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想政治教育何以能将“精神变物质”
——解放战争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2010-02-09赖雄麟陈二祥

关键词:同质性解放战争俘虏

赖雄麟,陈二祥、2

(1.西安科技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陕西西安 710054;2.安庆师范学院,安徽安庆 246133)

思想政治教育何以能将“精神变物质”
——解放战争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赖雄麟1,陈二祥1、2

(1.西安科技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陕西西安 710054;2.安庆师范学院,安徽安庆 246133)

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之所在。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毛泽东思想及其军事理论的指导下,以利益关系为基础、组织建设为保障、阶级情感为纽带,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为中国共产党取得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提供了根本的政治保证。解放战争胜利的史实,生动地诠释了思想政治教育所具有的强大威力,同时,也为我们在新时期如何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其实效性,提供了多方面的启示。

解放战争;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精神变物质

解放战争的硝烟已散尽半个多世纪了。关于这场战争的政治、军事等方面深远意义的学术探讨,半个多世纪以来从未停止过。这场历时三年半的战争决定了其后的中国历史进程和走向,并对中国社会产生深刻而持续的影响;而这一历史事件所具有的文化意义和价值,至今仍未有穷尽之势。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视野和角度来看,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能够由小变大、以弱胜强,最终打败国民党800万军队,推翻独裁专制的国民党反动派,建立新中国这样的过程,是一个用先进革命思想——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中国化成果——毛泽东思想武装全党,发动群众,战胜敌人的过程,是一个将精神力量转化为物质力量的经典范例。因此,从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角度来看这场战争,我们更应关注的是,中国共产党人是如何运用自己的智慧,将先进的理念转化为物质力量的。换言之,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将“精神”变“物质”,这种“变”的机理是什么?本文以该时期的史料为基础对这一问题做出解答和分析。

一、利益关系——思想政治工作有效性的实现基础

思想政治教育致力于解决人们的思想意识问题,而人们的思想意识则植根于人们的利益关系,因此,利益关系是思想政治工作有效性的基础。而人们的利益关系的反映,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人的需要和需要的满足状况,人的需要的满足状况在一定意义上是由社会的生产关系所决定的。社会的变革之所以主要地集中体现在社会生产关系的变革上,说明了社会利益关系的调整的重要政治意义。毛泽东早在土地革命之初,就明确指出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而解决农民问题的关键就是解决土地问题。

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进行的土地改革,使广大农民得到了最大的利益。从一定意义上说,在国民党违背全国人民的意志和愿望挑起内战,中国共产党及其人民军队奋起应战的情况下,土地改革就是对农民最好的战争动员令。这是因为解放区的农民因土改而获得土地,不仅获得了生存的根本保障,同时也获得作为人生存的尊严;国民党不仅没有也不可能在国统区实行土地改革,而且其反共、反人民的主张,在政治上的腐败及其倒行逆施,不仅被解放区人民看作是他们利益的剥夺者,而且也失去了国统区广大人民的支持。国共两党的政治主张与政治实践如此对立,泾渭分明,因而使广大人民群众通过其切身的感受认清了自己的根本利益之所在。利益的分野决定了人心的向背,在此基础上进行的“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政治动员就能够产生出极其显著的政治效应,从而焕发出改变世界的巨大热情和动力。事实上,由利益的分野所决定的人心的向背在很大程度上就使得战争从一开始就胜负分明了。

解放战争取得的一系列胜利,都是和解放区人民的全力支持分不开的。连国民党军官也不得不承认:“我们这些国民党将领,只有当了俘虏,才有机会看到这样的场面。在强烈的对照下,不能无动于衷,不能不正视铁的事实,承认共产党、解放军所在的地方,和国民党、国民党军队所在的地方,有两个世界的天壤之别。我当时就大为感慨:认为18军的最后败灭,非战之罪,应归咎于脱离人民群众,进而敌视人民群众,在人民群众的大海里淹没了。”[1]淮海战役先后动员的民工达220万人次,为淮海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够动员这么多的人力物力?最重要的是中国共产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满足了人民的利益需要,广大农民群众真心拥护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能够充分利用民众力量组织起自己的战争机器。中国共产党围绕土地革命、恢复生产和支前参战展开强有力的思想政治教育,确保了土地改革运动的顺利进行,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形成了“前方打老蒋、后方挖蒋根”的有利局面[2]。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充分满足了当时条件下群众的当前和长远利益需要,广泛动员群众支援战争,也就是我们所谓的人民战争。

