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西医结合体系探讨

2010-02-09郝金生

中西医结合研究 2010年5期
关键词:结合点共性身心

郝金生 华 刚

濮阳市第五人民医院内科,河南濮阳 457000

身心行境医学模式[1]从理论层面达到了中西医学模式的融合,在其新观念引导下的多种结合方式(结合点),促进中西医结合体系的形成,引导科学传承、共同发展。

1 中西医结合点

中西医结合,应该不是中医和西医知识的简单堆砌,应该有渗透、有融合,所以我们要积极探索,找准中西医结合的结合点,使中、西医更好的结合实行一体化[2]。中西医结合以两种医学因素的有效联系方式作为中西医结合点,进而产生新的医学理论或实践效果。例如,天人合一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是中西医双方的经典理论因素,它们融合产生的新理论是身心行境医学模式,融合后的效果是凝聚了宏观、微观、人文、预防等较多的新理念,这就是中西医结合的融合升华方式。中西医结合点有多种形式,包括融合升华、吸纳充实、互补联合、主辅配合、渗透整合。

2 融合升华

融合是理论结合的一种形式,升华是理论融合的效果。西医药学的优势是现代科学技术,是以微观为特征,以局部观点研究细胞、分子、基因结构与功能为研究中心,忽视宏观、整体、相互制约与调节的理论基础。而西医药学所忽略的正是中医药学与东方文化思想的精华[3]。虽然中、西医学各成一体,几乎没有理论和实践方法上的关联性,但是,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殊途同归,医学一体势在必行。医学宗旨决定了中、西医学模式之间存在共同点,否则,就是医学模式的专业性或包容性不足。

身心行境医学模式充分应用中、西医学因素共性和个性的哲学关系,促进中西医结合与升华。①中、西医学因素有4个方面的共性。身心行境医学模式以人体内外为界线,以医学因素的可控性为参照,把所有的医学因素分为身、心、行、境4类。身(身躯因素):人体内结构与功能因素,属于医师、个体和群体三者混合性可控因素。例如,脏腑、经络、遗传基因是医师条件性可控因素,而肥胖、糖尿病等受个体保健及其生活方式影响;心(心理因素):指有联系体内外健康作用的可控性心理因素。例如,性格、心态等,属于个体可控因素;行(行为因素):指有联系体内外健康作用的可控性行为活动,包括防治依从性。例如,太极拳、书法、饮食、及时就诊、按时服药等,属于个体可控因素;境(环境因素):指影响健康的社会和自然环境因素,属于社会人群条件性可控因素。例如,卫生知识水平、生态、海啸等;②融合是形式,升华是目的。身心行境医学模式充实了中医天人合一的内涵,天就是随时变化的社会和自然环境因素,人就是具有身心内涵的健康实体,合一就是身心通过行为适应环境的最高境界;它比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医学定位更准确,“身”既能满足医学理论对生物属性的需要,又能满足医学服务的人文需求,还能避免把人体健康与生物相提并论的误导倾向。“行”既是给“心理”增加的实效尺度,也是对每个个体未病先防的动员令。“境”即包括了社会环境,又增加了自然生态环境。它凝聚了两个医学模式的先进理念和实用性价值,适用于中、西医以及中西医结合的医学理论和实践。

3 吸纳充实

吸纳文明成果,完善体系建设,从新的起跑线上共同发展,这是身心行境医学模式赋予中西医结合的一种发展策略和理论体系建设机制。中、西医两个不相容的医学体系通过身心行境医学模式融合在一起,为中西医结合创造理论依据和实践机遇。吸纳不是拿来主义,而是提供与社会同步、共同发展、发扬光大的机会。细胞分子结构及其理论是西医的特征而不为西医所专有,整体观念是中医的特色而不是中医的专利,它们都是社会文明进程的必然。中医的种豆经验早已被西医所吸纳并达到了升华的境界,从中西医发展的历史进程分析,中医的望、闻、问、切,对西医的望、触、叩、听的形成有借鉴作用;西医院设有对熏蒸、针灸、按摩、中成药的应用等,而中医院开设西医科室,都是有益的吸纳充实。中医要科学传承,就要两条腿走路,弥补近代封关锁国缺席的基础医学理论课程。国家制定中西医结合的方针,就是基于虚心使人进步的科学态度。身心行境医学模式把国家的中西医结合政策变为中西医结合理论机制,自强不息,对于中西医结合具有深远的影响。

