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中国煤矿城市发展史的几个基本问题

2010-02-09

关键词:矿区煤炭煤矿

薛 毅

(中国矿业大学中国煤矿史研究所,江苏徐州 221008)

关于中国煤矿城市发展史的几个基本问题

薛 毅

(中国矿业大学中国煤矿史研究所,江苏徐州 221008)

煤矿城市是工业化与城市化相结合的产物。研究煤矿城市发展史首先要厘清其基本概念,只有这样才能为进一步研究打下重要的基础。煤矿城市的概念和内涵是什么?煤矿城市何时起源?数量多少?在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有何特点?是每一位研究煤矿城市兴起、发展、转型面临的基本问题。早期的煤矿城市大抵经历了从煤窑到煤矿、从煤矿到矿区、从矿区到城市这样一个过程。煤矿城市最初的基因和禀赋决定了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方向。探讨煤矿城市的兴起与演进,总结其特点,对于煤矿城市的发展和转型有着重要的意义。

煤矿城市;起源;演进;特点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城市史这门学科在中国逐渐兴起。截止目前,学术界产生了一批研究成果,其中既有对单体城市的研究,也有对整体城市、群体城市、区域城市、流域城市等的研究;既有对城市的体系、布局、功能、结构的研究,也有对城市发展历史、城市间的联系和比较、城乡关系等的研究;既有宏观立论,也有个案考察。近年来,资源型城市的发展与转型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学者和政府部门以及社会各界的关注。根据21世纪初国家计委有关部门的统计,中国667个城市中有118个属于资源型城市。资源型城市是因自然资源的开采而兴起或发展壮大的一种特殊类型的城市。外国称其为资源型城镇(Resource Dependent Towns)或资源型社区(Resource Dependent Communities)。按照自然资源种类来划分,资源型城市又可细分为煤炭资源型城市、森林资源型城市、有色金属资源型城市、石油资源型城市、黑色金属资源型城市、非金属资源型城市。在118个资源型城市中,煤炭资源型城市数量最多,有63个,占整个资源型城市的53%,占全国城市的约10%。在当今中国33个省级行政区域中,除上海、香港、澳门外均有煤炭储量,其中21个省区有煤矿城市。近年来,煤矿城市的发展和转型问题成为国内学者关注的热点,学者们分别从城市经济学、城市地理学、城市可持续发展等视角研究煤矿城市问题,似乎忽略了从历史角度研究煤矿城市的兴起与演进。本文仅对与中国煤矿城市发展史密切相关的几个基本问题进行探讨,以期推进中国煤矿城市的研究。

一、煤矿城市的概念

如果根据城市的主要功能来对城市进行分类,城市一般可分为两大类,即综合性城市和专业性城市。专业性城市可进一步细分为政治城市、工业城市、矿业城市、港口城市、旅游城市、交通枢纽城市、文化城市等。矿业城市又可分为煤矿城市、有色金属矿城市、黑色金属矿城市、非金属矿城市等。在矿业城市中数量最多的是煤矿城市。

何谓煤矿城市?目前国内似乎还没有一个明确、统一的定义。在城市的称谓上主要有煤炭城市、煤炭资源型城市、煤矿城市、矿业城市、矿区城市、矿城等多种说法。

煤炭是一种物质,是一种化石燃料。《现代汉语辞典》(第5版)对煤炭的解释是:“一种可以燃烧的黑色固体,主要成分是碳、氢、氧和氮。是古代植物埋在地下,经历复杂的化学变化和高温高压而形成的。按形成阶段和煤化程度的不同,可分为泥煤、褐煤、烟煤和无烟煤。主要用做燃料和化工原料。”[1]这个解释可以作为对煤炭的基本认识。煤炭是一种原生态物质,未经开发时与城市没有联系。

煤矿顾名思义可定义为生产煤炭的矿山,是人类在开掘富含有煤炭的地质层时所挖掘的合理空间,通常包括巷道、井硐和采掘面等。《现代汉语辞典》中没有对煤矿的专门解释,但有对煤窑的解释:“用手工开采的小型煤矿。”笔者认为,辞典的解释不够准确。煤窑是用手工开采煤炭的场所,而煤矿是近代化的产物。近代煤矿的标志主要有两个:一是在提升、排水、通风等煤炭生产的主要环节采用以蒸汽机为动力的机械;二是在生产和管理等方面或多或少的采用了近代的经营管理方式。

