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袁爱俊:人才的规格是什么?

2010-02-08

游泳 2010年6期
关键词:游泳队体教人才

推开一间挂着“中国教育学会培训中心”的办公室的门,前任校长袁爱俊正在办公桌前忙碌着。自去年离职后,她就到了这个新的岗位,继续为实验中学操劳。接近1米七的身高,健壮的体魄,明亮的双眼,爽朗的笑声,使她看上去只有四十来岁,且颇带几分搞体育人的气质。“没错,我中学时打过篮球。”她笑着给予肯定,又笑着加了一句短而有力的评语,“且终身受益。”

实验中学校游泳队是在袁爱俊任期内做起来的,谈起由来种种,袁爱俊却跳过了具体的操办过程。她说,自始至终,她关注和思考的其实只有一个主题,那就是人才的规格究竟是什么?对这个问题,显然,这位搞了大半辈子教育的中学名校校长有着自己的思考和坚定的固守,而实验中学校游泳队在“体教结合”这个领域进行的种种探索,无疑都能在这个问题的回答里找到根源。

以下略去了对话中的提问,集中记录了袁爱俊对中国基础教育中人才培养的观察和思考。

我一辈子做的事都与“学生的培养”有关。组建成立校游泳队与“学生的培养”这件事是一脉相承的。

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部分,一所中学的定位在哪里?只是把眼光放在培养学生考上一个什么样的高校,从这个门出去走哪个门吗?毫无疑问这是很肤浅的。那么怎么来培养人?体育、艺术,包括文学,对人的作用是基础性的,对一个民族的素养和文明水平、未来发展有着很大关系。体育、艺术这种基础性工作不光是学校要完成的,全社会也要扭转观念。现在忽略体育真是一个特别大的问题。

名校在教育、培养人才这个大事上要做出自己的工作,它应该有所创新,有所探索,要对教育品格、品质、品位有自己的思考。一个学校有一个学校的价值取向。价值取向决定行为方式。我们追求的是学生的发展,即学习顺利成长,天赋得到特殊的培养。

我们要搞,就搞真正的体教结合,不要异化,更不是简单的嫁接,而是真正的融合。因此,我们建校游泳队的初衷就是不走牌子(奖牌)路线。当一个校长,要名誉,可以用各种手段,比如可以移植体校的方式,搞半天制、仅注学籍方式、搞特长生专门班级等等,均可以更快出成绩,但培养出来的是“半成品”。我们也完全可以这样办,因为很多地方就是这样办的。但我们坚持把孩子们分到普通学生班。

对人的素养、价值的认可才是真的和谐。平时看不起体育生,到时用他们为学校挣点分,太功利了。如果体育生在学校受压抑,最后什么学也没考上,这不是成功的体教结合,应当是个体得到了他最好的教育,而不是把特殊才能当成工具。

很早以前体育系统对人才的培养其实是背离教育的,在经济实力不强的阶段,搞“短、平、快”,虽然出了成绩,但结果是不完整的。所以体育人才培养应该创新体制,到了一定竞技水平不用非得进运动队,也不一定非要离开学校。

2004年,我们与北京市二线队合作。做到三四年时,北京队有疑虑,担心在学校里,这些孩子的游泳水平受影响,耽误人才,提出把好的几个集中到队里。我们当时想,可以把专业队这种培养方式与学校的这种培养方式对比一下,事实证明我们的(这种培养方式)一样也能培养出优秀运动员。

体育队担心人才流失,我感觉对这个问题眼界要开阔一点,应该让拥有体育才能的孩子能够顺着教育这条路再往上走,这样才能有更多的孩子来学习游泳,才有更多的游泳天才涌现。要不家长反对孩子训练,体育人才越来越少。体育人才的培养必须与教育结合。

学校要想办法创造体育环境场所。因为体育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对一个孩子来说什么更重要?是分数吗?我认为是生命力,生命力对孩子未来的一生幸福更重要。奥林匹克口号是“更快、更高、更强”,我的理解,奥林匹克精神注重的是焕发人的生命力。

去年NBA在中国有一个广告片,对里面的一句广告语我特别认同,“好孩子爱体育”。体育有非常强的教育力量,对人精神的引领、素质的提高作用巨大。应该在全社会形成爱好体育的风尚。如果在校园里体育生受鄙视,那么成为体育强国是不可能的。

猜你喜欢

游泳队体教人才
人才云
近5届奥运会中国游泳队奖牌分布及成绩特征分析
体教融合:青少年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协同治理
这两题很难吗
中国特色体教融合发展思考——对《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意见》的诠释
中国体教融合推进的现实困境与应对策略
核心稳定力量训练在普通高校游泳队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