4 互补联合

互补联合以中、西医学各有所长为前提,以协同增效为目的,是目前较为常用的中西医结合方式。例如,最新进入美国医药市场的丹参滴丸与硝酸酯类西药联合相加,在治疗冠心病的过程中形成互补联合;脑血管病急性期抗凝治疗与恢复期的按摩作用,各司其职,属于非同步的互补联合;文献[4]报道,其结果表明中西药联合治疗免疫性不孕具有优越性;文献[5]的报道,其结果表明怡胃汤联合果胶铋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较单用果胶铋治疗疗效好。互补联合与吸纳充实的区别,前者强调实践效果或手法方式上的协同,后者是一种自身体系建设机制。

5 主辅配合

当互补联合的手法或效果有主次之分时,其中一个是主药或主要方法,另一个药或方法发挥辅助作用,这时的互补联合即成为主辅配合,它是互补联合的一个特殊形式,了解这个形式有利于对中西医结合机制的研究。相关的例子很多,肿瘤根除术配合中药滋阴补阳治疗,前者是主要方法,后者是辅助药;中医在手法关节复位时配合西药止痛剂,前者是主要手法,后者是药配合;黄连素治疗慢性胃炎急性发作,配合西咪替丁缓解胃酸症状,前者是主药,后者是辅助药。

6 渗透整合

渗透整合是由于受多种方式中西医结合的影响,中西医理论体系趋向于吻合的动态现象。身心行境医学模式贯穿中西医学理论,为渗透整合提供参考线索。例如:①在中西医病因论述中,中医痰饮、淤血与西医的肺水肿、心力衰竭等都是身躯因素;中医的七情内伤与西医的应激现象都是心理因素;中医的饮食劳倦和西医的暴饮暴食都属于行为因素;中医的六淫疫疠与西医的疫情爆发和地方病都是环境因素;②西医多学科医学知识是身心行境医学模式整体观念的卫星组合:身、心、行、境4个方面是多学科医学知识的4个共性,对这4个共性的侧重面不同就是它们的个性。比如,临床医学在4个共性的基础上侧重于个体的身躯因素防治;心理学在4个共性的基础上侧重于身心关系探讨;行为医学在4个共性的基础上侧重于行为健康规律研究;预防医学在4个共性的基础上侧重于群体和环境因素分析;人文医学在4个共性的基础上侧重于医学发展的人文取向,全科医学在4个共性的基础上侧重于知识面的结合和把握;③在探讨人体的生理、病理、病因、诊断、治疗和预防等问题时,中、西医学知识均可以参考身心行境医学模式的构成因素,利用其共性和个性的关系进行知识整合,有助于中西医结合理论系统化建设和书籍的编写,这个过程任重道远。

随着社会文明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医学模式和研究方法的变革是必然的趋势,并将使医学和医疗卫生事业进入一个新的阶段[6]。中西医结合以我国的传统医学为基础,应用身心行境医学模式的观念,以多种结合方式与西医形成共同发展体系,最终走向一体化。中医为本,西医为用,不是真正的结合或融合,随着对身心行境医学模式及其各种结合点的认识,“以人为本,科学传承”更具有医学一体化的推动作用。

[1]郝金生.中医学天人合一的身心行境医学模式探讨[J].中西医结合研究,2010,2(4):220-221.

[2]黄冬梅,黄光英,陆付耳,等.中西医结合医学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中西医结合研究,2010,2(4):222-224.

[3]李向中.中医学基础[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5.

[4]姚丹霓,陈文裕,肖莹.中西药联合治疗免疫性不孕的规律探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30(3):317-319.

[5]李泉晶.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40例[J].新中医,2008,40(4):81.

[6]刘庸.关于医学模式的思考[J].中华医学杂志,2004,84(22):1853-1856.

猜你喜欢

结合点共性身心
大自然的声音疗愈身心
集邮养生 身心兼顾
黑龙江省史志系统抗“疫”风采(下)
共性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的三个“结合点”分析
寻找科学与新闻的“最佳结合点”
“数控一代”示范工程引领和推动共性使能技术在中小企业推广应用
给身心降个温
雷锋精神与辽宁精神的共性研究
找好老促会工作与扶贫开发工作的结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