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敷灵冬治对小儿肾小球疾病远期疗效的影响
2010-02-07刘晓鹰张雪容颜荆芬向希雄
刘晓鹰, 张雪容, 颜荆芬*, 向希雄, 李 卉
(1.湖北省中医院儿科,湖北 武汉430061;2.湖北中医药大学,湖北 武汉430061)
肾小球疾病为小儿常见病,包括肾病综合征、IgA肾病、单纯性血尿、紫癜性肾炎等。据其临床表现,或以浮肿,或血尿或蛋白尿为主要症状,而归属为祖国医学的“水肿”、“血尿”、“尿浊”等范畴。临床上,虽大部分患儿可治愈,但病情迁延、反复,肾脏病理慢性进展,仍是目前临床面临的难题,尤其是复发问题,给患儿及家长带来很大的身心损害和经济负担。根据《内经》时间医学思想,笔者自拟肾敷灵和补肾1号膏方,选择肾脏所主之时令——冬三月,对本病进行内服外敷的择时治疗,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90例患儿均为湖北省中医院儿科门诊和住院部2005年11月至2009年1月患儿,全部符合肾小球疾病辨证属脾肾两虚。其中,紫癜性肾炎20例,单纯性血尿41例,肾病综合征29例。有8例作肾活检:3例为IgA肾病,微小病变型肾病2例,系膜增生性肾炎1例,局灶性肾炎1例、IgM肾病1例。年龄最大者16岁,最小者4岁。病程最短者5个月,最长者9年10个月,平均3年9个月。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等方面,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诊断及纳入标准
参照2002年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原则》[1]及2000年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肾脏病学组制定的标准[2],疾病诊断符合单纯性血尿、紫癜性肾炎及原发性肾病综合征,血肌酐<133 μmol/L,年龄在1周岁以上,16周岁以下者。中医辨证标准[1]:脾肾两虚型:面色少华或苍黄或㿠白,或常感乏力,纳少或食欲不振或胃脘胀满,易感冒,大便不调或溏便,血尿或蛋白尿,夜尿,舌淡或胖大或有齿痕,苔白或腻或滑,脉沉细或无力。
1.3 排除标准
血肌酐≥133 μmol/L者;合并有心、脑、肝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者;不符合纳入标准者,未按规定用药者,随访丢失者。
2 方法
2.1 治疗方法
对照组仅用原中西医结合内服药治疗(血尿采用我院自制药金水宁,肾病综合征行激素长程疗法和辩证用药等)。治疗组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加“肾敷灵”穴位外敷和补肾1号膏方口服。
肾敷灵的制备:选用黄芪、仙茅、肉苁蓉等药,按一定比例研磨成80目粉末,加生姜汁及1% ~2%桂氮酮,调制成膏剂(由我院制剂室完成)。
具体敷贴方法:每年农历的11月“立冬”至次年的1月,3月中的每月前7天,隔日敷1次,每年一九、二九、三九的第1天各敷1次,均于每日上午9时至下午的3时之间用药;穴位取神阙、关元、双肾俞、双脾俞、双涌泉,每次敷6 h以上,共12次;敷药同时均加隔药灸,每次灸1~2壮。
补肾1号膏方由生熟地、黄芪、当归、太子参、白术,茯苓、仙灵脾、山萸肉、防风等组成(由我院制剂室制备)。入冬以后与敷贴同时开始应用。1~3岁,5 mL/次;3~7岁,10 mL/次;7~16岁、15~20 mL/次,早晚1次,连服3个月。
2.2 观察指标及方法
中医证候计分[1]:主症包括面色,食欲,感染次数,大便,血尿或蛋白尿以及舌脉共七项,次症包括血液流变学改变等。根据病情将主症按4级评分(分别为0、1、2、3分),次症按两级评分(分别为0、1分)。
记录患儿在治疗前后的症状体征、感染次数和复发情况,填写各自中医症候积分量化表,计算各组的痊愈率、总有效率,比较其疗效。
2.3 疗效判定标准
2.3.1 中医症候临床疗效判定标准[1]
痊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证候积分减少≥95%;显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70%;有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证候积分减少≥30%;无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均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证候积分减少不足30%。