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不仅在于深刻正确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而且还在于直接代表和体现群众的根本利益,这是革命理论能被群众所接受并掌握群众的根本原因。中国共产党代表广大人民群众最根本利益,农民获得了土地,基本的生活得到保障,并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启发广大群众的阶级觉悟和政治觉悟,从而把千百万人民群众团结在自己的周围。事实上,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把人民群众当做历史的主体,把自己的全部政治实践和政治宣传放在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的基点上,极大地提高了人民群众的政治觉悟,激发了他们发展生产和支援解放战争的热情,从而把精神的力量变成了改变世界、创造历史的物质力量。

二、组织建设——思想政治工作有效性的根本保障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思想政治工作,认为它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毛泽东在著名的“三湾改编”中,提出“将支部建在连上”的伟大创举。就是在连一级建制常设“党代表”(政治指导员)制度,之所以说是一个伟大的创举,是因为这一制度保障了人民解放军最基层单位——连队的思想政治教育日常化常态化。这一创始于红军时期的制度,成为人民解放军旺盛战斗力的保障。那么,以制度建设来保障基层单位思想政治教育日常化,常态化有什么作用呢?

我们知道,社会组织是由不同的成员组成的,成员的背景、利益需求等方面各有不同,社会组织通过确立组织目标来获得成员的认同,形成了社会组织内部公众的同质性。在一个社会组织中,同质性是保证社会组织内部稳态发展的关键。但同质性是有一定限度的,这是由于组织成员来源杂驳,同时其利益诉求多元,因而组织的同质性永远只能保持在一定水平,而无法实现同质性对异质性永远的压倒性优势。换言之,在组织内部,内部公众通过对组织目标的认同所获得的同质性,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相对性意义,而异质性的存在却是绝对的,这是由组织目标与个人利益诉求的差异性所决定的。一般来讲,社会组织的目标有高低优劣先进落后之分,但即便是最先进最崇高的组织目标,也无法完全涵盖个人的利益诉求,因而也就无法取代个人利益诉求的存在。因此,社会组织内部的同质性与异质性是并存的,既不可能奢望完全取代异质性,又必须将组织内部的异质性限制在可控的较低水平,才能保障社会组织的稳态发展。因此,消解组织内部的异质性,保持较高水平的同质性,是社会组织永恒的主题。

社会组织内部的等级制、科层制是消解组织的同质性另一个重要因素。组织内部的层级关系的存在,是组织机制运行的必然产物,这种层级关系也必然地呈所谓的“科层制”特征。层级关系必然地导致内部成员的级差化,当这种级差化演化为组织成员处不同级差而成为某种身份特征,客观地导致组织对成员的“区别对待”。另一方面,组织处于对成员激励的需求,也会有意识地采用“区别对待”组织措施。“区别对待”既可以对成员产生活动积极性的激励作用,也必然在组织内部形成一定程度的等级制。因而反过来对组织的同质性产生消解作用。军队作为社会组织的特殊形态,其内部的等级化特征更为明显。毛泽东在井冈山时期,提出“官兵平等”和“三大民主”等创建性的军队制度建设[3],非常有效地抑制由级差而产生的对同质性的消解作用。

1948年1月30日,毛泽东总结军队开展民主运动的经验,为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起草了《军队内部的民主运动》的指示,将军队内部的民主生活概括为政治民主、经济民主、军事民主,指出:“部队内部政治工作方针,是放手发动士兵群众、指挥员和一切工作人员,通过集中领导下的民主运动,达到政治上高度团结、生活上获得改善、军事上提高技术和战术的三大目的。”[4]这些要求使军队内部的民主生活更加制度化。“三大民主”在革命战争和军队建设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它从根本上改变了旧军队官长压迫士兵的不平等关系,废除了旧军队的管理制度和带兵方法,建立了新型的官兵关系,使官兵之间、上下级之间达到了高度的团结。官兵一致的民主作风,共产党员的模范作用,“老战士”的言传身教,都转化成为人民解放军的强大战斗力。