目前国内学术界有一部分学者习惯于称“煤炭城市”。例如李新春等著的一本书的书名就是《中国煤炭城市城市化研究》。该书共8章,其中第2~8章的题目全部有“煤炭城市”的字样。分别是:煤炭城市的形成及其发展机制;煤炭城市的界定及分类;煤炭城市城市化水平实证研究;我国煤炭城市经济效率评价与分析;煤炭城市演进路径研究;煤炭城市衰变风险分析;煤炭城市衰变风险规避策略研究[2]。

笔者认为,煤炭只是一种化石燃料,在蕴藏地下没有开发或只有小规模开发时与城市的出现并没有联系。只有伴随着近代工业的出现和社会的进步,对煤炭的需求日益增多,煤炭得到了较大规模的开采,煤矿才应运而生。在煤矿诞生并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煤矿城市。煤矿城市是一种历史现象,也是一种经济现象,它是建立在煤炭开发基础上的一种城市类型,是基于一定生产方式在煤炭开发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城市。关于是否是煤矿城市的判定,首先需要有定量的概念。例如城市的人口、城区的面积、城市内部的结构等。在进行定量分析的同时,还要进行定性分析。定性的作用可以简化问题,使复杂的事物清晰地展示出来,尽快抓住事物的主线。

煤矿城市的概念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定义。

一是从城市功能的角度定义,煤矿城市是指其主要功能是向社会提供煤炭及其加工产品的城市。在这类城市里,煤矿是城市的主导产业或支柱产业。煤矿城市大多因大规模开发煤炭而兴起。随着煤炭开发的周期性变化,社会经济环境与产业结构等方面表现出相应的阶段性特征。

二是从城市主导产业的角度定义,煤矿城市是依托煤炭开发而兴起或者发展起来的城市,煤矿城市的主导产业是围绕煤炭开发而建立的采掘业和煤炭加工业。

三是从城市发生发展的角度定义,煤矿城市是伴随着煤炭开发而兴起的城市,或者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由于煤矿的出现促使其再度繁荣的城市。

四是从城市人口中直接和间接从事煤炭开发、生产、运输、加工、销售等工作的人口比例来定义。这方面的人口应占这座城市人口的1/3以上。

国外有的学者从职工收入来源来定义,提出“职工收入的50%来源于某一资源性产业,则可以认为该城市属于资源型城市。”[2]42这里提到的资源型城市理应包括煤矿城市。

综上所述,可以把煤矿城市定义为:煤矿城市是在煤炭大规模开发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类城市,城市的发展对煤炭的开发有着明显的依赖性,煤炭是这类城市的主要产品,矿区人口占城市人口1/3以上的国家行政管辖县级以上的城市。煤矿城市环境及社会结构随着煤炭开发的阶段性变化,表现出不同的发展态势。

二、煤矿城市的起源

“欲知大道,必先知史。”中国的煤矿城市虽然几乎全部产生在20世纪,但要追溯起源,就有必要对煤矿城市的出现和发展作长时段的考察和分阶段的研究。人们在创造历史的时候,并不能随心所欲地创造,也不能在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这就有必要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梳理煤矿城市发展的轨迹和脉络。

煤矿城市何时起源?特征如何?是每一位研究煤矿城市兴起、发展、转型面临的首要问题。按照简单的逆向推理,煤矿城市源于矿区,矿区在煤矿基础上发展起来,而最早的煤矿是在煤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样看来,煤矿城市大体经历了煤窑——煤矿——矿区——城市这样一个四阶段的发展历程。

在古代中国,用手工开采煤炭的场所一般称为煤窑,南方则多称煤窿。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地域辽阔、煤炭储量丰富的国家。我们的祖先早在先秦时代就发现了煤炭,在汉代已经将煤炭用于冶炼,宋代则开始大量用作生活燃料。到了明清两代,不仅宫廷用煤量日趋繁多,而且越来越多的普通百姓家庭做饭取暖也选择煤炭做为燃料。煤炭在社会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封建社会时期,由于生产技术水平低下,煤炭开采几乎完全是分散个体劳动,没有形成规模,开采煤炭主要是用于生活。例如在河北井陉,清代乾隆以前“卑县产煤地方,历来听民间自行开采”。从事煤窑开采的多是当地的农民,他们农忙务农,农闲务工。由于开发程度低,不能形成人口、生产资料的聚集,也就不可能形成煤矿城市。即使在清代乾隆年间北京附近的西山、宛平和房山已有273座煤窑,日产量多达四五千斤煤炭,但生产方式仍为土法。这些煤窑除了必要的辅助行业外,几乎没有与之相关的服务性行业,缺少城市的特征。