注:计算公式(尼莫地平法)为:(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2.3.2 病情反复判定
[2]标准,肾病综合症的复发指尿蛋白由阴转阳>2周;紫癜性肾炎者和单纯性血尿的复发指因感染或无原因再次出现尿检异常或尿检结果加重,且均经抗感染等治疗一周无效者。
2.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组间比较用方差分析或t检验,治疗前后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3 结果
3.1 两组治疗后复发情况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后复发情况比较
表1显示,治疗组的复发人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
3.2 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主要症状评分比较
治疗组中痊愈10例(22.7%),显效9例(20.5%),有效21例(47.7%),无效4例(9.1%);对照组中痊愈2例(4.3%),显效6例(13.0%),有效25例(54.3%),无效 13例(28.3%)。治疗组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
表2 两组治疗前后主要症状评分比较
表2示,治疗组尿常规、夜尿、感染等疗效优于对照组。
4 讨论
随着新型免疫抑制剂及免疫疗法的临床运用,目前小儿肾小球疾病的治疗方法更多,病情控制也更好,但都难以解决药物减量或撤退后的复发问题。中医认为,本病病位在肾,病机虽涉及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或虚损、外邪诱发,但其反复发作的根本原因还是本虚,即脾肾两虚。
《内经》指出“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肾主冬”(《素闻·六节藏象论》)“病在肾,愈在春,春不愈,甚于长夏,长夏不死,持于秋,起于冬。”(《素问·脏气法时论》)一方面说明,肾属冬,主藏,冬天在人体是阳气蓄养于肾的时间,在外主寒,天气最寒冷,寒易伤阳化湿,易感邪而发病,若肾中阳气衰弱者,其病情易在冬季加重。由于水在天为寒,在人为肾,冬季在气候上较寒冷,同气相求,当该时令邪气淫盛侵犯人体则首先影响肾脏,其表现亦以肾脏功能紊乱为主[3],另一方面说明“冬”为肾所主之时,在病理上,肾虚肾气当旺不旺,易感邪发病,但生理上此时肾气功能最旺,尤其在“子丑寅”和“冬至一阳以生”之时。“子丑寅”可以是一天、一月、一年三个层面的三时[4]。
因此,我们对脾肾两虚型肾小球疾病患儿提出“冬季补肾防复发”的理念,在一年中,选择冬季;在冬三月中,选择少阴病欲解时(月初);在敷贴之时,选一日阳气最旺之巳至未(9时~15时)进行择时治疗,再结合敷贴和膏方对脏腑经络的影响,以加强补益之力。
肾敷灵以黄芪为君,肉苁蓉、仙茅等为臣,有温肾健脾,行气祛湿活血的功效。择时外敷于神阙、关元、双肾俞、双脾俞等穴,借膏药渗透和刺激穴位,能激发全身经气,使药力直达病所,有补先后天之本,温阳化湿、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之用;补肾1号膏方由生熟地、黄芪、当归等组成,具调补脾肾,益气助养之效。
本研究择时治疗小儿脾肾两虚型肾小球疾病,口服结合穴位敷贴,不但能很好地发挥药效,以改善病情,减少复发,且可减少补益药对小儿的脾胃负担,明显提高临床效果。因观察时间不足,单病种病例数有限,未对单病种进行疗效统计,对此,我们将在日后开展进一步探索研究。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原则(试行)[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68.
[2]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肾脏病学组。小儿肾小球疾病的临床分类、诊断及治疗[J].中华儿科杂志,2010,39(12):746-749.
[3]沈自尹主编.中医理论现代研究[M].第1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149.
[4]刘力红著.思考中考[M].第3版.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