底,全国桑园面积78.00万 hm2,同比减少 3.91万 hm2,减少了 4.8%;其中减少较多的有:江苏减 1.33万 hm2、山东减0.90万 hm2、广西减 0.71万 hm2、广东和云南各减0.53万 hm2。

1.2 发种量和产茧量均大幅度减少

2009年共发放蚕种 1 432万盒(或张,以下相同),同比减少 327万盒,发种量减少了 18.6%(其中春期减少 30%,夏秋期减少 7.2%)。2009年产茧量为 55.5万 t(行业主管部门统计数),同比减少10.1万 t,产茧量减少 15.4%(其中春期减少 27%,夏秋期减少 4%)。除广西、云南略有增产外,其他15个省(区、市)均有不同程度的减产。减产较多的有:广东减产 2.6万 t、江苏减产 2.4万 t、浙江减产1.6万 t、山东减产 1.0万 t。

2009年全国平均每盒蚕种的产茧量为 38.8 kg,比 2008年的 53.4 kg下降 27.3%;每 667 m2桑园产茧量为 47.5 kg,比 2008年的 53.5 kg,下降 11.2%。

1.3 蚕种产量减少较多

2009年全国蚕种总产量为 1 284万盒,同比减少 480万盒,减少了 27.2%。其中春期生产蚕种863万盒,同比减少 393万盒,减少了 31.3%;夏秋期生产421万盒,同比减少 86万盒,减少了 17.1%。预计用于 2010年春期生产的蚕种636万盒,比 2009年春期发种量多 31万盒,但预计与恢复生产的需要量仍相差 90万盒左右。2009年蚕种产量减产较多的有:江苏减 102万盒,山东减 80万盒,四川减 60万盒,浙江减 58万盒,重庆减 40万盒,安徽、广西、云南、陕西各减 25万盒左右。

1.4 蚕茧质量好于往年

为了避开高温病害影响,2009年部分省(区)在秋蚕生产上推行了适时晚养措施,加上气候正常,蚕茧质量好于往年,江苏、浙江、山东、广西等主产省(区)的蚕茧质量与历史同期最好年份相近。浙江、江苏 2省 2009年茧质质量总体呈现“三高、两低”的特点,即毛茧出丝率、上车茧率、解舒率比上年明显提高,茧层率、内印茧率比上年显著降低,生丝等级大多数批次达 5A级,达到 6A级的批次为历年最多。广西的方格蔟应用率已达到 70%,蚕茧质量比2008年明显提高,生丝等级大多数批次达到 4A级,有些地方的生丝等级达到了 5A级。

1.5 蚕茧收购价格春稳秋高 蚕农收入增加

由于蚕茧连年减产较多,加上 2009年茧丝市场行情转好,各省秋期鲜茧收购价格迅速攀升,江苏、浙江、山东、广西 4省(区)的平均收购价格都在24.00元/kg以上,其中江苏、浙江优质茧产地的鲜茧卖到了 30.00~35.00元 /kg。

根据各地上报的茧价数据加权平均,2009年全国春期统茧均价为19.50元/kg,同比回升 2.4%;夏秋期统茧均价为 23.34元/kg,同比增加 8.48元,提高 57%;全年统茧均价为21.62元 /kg,同比增加 4.64元,提高 27.3%。按此价计算,2009年蚕茧总收入120.1亿元,同比增加 8.5亿元,增 7.6%。全国平均每 667 m2桑园蚕茧收入 1 026元,加上各地利用桑园和桑蚕副产品开展综合利用每 677 m2共计收入 1 300元,同比增加 25%左右,但仍远不及 2006年的收入水平。

2 目前蚕桑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政出多门导致蚕桑生产大幅波动

农业部作为主管全国蚕桑生产的职能部门,尽管提出了“稳定东部、提升中部、适度发展西部”的发展蚕桑生产方针,但由于缺乏与之相配套的调控手段,这个方针无法落到实处;而财政部支持商务部从 2006年开始实施“东桑西移”工程,在国内外茧丝绸市场空间没有大的拓展、我国东部地区产茧量减少不多的情况下,投资引导西部地区 2年间扩大桑园面积 6.67万 hm2,年增加蚕茧产量近 10万 t;在一定程度上放大了茧丝供需失衡、价格大幅波动的效应。

