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年人下肢手术两种麻醉方法比较

2010-02-09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0年15期
关键词:麻药卡因硬膜外

赵 钰

河南镇平县人民医院麻醉科 镇平 474250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臀部及下肢择期手术60例,男36例,女24例,年龄60~91岁,ASAⅡ~Ⅲ级,术前无严重心肺疾患,包括坐骨结节囊肿切除,股骨颈骨折内固定以及下肢骨折内固定等。随机分为腰骶丛神经阻滞组(Ⅰ组)和硬膜外阻滞组(Ⅱ组),每组30例。2组均常规监测 BP、HR、RR、SpO2。

1.2麻醉用药Ⅰ组为0.375%盐酸罗哌卡因和1%盐酸利多卡因混合液30 mL;Ⅱ组为0.5%盐酸罗哌卡因10~20 mL。2组均不加肾上腺素。手术时间30~120 min。

1.3麻醉方法

1.3.1 腰骶丛神经阻滞(Ⅰ组):取侧卧位,患侧在上,在 L3横突部位用1%利多卡因做皮丘,用7号10 cm针垂直刺入直达横突退针1.5 cm,针尖朝向尾部沿横突下缘进针1~2 cm时,会有落空感或患者有易感表明进针到腰大肌肌间沟,回抽无血后注入药液12~15 mL及空气5~10 mL;退针2~3 cm同法在另一端注入余药量及空气,退针平卧后测平面至麻醉效果完善。

1.3.2 硬膜外阻滞组(Ⅱ组):根据手术部位选择 L2~3或L3~4,常规穿刺置管,摆放合适手术体位,导管回抽无血液后注入2%利多卡因试验量,5 min后无异常体征,再分次注入0.5%盐酸罗哌卡因10~20 mL后测平面至麻醉效果完善。2组术中均检测 BP、ECG 、RR、SpO2。

2 结果

2.1 2组麻醉及镇痛效果见表1。

2.2对血液循环的影响以血压下降超过30%为标准。Ⅰ组0例,Ⅱ组5例(16%)。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通过以上可以看出腰骶丛神经阻滞具有以下优点:(1)麻醉局限于患肢,且操作简便,基本能满足臀部以及腹股沟以下部位的手术需要;(2)起效较快,这可能与药物直接注入神经干周围有关,并能减少老年患者因体位搬动而引起的心脑血管意外的发生;(3)对老年病人循环及呼吸影响较小;(4)麻醉平面容易控制,不易损伤脊神经根,无硬膜外血肿等并发症。但有2例出现双侧阻滞,这可能是因为神经离开椎管进入腰大肌前,在椎旁间隙内只有很短的距离,虽然穿刺针偶尔可进入椎旁间隙碰到神经,但大部分情况下则是进入腰大肌内;由于脊神经的神经外膜与硬脊膜相联,硬膜外液可沿脊神经扩散相当距离,局麻药也可沿神经直接进入硬膜外腔,尤其大容量局麻药注入时,而不一定要通过椎旁间隙进穿刺针进入了椎旁间隙,而非直接进入硬膜外腔[1];(5)麻醉作用时间较长,一是与大量药物直接作用于神经干有关,二是腰大肌间隙药物扩散缓慢局麻药液不易外渗。缺点为:(1)单次注药,用药量大,注气、注药时定要回抽,以防误入血管,造成局麻药毒性反应;(2)有时因定位不准,会出现阻滞不全现象;(3)无法实施有效的硬膜外术后镇痛治疗。

老年人常有骨质增生、韧带钙化、至脊柱畸形或关节僵直、挛缩、椎间孔与椎管狭窄,造成硬膜外穿刺困难以及穿刺后并发症较多,腰骶丛神经阻滞只要定位准确,麻醉效果确切,比较适用于老年人臀部或下肢手术,但须注意以下几点:(1)麻醉前常规建立静脉通路,并进行生命体征监测;(2)穿刺时需体会到落空感后才可以注药,否则可能没到达腰大肌肌同隙,导致效果欠佳或无效,穿刺针不要太靠近内侧易导致双侧阻滞;(3)注入局麻药前一定要回抽,确诊无脑脊液和血液,曾有报道腰大肌间隙注药导致蛛网膜下腔阻滞的严重并发症;(4)对于体质较弱的老年患者药量应酌减。

[1]林惠华,王琼,孙晓雄.后路腰丛阻滞后出现硬膜外阻滞4例报告[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4,4:225.

猜你喜欢

麻药卡因硬膜外
低浓度局麻药应用于分娩镇痛的临床研究
脱单
麻药
探究左旋布比卡因的临床药理学和毒性特征
地佐辛复合局麻药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中的应用
小剂量低浓度罗哌卡因与布比卡因蛛网膜下腔阻滞在混合痔术中的效果比较
喷他佐辛在剖宫产术后静脉镇痛与硬膜外镇痛中的应用效果比较
0.375%罗哌卡因与0.25%布比卡因胸段硬膜外阻滞用于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效果及安全性
胸部硬膜外麻醉镇痛对冠状动脉疾病的控制价值
硬膜外注射脉络宁配合手法复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7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