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农业科学院柑桔研究所——广西柑桔产业发展的坚强后盾

2010-02-09石健泉邓光宙陈贵峰

中国果业信息 2010年7期
关键词:柑桔种质研究所

石健泉 邓光宙 陈贵峰/文

广西壮族自治区柑桔研究所的建立,广西柑桔种质资源圃的创建,广西柑桔良种的鉴定,广西柑桔产业的发展壮大……都凝聚着中国农业科学院柑桔研究所(以下简称“中柑所”)历任领导和广大科技人员的辛勤劳动和无私奉献。作为亲受其“雨露”滋润的柑桔科技工作者,在中柑所成立50周年之际,谈几点感受,略表祝贺与感激之情。

广西柑桔研究所创建的发起者

我国老一辈园艺学家、柑桔专家、中柑所创始人、首任所长,广西柑桔研究所创建者曾勉教授,20世纪60年代初期带领中柑所叶荫民(后任中柑所所长)和赵学源(后任中柑所副所长)等科技人员深入广西调查柑桔种质资源时,看到柳州、桂林一带红壤丘陵地发展柑桔的潜力,尤其是当时桂林以北地区尚未发现柑桔黄龙病危害,曾老向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领导提出建议:在该地建立柑桔研究所,加强对柑桔黄龙病的防治研究。这个建议得到了广西区政府的支持,并于1964—1965年协助广西桂林筹建广西柑桔研究所,同时确定广西柑桔研究所在柳州设立基地。1963年曾老授权赵学源任组长,在柳州地区农科所设点,成立“黄龙病研究小组”,同广西农学院(现广西大学农学院)等有关单位协作开展柑桔黄龙病的防治研究。研究小组共10余人,柳州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派苏维芳,后广西柑桔研究所又派邱柱石等参与研究。1964年,曾老应邀赴广西桂林,与广西壮族自治区领导和桂林市城市规划局等有关领导反复勘察、研究和确定广西柑桔研究所建所地点。1966年2月,广西柑桔研究所在桂林成立。经曾勉教授精心策划,广西柑桔研究所开始进行柑桔科研和指导广西柑桔生产。全所职工齐心协力,陆续建立了柑桔示范场、栽培研究室、植保研究室、品种研究室和柑桔品种资源圃,引进、繁殖和推广柑桔良种;建立柑桔生产基地。曾老当时提出的中柑所拟建的试验站设在广西柑桔研究所内,后来受“文化大革命”冲击被迫中止。曾勉教授对发展广西柑桔生产和进行柑桔科学研究的远见卓识,以及艰苦深入的工作作风,给我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广西柑桔种质资源收集、整理的奠基者

1963—1964年,曾勉教授先后两次深入广西山区进行柑桔种质资源调查,为广西柑桔种质资源的深入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曾老不辞辛苦地考察了广西贺县姑婆山,发现了宽皮柑桔类野生资源——皱皮柑、元桔。经采集标本,并反复鉴定,提出了我国南岭山脉是宽皮柑桔类原产中心的学术思想,为广西柑桔种质资源收集、整理和利用奠定了良好基础,为进一步研究柑桔分类奠定了基础。

1978—1982年,在广西柑桔种质资源调查收集、保存时,科研人员共收集柑桔种质资源十大类,即枳类、大翼橙类、宜昌橙类、枸橼类、柚类、橙类、宽皮柑桔类、金柑类、酒饼簕类与杂柑类等野生和栽培品种(系)462份。在种质资源收集过程中,中柑所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帮助。中柑所品种资源研究室陈竹生研究员利用该所的国家果树种质重庆柑桔圃资源,为广西柑桔研究所提供柑桔种质资源251份,其中,甜橙类75份,酸橙类13份,柑类43份,桔类52份,金柑类3份,柠檬来檬类15份,宜昌橙、枳类13份,柚类37份,极大地丰富了广西柑桔品种资源。在中柑所柑桔品种资源研究室科研人员的关心和指导下,广西柑桔研究所全所职工齐心协力,建立了广西柑桔品种资源圃5.73 hm2,柑桔良种母本园采穗圃1.20 hm2,为广西柑桔生产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良种支撑。