据清代道光初年担任直隶总督的那彦成在一份有关北京西部地区煤窑生产的报告中介绍:“西山一带煤窑锅伙,每处自二三十至三四十人不等,而有开门、关门;连夏、不连夏之分。其开门、不连夏锅伙,每年七月以后,按照公平时价雇人工作,或拉煤,或淘水。一交次年五月,约计京城内外各煤厂、煤铺,俱已存积足供五、六、七月之用,即行散工,以避盛暑煤毒,是谓开门锅伙,又谓之不连夏锅伙。至关门、连夏锅伙,则系就地搭盖矮屋数间,周围筑起高墙,遍插棘棘,只留小门,以通出入。”[3]这就是古代煤窑生产规模和组织形式的典型特征。

进入近代以后,外国商人为了贸易和航运的需要,先后在香港、广州、上海等地开办了船舶修造厂等企业。这些企业的运转,需要用煤炭为动力。由于煤炭是大宗物资,远渡重洋运来的煤炭,价格势必特别昂贵,所以从19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一些外国人便提出直接在中国开办煤矿。外国资本在中国开矿设厂,不仅带来了机器设备和生产技术,对中国资本主义工业的出现也产生了“示范”和催生作用。19世纪60年代,中国兴起了一场以“富国强兵”为目的的洋务运动。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除了开展新式外交、军事和教育活动外,还有创办包括煤矿在内的新式企业。新式企业包括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新式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对煤炭需求的激增,从而大大改变了以往煤炭需求的构成,由以民间需求为主迅速向以官方需求为主转变。从1867年开始,洋务派多次上奏朝廷,要求开办煤矿。1874年,清政府批准试办,并放弃了此前“悉听民间开采”煤炭资源的管理政策,改行官办、官督商办煤矿制度。此后,洋务派兴起了在中国开办煤矿的第一个高潮。从1875——1894年甲午战争前夕,洋务派先后开办了15处新式煤矿。这些煤矿有直隶磁州煤矿、台湾基隆煤矿、山东峄县煤矿、直隶开平煤矿、江苏徐州煤矿等。这批煤矿的兴建和投产,给中国近代煤矿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促进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各地人民政府从旧中国共接收了约40个煤矿企业,200处矿井和少数几个露天矿。这就是旧中国遗留下来的煤矿的主要部分。”[4]

伴随煤矿的出现和发展,在一些煤炭开采集中的地区就形成了煤炭开采基地——矿区。关于矿区的定义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说由于行政上或经济上的原因,将临近的若干矿井划归一个行政机构管理,其所属的井田合起来称为矿区;另一种是说煤田的范围很大,需要化作若干区域分阶段分步骤地进行勘探和开发,由此将统一规划和开发的煤田或煤田的一部分称为矿区。”[5]1-2

矿区是指以开发利用煤炭资源的生产作业区和职工及家属生活区为主,并辐射一定范围而形成的经济与行政地区。在煤炭资源丰富的地区,由于煤矿的出现,聚集了大量的人口,从而形成了矿区。煤矿是这类矿区的主导产业,矿区的商业、金融、交通、教育等主要为煤矿服务。一个矿区一般由若干个煤矿组成。从矿区到城市,一般要有一个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口随着煤矿的发展不断增长,矿区面积不断扩大,矿区内的生产和服务系统不断完善。这个过程短则几年,长则数十年。矿区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系统,按照矿区的组成部分及功能来划分,主要包括13个分系统:

(1)煤炭生产系统(矿井、露天矿);

(2)煤矿工程建设系统(建井机构、工程建设机构);

(3)煤炭洗选加工及综合利用系统(选煤厂、筛分厂、焦化厂、煤气厂);

(4)地质勘探及测量系统(勘探队、测量队);

(5)机电维修及服务系统(机电设备修理厂、机电设备租赁站);

(6)材料供应系统(总器材库、木材加工厂、爆破材料厂、爆破材料库、建材厂、预制构件厂等);

(7)矿区运输系统(铁路、公路、汽车运输公司等);

(8)矿区供电系统(电厂、变电所等);

(9)信息系统(通信、电话、调度、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等);

(10)给排水系统(供水机构、给水机构、排水机构等);

(11)安全检查及救灾系统(救护队、安全监测系统等);