从红军时代就形成的这一整套党的领导、思想建军,坚持宗旨、服务人民,官兵平等、同心同德,纪律严明、作风严整的原则和制度,使得人民军队在本质上区别于历史上任何一支旧式军队——用毛泽东的话来说,人民军队既是战斗队,又是生产队、宣传队、工作队。这样一支军队,在平时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鱼水相依;在部队内部,官兵一致,同甘共苦;在战场上,指战员奋不顾身、英勇杀敌。解放军所拥有的这种政治优势不仅消解了其在武器装备上的劣势,而且极大地提升自身的战斗力,从而在解放战争中能够克敌制胜,所向披靡。

在人民解放军中,以政治指导员为首的党支部,承担着连队日常政治工作的任务,在连队中,每一名共产党员既是战斗员,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他们的任务,就是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目标,尽量化解每一位成员存有的异质性,使组织始终保持较高水平的同质性,换言之,即始终使组织具有高度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连队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多样,除了正规的政治学习、支部生活和临战前的战前动员等外,还有党员与战士之间“结对子”、“一帮一”、谈心等,针对性极强,使整个连队的思想政治工作呈全方位全天候状态,没有死角和盲区。这样一来,每个战士都能够自觉地与党的路线方针保持一致,使自己的利益置身于党的事业成功的基础上,明白为谁而战。每逢大战的战前动员,由于针对性极强,总能使每一位干部战士,保持昂扬的战斗意志,并将革命的意志转化为战斗力。这也就是解放军在战争开始前处于劣势,却能够最终战胜敌人重要原因之一。在毛泽东建军思想指导下,中国人民解放军及其前身的中国工农红军、八路军、新四军,被打造成一支拖不跨、打不散、不可战胜的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在其中起着关键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史和作战史上,思想政治教育成功地实现了由精神向物质的转变,将理想信念转化为部队的战斗力。

三、阶级情感——思想政治工作有效性的重要纽带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政治思想教育方面除开展土地改革,在利益上满足农民的根本需求,同时开展一系列制度建设,在党内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在军内开展立功运动、团结互助运动和新式整军运动,特别是对广大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紧紧围绕土地改革,开展及时宣传党的政策,减租减息、诉苦、挖苦根、算剥削账等活动,在制度上,以情感教育为手段,提高广大农民的政治觉悟,激发他们发展生产和支援解放战争的热情。下面这首陕北民歌可以看出当时农民翻身后对新生活的热情歌颂,充分表现出广大劳动人民乐观的态度和主人翁的自豪感。

开大会,诉一诉苦情吐苦水,挖断穷根出一口气,从此不受地主的气,合情又合理。风梳头,雨洗脸,农民受的毛翻天,地主坐下不动弹,一身的血汗叫他剥削干,劳动那没吃穿。分了房,分了地,农民斗争大胜利,如今才是天换地,从此后不受地主的气,愈活有劲气。蒋介石是树身,顽固地主是树根,砍倒树身挖树根,劳动人民大翻身,全家喜盈盈[5]。

在解放战争初期,由于封建思想的长期束缚、地主阶级的压迫和剥削,部分群众对地主阶级的斗争还存在各种顾虑和各种旧观念,对中国共产党当时宣传的一些政策不十分清楚。为此,中国共产党采取一些措施,从思想上进行教育,突出情感教育。中国共产党一方面向农民群众宣传政策,一方面在解放区广大农村开展土地改革和诉苦相结合的教育活动,教育广大群众认清国民党反动派真面目,号召人民群众推翻反动统治,保护革命果实。中国共产党在开展诉苦工作中,将诉苦分为引苦、诉苦、挖苦根三个步骤,积极发动群众揭露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罪恶、阶级压迫的残酷。特别是诉苦会、挖苦根、算剥削账、讨论谁养活谁等活动从人的情感出发提高农民的思想觉悟,这些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对情感起到了激发和固化功能。经过宣传教育和诉苦运动,广大农民摆脱了旧的思想观念,深刻认识到地主残酷的剥削,也懂得了谁剥削谁的道理,揭露了地主阶级和国民党反动派残酷压迫剥削的累累罪行,广大农民的革命热情被激发出来了。