1982—1986年,广西柑桔研究所参照中柑所“柑桔资源”观察模式,观察了各品种的物候期、植物学性状、生物学特性、抗逆性和产量等性状,并对果实理化性状和品质等进行了分析、鉴定,为广西柑桔生产、品种改良以及柑桔起源、演化与分类研究提供了丰富资料。经过9年观察,研究人员初步提出了可利用的资源,包括供生产直接利用的优良品种(甜橙类有改良橙等13个,柑类有兴津早熟温州蜜柑等11个,桔类有南丰蜜桔等6个,柚类有沙田柚等3个,金柑类有融安金柑等)、供砧木利用的品种(红皮酸桔、黄皮酸桔、土柑、香橙、酸橙、代代、酒饼簕等17个)、供加工制汁利用的良种(哈姆林甜橙、雪柑、伏令夏橙、桂夏橙等8个)以及可供育种利用的种质资源(宜昌橙、香橙、枳橙、南丰蜜桔、柚、韦尔金桔等9个)等。这些种质资源对广西柑桔生产的发展、资源的利用起到了促进作用,也为编写地方果树志和《中国果树志·柑桔卷》提供了有价值的数据。

广西柑桔生产良种化的开拓者

为了支援广西发展柑桔生产,1974年冬,中柑所将全国36个柑桔良种放在广西红壤丘陵地进行区域性观察鉴定。广西柑桔研究所按照中柑所提供的区试点实施方案,对36个供试品种的植株形态特征、生长习性、适应性、产量与品质等进行了系统观察鉴定。供试品种有甜橙类品种17个,柑类品种15个,以及桔类品种4个。经过12年的观察,研究人员基本摸清了36个品种的物候期,在红壤丘陵地的表现,筛选出了一批产量高、品质优、适应广西红壤丘陵发展的优良柑桔品种供生产上应用。据观察,表现较佳者有改良橙、雪柑、新会橙、哈姆林甜橙、暗柳橙,兴津、立间早熟温州蜜柑,南柑20号、米泽、林和尾张等中熟温州蜜柑,以及椪柑、本地早、韦尔金桔等。

1981年,中国粮油食品进出口总公司从日本引进大三岛、丹下、清家、铃木、吉田、森田和白柳等7个脐橙品种苗木空运到中柑所。在检查病情时,发现其中一个植株带有溃疡病斑后立即空运到广西柑桔研究所(因重庆是无溃疡病区),广西研究所用药剂处理后将这批苗木假植在本所观察,1年后再定植到品种园。经过10年对供试品种植物学性状、生物学特性、适应性、抗逆性、产量及品质等特性的系统观察,结果表明,在广西高温高湿气候条件下,这些品种都有较好的适应能力。与当时栽培的华盛顿脐橙和罗伯生脐橙相比较,这7个品种具有树势中等,产量较高且稳定、溃疡病极少等优点,基本上适应广西红壤丘陵地栽培,特别是大三岛、清家、丹下等3个脐橙品种着果率及产量均高,树冠较矮小,适宜密植。

20世纪70年代广西柑桔良种较少,生产上应用的基本上是广西地方品种,品种老化或退化,产量低,品质良莠不齐。中柑所提供的柑桔良种犹如“雪中送炭”,给广西柑桔发展带来了希望,为广西发展柑桔良种及优质脐橙起到了促进作用。

经过近20年的实践,中柑所提供的柑桔良种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20世纪80年代初,广西柑桔栽培面积1.8万hm2,总产量仅13万t,平均每667m2产量350 kg,按结果面积计也只有550 kg。后来把试验筛选出的鲜食和加工用良种大面积用于柑桔生产,面积达16.67 hm2,3年平均每667m2产量2 311.9 kg,比对照增产149.9%,且大小年产量变幅仅5%左右,表现出早结、丰产、品质优,深受果农欢迎,促进了广西柑桔良种化的快速推进。具体体现:

熟期结构不断改善。早、中、晚熟期品种结构趋向合理。在结构调整过程中,大力发展早、晚熟品种,优化品种熟期结构,延长鲜果应市期。早熟温州蜜柑的面积比例从7.3%调到2005年的11.4%;夏橙面积比例从1.2%调到2005年的2.4%。如2005年,桂林市柑桔面积8.46万hm2,产量106.9万t,其中,早熟品种0.66万hm2、产量7.5万t,中熟品种6.19万hm2、产量91.1万t,晚熟品种1.61万hm2、产量8.3万t,早、中、晚熟品种分别占该市柑桔种植面积和产量的7.8%、7.0%,73.2%、85.2%和 19.0%、7.8%,其中,晚熟品种种植面积比1987年提高了15个百分点,中熟品种下降了17个百分点。

柑桔优良品种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品牌培育趋向成熟。1995—2005年广西新扩种4万hm2的柑桔中,优良品种有2.76万hm2,占新扩种总量的70%。其中,脐橙0.67万hm2,夏橙0.81万hm2,早熟温州蜜柑0.66万hm2,沙糖桔0.14万hm2,金柑0.43万hm2,南丰蜜桔0.05万hm2,优良品种生产逐步向规模化发展。 “桂鹿”、“玉融”、“茶江牌”、“绿达”等10多个柑桔品牌逐步被市场认可,并向成熟方向发展。

广西柑桔科学研究的重要合作伙伴

为了适应柑桔大发展的需要,针对当时柑桔区域布局和品种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原国家农委、农业部、国家科委和中国农业科学院自1979年起下达了“柑桔区划研究”项目,委托中国农业科学院柑桔研究所主持,并牵头组织16个省(区、市)的有关科研、生产和教学单位组成科研协作组(由中国农业科学院柑桔研究所沈兆敏任组长),就全国和省级柑桔区划进行研究。笔者有幸参加了“全国柑桔区划研究”协作项目,负责“广西柑桔区划研究”,到1982年底圆满完成。1983年,该项目获农牧渔业部技术改进奖二等奖。同年,广西应用项目成果对广西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开发1.13万hm2柑桔的可行性进行了论证与评估;1984年,桂林地区根据项目成果对发展40 hm2早熟温州蜜柑进行了合理布局。此项研究为制订广西柑桔生产发展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对合理布局广西柑桔品种,建立柑桔商品生产基地,提高广西柑桔产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起到了积极作用,对我国及兄弟省(市、区)柑桔生产科学、健康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20世纪90年代初,为了适应我国柚类生产发展需要,农业部委托中国农业科学院柑桔研究所牵头组织我国柚类主产区12个省(区、市)有关科研、生产和教学单位组成“全国柚类生产、科研协作组”(中国农业科学院柑桔研究所何天富研究员任组长),开展全国柚类生产、科研协作研究(广西柑桔研究所沈丽娟研究员参加了该项研究),推动了我国和广西柚类生产发展。“柚类良种筛选、栽培技术配套及推广应用”项目获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05年广西柚类栽培面积、产量和优果率分别为 3.52万 hm2、32.6万 t和 40%,到2010年已达3.4万hm2、38万t及57%以上。

广西柑桔无病毒良种苗木繁育的有力推动者

在中国农业科学院柑桔研究所领导和有关人员的大力支持下,2007—2010年广西柑桔研究所承担国家农业部“广西壮族自治区柑桔无病毒良种繁育基地建设”项目。该项目投资774.3万元,占地6.67 hm2,改扩建柑桔脱毒和病毒快速检测实验室、柑桔无病毒良种母本园、无病毒砧木采种园、无病毒良种展示园、无病毒良种采穗圃、无病毒良种苗木繁殖圃,具有年繁育柑桔优良品种无病毒苗200万株,无病砧木苗300万株,提供脱毒良种接穗2 000万芽的能力。该项目建成后将对广西柑桔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和推动作用。