(12)矿区管理及生活服务系统(行政、文化、教育、医院、社区、街道委员会等);

(13)多种经营及环境保护系统(第三产业、三废治理、复田造地等)。[5]24-25

上述13个分系统又各由若干组成部分组成,例如每个矿区的煤炭生产系统大多都有若干矿井,每一个矿井又有若干个采区,每一个采区又有若干个工作面等等。所有的分系统既有系统性、综合性等特征,又有动态性、流逝性等特点。

随着矿区的不断发展,伴随着矿区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人口的不断增长,矿区的辐射力不断增强,煤矿城市应运而生。

三、煤矿城市的演进

根据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2002年公布的数字,在当今中国667个城市中,资源型城市共计118个,其中煤炭城市有63个,占整个资源型城市的53%[6]。21世纪初,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对中国资源型城市的界定提出了四条标准,这四条标准可以为我们界定煤矿城市提供参考:

一、采掘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在10%以上;

二、采掘业产值规模县级市超过1亿元,地级市超过2亿元;

三、采掘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人员的比重超过5%;

四、采掘业从业人员规模县级市超过1万人,地级市超过2万人。[7]

李成军先生认为,界定煤矿城市从一般意义上还应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一是城市的形成与煤炭开采有关,因煤炭的发现和大规模开采,使人口迅速聚集发展成为城市,这类城市往往是先有矿后有市;

二是城市的经济以煤矿及基础能源产业为主,其工业总产值占该城市全部工业总产值的10%以上;

三是城市的市区人口中矿区人口应占有相当的比重,至少要占市区人口的1/3以上,形成了具有一定规划范围的“矿区”;

四是城市的规模应符合我国《城市规划法》所规定的县级市以上的城市建制,具备城市的一般功能和基础设施。[8]

按照煤炭资源开采的程度和赋存条件,这些煤矿城市可分为长期、成熟期、衰退期;按照城市的规模,这些煤矿城市可分为大型煤矿城市(城市人口在50万以上)、中等煤矿城市(城市人口在30—50万之间)、小型煤矿城市(城市人口在15—30万之间);按照行政管辖级别可分为地级市和县级市;按照城市形成的历史,这些煤矿城市可分为近代型和现代型。

关于中国近代最早的煤矿城市,周德群等人在所著的《中国矿业城市研究——结构、演变与发展》(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一书中认为:“1878年,直隶开平煤矿的建立,标志着我国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矿业城市——唐山的诞生。”[9]这种观点有失偏颇,因为煤矿的建立并不意味着城市同时诞生。历史事实证明,煤矿建立后,一般有一个从煤矿到矿区的发展过程。矿区又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才有可能形成煤矿城市。

为了厘清21世纪初确定的中国63座煤矿城市诞生的时间,笔者通过查阅相关的城市史志,又通过百度网查阅各煤矿城市政府的网站了解到这63座煤矿城市的建市时间。从建立城市的时序上看,建于20世纪20年代的有:河北唐山(1925)。

30年代的有:辽宁抚顺(1937)。

40年代的有:辽宁阜新(1940)、兴安北省满洲里(1942,今属内蒙古)、山西大同(1943)、扎赉诺尔(1945、1)、河北邯郸(1945)、河南焦作(1945、9、8)、河北邢台(1945、9、24)、山西长治(1945、10)、鹤岗(1945、12、20)、山西阳泉(1947)、江西萍乡(1949)。

50年代的有:吉林辽源(1952)、黑龙江鸡西(1956)、黑龙江双鸭山(1956)、河南平顶山(1957)、河南鹤壁(1957)、陕西铜川(1958)。

60年代的有:山东枣庄(1960)、宁夏石嘴山(1960)、新疆哈密(1961)、福建永安(1962)。

70年代的有:黑龙江七台河(1970)、内蒙古乌海(1975)、贵州六盘水(1978)。

80年代的有:辽宁铁法(1981,2002年更名为调兵山市)、河南义马(1981)、广西合山(1981)、山西晋城(1983)、内蒙古赤峰(1983)、内蒙古东胜(1983)、山东新泰(1983)、陕西韩城(1983)、湖南资兴(1984)、内蒙古霍林郭勒(1985)、四川广元(1985)、四川华蓥(1985)、山东龙口(1986)、湖南耒阳(1986)、河北武安(1988)、山西古交(1988)、江西丰城(1988)、山东滕州(1988)、河南汝州(1988)、山西朔州(1989)。