2.2 现行蚕茧收购体制不利于蚕桑生产的稳定发展

虽然我国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过渡到市场经济已有 10多年,但不少地区蚕茧收购体制仍然像计划经济时期那样,是由商贸部门指定的企业收购。这种没有标准、独家经营的收购体制,造成蚕茧供不应求的时候,质量不好的蚕茧也按上等茧的价格收购;蚕茧供过于求时,优质的蚕茧也按劣质茧的价格收购。2006年蚕茧收购价格猛涨,刺激了 2007年全国蚕茧总产量超历史水平,导致 2007、2008两年收购价格下降 45%,2008、2009两年全国产茧量减少30%;2009年由于全国缫丝企业原料短缺,引发2009年秋季爆发“蚕茧大战”,促使秋茧收购价格 3个月暴涨 50%以上。

2.3 茧丝绸宏观调控处于危机状态

2007年一些生丝出口企业开始压价出口,国家未制定出口最低限价控制,导致国际生丝市场价格大幅度下跌;到 2008年 10月国际生丝市场价格跌破 15万元/t时,国家对生丝储备既没有储优,也没有调量,导致生丝价格最终跌到 13万元/t(是近几年来的最低价);2009年由于上一年蚕茧减产较多,很多缫丝厂提前关门,加上春季蚕茧又减产 27%,导致秋期爆发“蚕茧大战”,使蚕茧价格涨得过快过高,即使这样全国大部分缫丝厂也只收购了不到60%的原料茧,其中一些缫丝厂将提早关门甚至破产,整个过程都没有得到政府部门的干预或指导。

2.4 蚕桑专业人才匮乏科技成果减少

在 20世纪 90年代中期以前,我国蚕桑科研、教育在世界上是先进的。此后进行“一刀切”式的科研、教育体制改革,使蚕桑科研、教育滑坡严重。多个国家和省级蚕桑科研机构转制为企业或并入大学甚至撤销,造成很多人才流失,加上经费不足,使近10多年来蚕桑科研没有产生大的应用成果;蚕桑高等专业教育从 10个大学减到 4个,每年实际招生由1 000多人减少到不足 100人,蚕桑中等专业教育更是聊聊无几。因此,蚕桑生产现在是专业人才青黄不接,良种繁育、桑树栽培和家蚕饲养等技术研发,主要还是依靠 90年代中期以前培养的人才,造成我国桑园及蚕茧生产水平下降。目前,我国蚕桑专业人才匮乏、科技成果减少,提高蚕桑生产水平十分困难,这样下去将使我国蚕桑生产后劲严重不足。

2.5 蚕桑生产设施条件落后

由于从上到下对蚕桑生产投入重视不够,我国桑园的基本建设既落后于大田也比世界第二茧丝生产国印度差得较远,我国桑叶的单产水平也只有印度的 1/2;各地的蚕室大多是因陋就简,或则人蚕共室,或则利用一些废旧房屋生产,条件十分落后,环境卫生很差,对人体健康和蚕体生长发育都不利,致使蚕茧单产水平不高不稳;全国 250家蚕种场有2/3是 20世纪 60至 70年代建设的,企业由于入不敷出无力改造,现有 1/2左右属危房,如广东化州、湖南常德、江苏浒关、浙江桐乡等一批骨干蚕种场,不仅经营亏损很严重,而且蚕室都面临坍塌的危险,农工生产作业安全没有保证。蚕桑生产设施条件十分落后,不仅制约蚕桑生产水平的提高,而且部分蚕种场生产安全隐患严重。

2.6 蚕农的抗风险能力差

目前的蚕桑生产涉及千家万户,对栽桑养蚕的自然风险和人为风险的抵御能力都很差。蚕茧质量和茧价的确定不能按照客观标准,都由收烘企业一家说了算。同时,由于鲜茧不耐储藏,蚕农无法贮藏待售,收烘企业始终处于强势地位,无论对茧农怎么盘剥,茧农也只好极不情愿地及时将蚕茧卖掉。2009年蚕茧紧张,又只求数量不要求质量,价格陡然涨到了历史最高点,如不及时加以引导,此价格导向将使今后蚕桑生产再次出现盲目发展。不提高蚕农的抗风险能力,很难保障蚕桑生产持续健康发展。

3 采取有效措施 促进我国茧丝绸产业平稳发展

3.1 完善茧丝绸行业体制改革 实现一体化管理和市场化运行

茧丝绸体制改革,涉及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管理体制要理顺现行不协调的地方,实现蚕桑生产、蚕茧收购、茧丝绸加工及内外贸易等,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均由一个部门管理;彻底改变目前政出多门、宏观管理不作为或乱作为、专业统计数字不全且乱的局面。运行机制要将茧丝绸整个产业按市场化运作,打破行业界限和地区封锁,全面放开蚕种和蚕茧购销渠道,由市场导向、购销双方按“以质论价、优质优价”的原则拟定价格,彻底改变目前单方面说了算或政府部门定价的局面。