人的情感决不是自然形成的,它是在教育促进下发展、成熟的。情感教育是在教育指导下,个体情感世界发生变化、人生经验发生改变的过程[6]。思想情感教育首先是尊重人,平等待人,尊重农民的人格和权利。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就是关心农民的冷暖疾苦,善解农民的具体处境和难处等。这种同情、支持、关心和理解,必然使中国共产党与广大农民之间建立起深厚的感情。有了这样广泛、坚实的群众基础,在解放战争中中国共产党才能有效地组织力量。“言教不如身教”这种从情感出发的思想政治教育便会形成强大的感召力。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与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等实践活动的显著区别,在于对象是人不是物。人有血有肉,有强烈的情感,尤其当人把自身置于其中,与当时国民党统治下罪恶行为对比,自身作为认识和改造对象进行自我情感的提高和自我重塑,这种精神情感就显得更加突出和重要。

四、转化俘虏——思想政治工作有效性的生动例证

在解放战争中,成功地转化俘虏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极为生动的例证。这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能够动员千百万人民群众的力量支援战争,形成“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的政治优势,形成军队自身高度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而且还能够以其巨大的道义力量动摇敌方的军心,成功地瓦解敌军,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境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集中体现为意识的能动作用,即把精神的力量变成物质的力量。而精神的力量从根本上来自于现实的历史条件、来自于历史主体的主体意识的觉醒——对历史发展趋势和自身根本利益的深刻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也集中体现为精神力量的凝聚,并通过历史主体的自觉的实践活动改变世界。

解放战争是一场关系中国历史命运的大决战。战争的胜负,取决于很多因素:兵力、武器、战场指挥、战略战术等等,但是最终还是取决于人心的向背。在解放战争中的每一重大战役,都有成建制的国民党军队的起义,都有国民党军队的士兵成群结队地在前沿阵地投向解放军的阵营,调转枪口,为正义而战。战役结束后,大批国民党军队的俘虏被补充到人民解放军的部队,成为人民解放军的重要兵源和新的战斗力,成为战争史上的伟大奇迹。这种奇迹的出现,从根本上说,仍然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思想政治教育所拥有的道义力量所致。敌方的俘虏转化为我方的实力,使敌我双方优劣的天平逆转,这就实现了“精神的力量”向“物质的力量”转化。

解放战争中对国民党军俘虏的转化,体现了思想和道义的威力。在历史上的战争中,如何处理战俘却是一个难题。这是因为来自敌对阵营的俘虏,其价值观必然与本方有异,甚至相左。所谓“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一般对“叛者”、“降者”均采取严加防范的对策。《史记》记载:楚霸王项羽迫降秦将章邯所部二十万,获悉所降秦兵有不满情绪,旋即下令将降卒尽数坑杀,这成为战争史上的一个恶例。其中的重要原因,就是因为“叛”“降”者的加入,必然带来不同的价值理念,势必降低自身组织内部的同质性,对组织构成巨大的危害。

人民解放军对转化俘虏的具体做法有:一是用老战士争取俘虏,二是用翻身农民战士教育俘虏,三是不搜他们的腰包,四是用民工教育俘虏。俘虏之所以能够被转化,其根本的原因在于,这些俘虏大都是来自社会底层的普通民众,思想转化的基点在于使他们认清自己的根本利益所在,认清历史发展的光明前途所在,认清为谁扛枪、为谁打仗。这是俘虏得以转化的阶级和政治基础,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威力得以发挥的前提。解决俘虏兵问题的关键,在于对组织价值观念的认同,也就是说,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消解俘虏兵原有的价值认同,确立新的价值观念。这样,俘虏兵今天从敌对阵营过来,经过教育,明天即可掉转枪口参加战斗。在淮海战役初期,我敌双方的力量对比是60万对80万,战役展开之后,这种力量对比的优劣势逐渐被逆转,其主要原因,就是人民解放军成功地将对方的俘虏转化为人民解放军的“解放战士”。这些解放战士在战役之初投入战斗的,到了战役结束,许多已升任排长、连长。