90年代的有:山西霍州(1990)、山西孝义(1992)、山西介休(1992)、江西乐平(1992)、山东邹县(1992)、山东肥城(1992)、山西高平(1993)、四川达州(1993)、江西高安(1993)、河南登封(1994)、云南宣威(1994)、四川绵竹(1996)、湖南娄底(1999)。

由此可见,这63座煤矿城市全部诞生在20世纪。

除了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在21世纪初界定的这63个煤矿城市之外,还有一些在历史上曾经是重要的煤矿城市,例如台湾基隆(1925)、山东淄博(1955)等。湖北的黄石(1950)则是包括煤矿、铁矿和铜矿等的综合性矿业城市。这些历史上曾经有过重要地位和影响的煤矿城市不应被忽略。

上述煤矿城市的建立一部分是在县的基础上撤县建市,例如黑龙江鸡西、江西丰城、山东龙口、河南登封、湖南耒阳、山西高平等;有的是在矿区基础上升格为市,例如山西阳泉和古交、黑龙江双鸭山、河南焦作和义马、内蒙古乌海等;有的是从特区发展成为城市的,例如河南平顶山、黑龙江七台河等。

四、煤矿城市的特点

煤矿城市的兴衰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和经济现象,对此问题的认识涉及多学科的研究,需要从多角度、多层次进行研究,首先要抓住煤矿城市的主要特点。

中国的煤矿城市几乎全部产生在20世纪,而20世纪的上半叶是个大变动、大变革的时代。在这一历史时期,新旧因素俱在,中西文化交汇,外敌频繁入侵中国,传统与现代混杂,呈现出错综复杂、多元的历史状态。由于近代工业、近代交通和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这一时期诞生了一批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新型城市,煤矿城市就是其中的一种。从煤矿城市诞生的时期和发展的数量来看,大部分煤矿城市出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其发展轨迹堪称新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一个缩影。

煤矿城市兴起后,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逐渐开始发生变化。在城市里,人们在衣、食、住、行各方面的生活习惯已与农村大为不同,人们对金钱、身份、婚姻和家庭等问题的考虑也与乡村迥然相异。

与其它城市相比,中国的煤矿城市基本上都是依托煤矿发展起来的,因此煤矿城市有其不同于一般城市的特点:

一、在煤矿城市形成的过程中,煤炭的蕴藏量和开采量是首要条件,煤矿城市的兴衰与煤炭的可开采量及煤炭质量密切相关。煤炭的蕴藏量和开采量,决定着煤矿城市的发展周期。由于煤炭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所以任何煤矿城市都存在煤炭的开采年限问题。

二、煤矿城市往往缘矿而建,以矿兴市。煤矿及其相关产业的发展是推动煤矿城市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三、煤矿城市是一个开放的系统。煤炭做为燃料和工业原料,必然从产地向所需要的地区经常地、大量地、不停顿地输出,同时从其他地区输入各种生产原料和生活资料。煤矿城市与煤炭市场和需求地区经济关系十分密切。

四、煤矿城市大多是在农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与当地及周边农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建设煤矿及在煤矿生产过程中,所雇用的工人,特别是从事体力劳动的工人主要来自附近农村;煤矿所需的坑木、建材等物资与煤矿职工及家属生活需要的粮食、蔬菜等副食供应主要来自附近农村;煤矿生产的产品——煤炭,一部分在附近农村销售。所以处理好城乡关系、工农关系、矿地关系是煤矿城市发展的重要工作。

五、与森林城市、有色金属城市、石油城市、黑色金属城市、非金属城市相比,煤矿城市的产业关联度低,可发展的产业链条较短,后续产业发展的空间较小。例如,金属矿山可以形成采矿——冶金——机械加工——机械制成品的产业链条,还可以形成一批相关产业。而煤炭大多作为一次性能源直接消费掉了。

六、煤炭资源分布一般具有不集中性和不连续性的特点。由于大部分煤矿城市是先有矿区后有城市,因此其规划布局不可避免地要受到资源分布、矿区地形条件等因素的制约。由于各矿井之间需保持一定的距离,城区建设要尽可能避开地下煤田,所以煤矿城市的布局比较分散,形成“百里矿区百里城”的空间形态。矿区内的煤矿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既分散又统一。中国煤矿城市的布局形态主要包括集中组合模式,常见于煤炭资源相对比较集中的地区,这种模式又可分为单城模式(例如抚顺)、带形模式(例如鹤岗)、双城模式(例如阳泉);一城多镇模式(例如枣庄、徐州);多中心城镇模式,这种类型的城市具有多个规模差不多的城镇或矿区,城市布局分散,主城区职能不突出。例如六盘水(六枝+盘县+水城)、淄博(淄城+博山+张店)、淮南(洞山+田家庵+蔡家岗+谢家集)等。