3.2 加强宏观调控 确保茧丝绸生产平稳发展

加强宏观调控,一是要及时了解和掌握我国茧丝绸生产的形势,全面分析国内外茧丝绸市场行情,正确判断市场走势,定期向社会发布茧丝绸产销形势报告,以引导生产、加工、贸易各个环节合理安排,降低茧丝绸供不应求或供过于求的风险;二是要监督茧丝绸市场,不定期、经常性地检查产品质量和价格,严厉打击假冒伪劣产品上市和暴涨暴跌价格的不法行为;三是要建立适量的蚕种和生丝国家储备制度,在遇上自然灾害或市场价格下降过低或上涨过高时,实施购进或卖出,以平抑价格;四是要根据国际市场价格,对我国茧丝绸产品的出口实行最低限价,以限制对外低价倾销、对内压级压价现象的发生。

3.3 完善茧丝绸科研、教育设置 增强我国控制世界市场的后劲

要进一步深化茧丝绸科研和教育体制改革,建立一支世界一流、人数最多、水平最高、能力最强的专业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队伍。要尽快恢复国家级茧丝绸科研机构,重新定编、定人、定经费,茧丝绸主产省也要予以理顺。要在更多大学里恢复蚕桑、丝绸专业教育,使年招生人数恢复到 800~1 000人;同时 ,广西 、江苏 、浙江 、四川 、山东 、广东 、安徽 、云南等省(区)茧丝绸主产地的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应设置蚕桑、丝绸专业,根据需求每年招收一定数量的学生,为社会培养专业技能人才。

3.4 增加对蚕桑生产的投入 确保事业不断发展

蚕桑生产方面的投入历史上欠账较多,使得生产条件落后、生产水平不高,很难满足工业原料的需求;因此,要采取积极扶持蚕桑生产发展的措施。一是要将发展粮棉油生产的惠农政策应用于弱势的蚕桑生产,提高生产效益,稳定蚕农的生产积极性。二是要在抓紧投资建完主产省蚕原种场的基础上,扶持部分蚕良种场进行危房改造。三是要在主产市(县)投资改善桑园和蚕室条件,提高桑叶和蚕茧生产水平;四是要在主产省、特别是在东部优质茧产区,建立优质茧高产、高效示范园区;通过推广良种和先进的栽培、饲养技术,以及开展桑树、桑园和蚕桑副产品的综合利用,大幅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效益,促使我国东部优质茧生产基地和主产省蚕桑生产的稳定发展。

3.5 促进蚕农合作社迅速发展壮大 增强蚕桑生产的抗风险能力

为了把蚕农组织起来,开展自我服务,争取茧价主动权,增强蚕桑生产的抗风险能力,大部分蚕桑主产省都已开始兴办蚕农合作社;但从整体上来看进展比较缓慢。浙江、江苏、四川等省兴办的既早又比较好的蚕农合作社的效果表明,蚕农合作社在开展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抗御自然风险和人为压价风险,保护自身利益等方面,的确是非常有效的,应值得推广。

3.6 加强指导 确保 2010年蚕桑生产恢复有度

历史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在蚕茧产量减少较多、收购价格大幅攀升的情况下,如果指导不及时,就会出现来年又盲目扩种桑树、增加养蚕,导致新一轮茧贱伤农的情况。因此,我们既要看到近两年蚕茧产量减少较多,又要认真分析国内外茧丝绸市场,合理安排蚕桑生产。据最近了解,浙江、江苏等东部蚕区由于比较效益的影响,今年蚕桑生产不会出现较大的恢复性增加,但广西、云南等西部蚕区由于去年养蚕比较效益较好,今春可能会出现扩建桑园、抢购蚕种、盲目增加养蚕的现象。因此,各级蚕桑生产主管部门,应及早指导本地区稳定桑园面积,合理安排发种量,努力提高蚕桑生产水平和蚕茧质量,积极开展蚕桑副产品综合利用,提高单位面积效益,使今年全国蚕桑生产恢复有度,蚕农增产、增收。

猜你喜欢

蚕农蚕种蚕茧
产卵布蚕种浸酸操作的做法和体会
蚕茧与飞蝶
提高鸣龙镇蚕茧质量的措施探讨
阆中蚕种场桑蚕智能系统研发简报
科学制定生产计划 合理满足蚕种需求
重视蚕病综合防治 提高蚕茧质量
躲雨
攻克优质蚕种质量控制关键技术
卖蚕茧
始兴首批春茧鸣锣开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