广西柑桔研究所1985年开始进行柑桔茎尖微芽嫁接脱毒研究,通过指示植物鉴定,成功脱除了柑桔黄龙病和裂皮病并获得无病毒单株30余个,于1988年建立了广西第一家柑桔无病毒母本园。经过最近20多年的研究积累,建立了广西唯一的集新品种引进、筛选、脱毒、鉴定、母树保存、脱毒良种接穗和苗木繁育于一体的柑桔无病毒良种繁育体系。目前收集保存柑桔优良品种(系)234个,包括脐橙、普通甜橙、夏橙、血橙、温州蜜柑、杂柑、桔类、柚类、葡萄柚、柠檬、金柑以及柑桔体细胞杂种等。已获得脱毒品种(系)66个,脱毒单株289个。繁育推广的柑桔品种包括沙糖桔、春甜桔、贡柑、默科特桔、温州蜜柑(包括宫本、日南一号、山川、宫川和兴津等)、南丰蜜桔、椪柑、纽荷尔脐橙、佛罗斯特夏橙和阿尔及利亚夏橙等39个品种(系)。

1997—2009年在广西柑桔研究所繁育柑桔无病毒苗木537.2万株,指导恭城、灵川、武鸣、荔浦、全州、桂林、贺州、柳州、梧州和来宾等12个县(市)农业局或水果办繁育柑桔无病毒苗木457.4多万株,合计共繁育柑桔无病毒苗木994.6万株。其中,2001—2008年推广种植面积达6 528.32 hm2,辐射带动6.67万hm2,新增产值达2.32亿元,新增利润达1.11亿元,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寄望21世纪,我们不会忘记

1978年广西被列为全国柑桔生产基地后,广西柑桔生产进入良好发展时期,生产规模逐年扩大,综合生产能力逐年增强。2005年广西柑桔面积比1980年的0.93万hm2增长了17.7倍,柑桔产量由1980年的19.2万t增加到187.7万t,增长了8.8倍。2005年广西柑桔产值25.9亿元,占广西水果总产值的26.3%,广西农民人均水果收入247.70元,其中,农民从柑桔业中获得的平均收入为65.10元,占水果收入的26.3%,柑桔产业对广西农业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为广大农户脱贫致富奔小康目标作出了积极贡献。广西柑桔产业经过近十几年的快速发展,目前己成为具相当规模经济的农业基础产业。据统计,2008年广西柑桔栽培面积20.98万hm2,产量265.49万t,柑桔产业已成为广西农村经济支柱产业和广大农民脱贫致富的骨干项目。

广西柑桔研究所,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先后承担各类科研课题114项,获得科研成果奖61项(次),其中,国家星火奖四等奖1项,农业部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广西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三等奖12项。选育出桂橙一号、桂脐一号、桂柚一号、黑玉(西瓜)、花玉(西瓜)、椪柑、新九梨等20多个优良新品种,引进特早熟、早熟温州蜜柑、杂柑、夏橙等100多个品种,并有桂林椪柑564、早温988、丹下脐橙10-5、桂脐1号和新九梨等11个品种获得农业部或区农业厅优良单株奖;研制开发出柑桔专用肥3种、复配农药3种。编著出版专业著作13种,公开出版发行《南方园艺》(原名《广西园艺》)期刊1种,在科技期刊发表论文700多篇,制(修)订广西地方标准48项,培养出研究员7人、副研究员和高级农艺师37人。目前,广西柑桔研究所在柑桔无病苗繁育体系建设、柑桔黄龙病综合防控技术研究、沙田柚低产果园综合治理技术研究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处于国际先进或国内领先水平。

中柑所的新、老科技工作者为广西柑桔生产发展带来了希望,带来了喜悦,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他们。曾老作为我国柑桔学的奠基人之一,对柑桔科学的无私奉献精神,将指导我们继续前进。我们作为柑桔专业的科技工作者,要紧密联系实际,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努力工作,促进广西柑桔产业更好更快地发展。

猜你喜欢

柑桔种质研究所
华南地区最大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库建成
华南地区最大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库建成
睡眠研究所·Arch
睡眠研究所民宿
未来研究所
四川省桑树种质资源保存与应用
昆虫也会便便吗?
亚麻抗白粉病种质资源的鉴定与筛选
柑桔无公害栽培技术研讨
柑桔树青苔病的发生与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