七、煤炭自身的商品价值比较低,只能以量取胜。由于煤炭工业属于粗放型工业,技术含量相对较低,形成矿区人口文化程度不高,矿工再就业困难。任何一类城市都是以人为主体、以人工环境为载体、以经济活动为基础。煤矿工人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对煤矿城市的发展和转型带来负面影响。

八、煤炭工业属于采掘工业,开采煤炭必然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露天开采的煤矿造成地表土地的占用和污染;地下开采造成土地塌陷,可能损害地面的各类建筑物。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一大批煤矿城市的煤炭开采业相继进入成熟期和衰退期,可被开采的煤炭日趋衰竭,开采成本不断上升,支柱地位逐渐衰退,企业负担日益加重,出现了经济增长缓慢,下岗失业人员增多,生态环境恶化,社会矛盾突出等一系列区域性和结构性的经济和社会问题。

总而言之,煤矿城市作为资源型城市的一种类型,它是一个由众多因素组合在一起的有机整体,涉及的内容十分丰富。要对煤矿城市的历史全面把握和进行综合研究,首先要厘清基本问题,从纵向上研究城市形成、发展的脉络和阶段性,研究不同历史时期煤矿城市的形态和发展状况。煤矿城市在我国基础产业的形成、推进全国城市化的进程、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作出过巨大的贡献。研究煤矿城市的历史与现状,对于目前正在建设的矿区和未来规划开发的矿区,有着重要的参考和借鉴作用。只有深入地了解中国煤矿城市的过去,才能客观地认识现在,更好地把握未来煤矿城市的发展走向。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辞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辞典(第5版)[M].商务印书馆,2005:928.

[2] 李新春,等.中国煤炭城市城市化研究[M].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7.

[3] 那彦成.那文毅公奏议[M]//清史稿:第55卷.中华书局.1976:64-65.

[4] 张明理.当代中国的煤炭工业[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20.

[5] 王玉浚,等.矿区最优规划理论与方法[M].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3.

[6] 袁增伟,等.中部地区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与产业升级实证研究[M].科学出版社,2009:35-36.

[7] 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我国资源型城市的界定与分类[J].宏观经济研究,2002(11).

[8] 李成军,著.中国煤矿城市经济转型研究[M].中国市场出版社2005.

[9] 周德群,等.中国矿业城市研究——结构、演变与发展[M].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2:2.

Basic Problems of Development History of China’s Coal-mining Cities

XUE Yi

(Institute of China’s Coal Mine History,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Technology,Xuzhou 221008,China)

Coal-mining cities stem from the combination of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The research about the developing history of coal-mining cities should first clarify its basic concepts.This is the only way to lay a good foundation for further study.What are the concepts and contents of coalmining cities?When did coal-mining cities begin?How many coal-mining cities are there?What a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a’s coal-mining cities during China’s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It’s the basic problem for every researcher to study the rise,development and transformation of coal-mining cities.The early coal-mining cities generally went through the process from coalpits to coal mines,and then to coal mining districts,and finally to coal-mining cities.The initial genes and natural endowments of coal-mining cities decid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ing direction of the cities.It’s of an important significance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transformation of the coal-mining cities to study the rise and evolution of coal-mining cities and to summarize its characteristics.

coal-mining cities;origin;evolution;characteristics

F299.29;F291.1

A

1009-105X(2010)04-0087-06

2010-09-20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世纪中国煤矿城市发展史研究》(项目编号:10BZS056)

薛毅(1954-),男,中国矿业大学中国煤矿史研究所副所长,教授。

猜你喜欢

矿区煤炭煤矿
消除煤炭:是时候将煤炭载入史册了 精读
加纳Amanforom矿区Ⅲ号隐伏金矿带的发现与评价
加纳Amanforom矿区Ⅲ号隐伏金矿带的发现与评价
湖北省保康县堰边上矿区发现超大型磷矿
广东省蕉岭县作壁坑矿区探明超大型铷矿
煤炭
煤炭:去产能继续 为煤炭正名
英国深井煤矿关闭
英国深井煤矿关闭
煤炭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