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集中体现为把“精神的力量”转化为“物质的力量”。从解放战争人民军队转化俘虏的例证中,我们可以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得出如下认识: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受制于人们的利益关系。解放战争时期华东野战军和淮海战役时华东、中原野战军之所以能成功“补充了二十万解放战士”[7],与解放区翻身农民打倒地主获得土地有很大关系——国民党军队中许多士兵的家乡在解放区。另一方面,解放军是新型人民军队,与国民党军队有天壤之别。两支军队中不同境遇的对比,促使他们能够做出投向人民的选择。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受制于主体的阶级特性。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特定意识形态的表现方式,具有阶级性特征。作为阶级意志的贯彻方式,必然承担阶级使命、表达阶级意志。人民解放军之所以能成功转化俘虏兵20万,是因为国民党军士兵和下级军官大多来自被压迫阶级,这种阶级情感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得以被激活和唤醒。在这个过程中,以利益关系所决定的阶级特性以及由此形成的阶级情感起着根本的作用。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受制于特定的时空境遇。从传播学的角度讲,信息传播的有效性与信息传播者的身份地位密切关联。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人格特征呈正相关关系。就解放战争时期俘虏转化而言,思想教育的有效性与中国共产党的正确主张为全国人民所接受的程度、人民解放军在军事战场上的战绩呈正相关关系。随着解放军在政治军事斗争中优势逐渐显现,这种思想教育有效性即逐渐提升。

五、结论

从思想政治教育史的角度来解读解放战争时期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看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既依托于组织结构性的优化组合,又体现为先进理念的实践转化,同时还有赖于相应的保障机制,其重要前提是以利益关系所决定的阶级特性以及由此形成的阶级情感。解放战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成熟时期。在这期间,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良传统在理论和实践上得到进一步丰富、完善和发展,充分展示了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和能动反作用,这些成功的经验对于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仍具有重要的启迪和借鉴作用。

[1] 杨伯涛.杨伯涛回忆录[M].北京:文史出版社, 1996:155.

[2] 张耀灿.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62-163.

[3]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4]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5] 《陕北革命民歌选集(府谷)》.

[6] 朱小蔓.情感教育论纲[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8:130.

[7] 陈毅.陈毅军事文选[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 1996:434.

Howca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hange Spirit into Substance——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During China’s War of Liberation

LAI Xiong-lin1,CHEN Er-xiang1,2
(1.Institut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Xi’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Xi’an 710054,China;
2.Anqing Teachers College,Anqing 246133,China)

The effectiveness is the key par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During the Liberation War,under the guidance of Mao Ze-dong thought and its military theories,based on the interest relationship,with the party organization construction as the guarantee and class feelings as bonds,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gives full play to th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thus laying a solid political foundation for the final victory of China’s War of Liberation.Meanwhile,it also provides us great inspiration for further strengthening and improv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ffectively in the new era,.

China’s War of Liberation;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effectiveness;changing spirit into substance

E221

A

1009-105X(2010)03-0069-05

2010-08-13

2010-08-27

赖雄麟(1957-),男,西安科技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人文与社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陈二祥(1968-),男,西安科技大学人文与社会学院博士生、安庆师范学院研究馆员。

猜你喜欢

同质性解放战争俘虏
狼被俘虏
1947年,攀越解放战争的“十八盘”
俘虏了一“位”自行车
同质性和社会影响对混合型社交网络形成的仿真分析
基于同质性审视的高职应用型本科工程教育研究
一句话俘虏一位将军
理性程度的异质性:基于理论与实践的考察
高等工程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同质性
解放战争战略考
解放战争:得东北者得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