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水蔓菁滴丸的制备工艺和质量评价研究

2010-02-07刁海鹏孙体健牛栓成

中成药 2010年9期
关键词:滴丸浸膏硅油

刁海鹏, 杜 艳, 孙体健, 牛栓成

(山西医科大学,山西太原030001)

水蔓菁为玄参科细叶婆婆纳属水蔓菁(Veronica linariifolia)全草入药(应具体说明其药用部位),具有清热解毒、利尿、止咳化痰等作用[1]。主要化学成分为芹黄素、木犀草素苷等黄酮类化合物[2],现水蔓菁已有制成片剂,临床用于治疗慢性气管炎、肺化脓症、咳吐脓血、急性肾炎、尿路感染等疾病[3]。为满足临床用药的需要,本课题组对水蔓菁药材中的黄酮类有效成分进行提取并富集,制备成止咳滴丸,同时对制备过程中影响滴丸成型的多种因素进行考察,优化工艺条件,并对制成的滴丸质量进行评价。

1 仪器与试药

仪器:旋转蒸发仪:RE-52-98型(上海亚荣仪器公司);真空干燥箱:DEG-402型(天津天宇技术实业有限公司);超声波清洗仪:KQ-100型(昆山市超声仪器有限公司);760CRT双光束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上海精密分析仪器厂)。

材料与试剂:PEG 4000、PEG 6000(AR,天津基准化学试剂有限公司);甲基硅油、液状石蜡等均为药用规格;大孔吸附树脂HPD600购自南开大学;芦丁对照品(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 批号:1521-200401);水蔓菁药材,经山西省药检所鉴定为细叶婆婆纳属水蔓菁,产自山西省万荣县。

2 方法与结果

2.1 水蔓菁浸膏的制备

2.1.1 水蔓菁药材的提取

水蔓菁药材中最主要的有效成分是黄酮类化合物,通过单因素考察,水蔓菁提取工艺中主要的影响因素有:加水量、提取时间和提取次数,故以水蔓菁药材提取液中总黄酮含量为指标,以三因素三水平的L9(34)正交试验设计,来考察最佳提取工艺。

将水蔓菁药材粉碎,过20目筛,称取粗粉20 g,加水煎煮,按照表1、表2设计内容进行操作。将提取液过滤,减压浓缩,测其总黄酮含量[4],结果见表 2、表 3。

表1 水蔓菁总黄酮水提取方法正交试验考察因素水平

试验结果表明,只有提取次数对水蔓菁中总黄酮含量有显著性影响,确定提取次数为3次;根据总黄酮含量直观分析表明,影响因素差别为:D>B>A,最后工艺为A2B2D3,即10倍量水,回流提取3次,每次1 h。

表2 提取工艺正交实验安排及结果

表3 药材总黄酮含量方差分析

2.1.2 水蔓菁提取物的纯化 将水蔓菁药材粉碎,过20目筛,称取300 g,加10倍量水煎煮3次,每次1 h,过滤,合并滤液减压浓缩药液比至1∶8(g/mL),作为上样溶液。取处理好的大孔吸附树脂HPD600湿法装柱,使其径高比为1∶10,以1.5倍柱体积/小时的速度上样,同时用FeCl3溶液验漏,至变成墨绿色;然后用2倍柱体积的水洗,流速为2倍柱体积/小时,洗脱液弃取;然后用4倍柱体积的50%乙醇洗脱,流速为2倍柱体积/小时,收集洗脱液,浓缩,真空干燥得浸膏,研细,过80目筛,即得水蔓菁浸膏粉末,平均出粉率为31.4%,总黄酮含量按芦丁折算为20.66%。

2.2 水蔓菁止咳滴丸成型工艺考察[5,6]

2.2.1 水蔓菁滴丸基质种类的确定 本试验考察了水蔓菁浸膏粉末与不同基质混合后的成型情况。取适量2.1.2项下制得的浸膏粉末,称取PEG4000、PEG 6000各3 g,分别置50 mL小烧杯中,80℃水浴加热,熔化后加入浸膏,搅拌均匀后,80℃保温,滴头口径为3.0/4.0 mm,滴距6 cm,以20 d/min速度滴入0~5℃的液体石蜡中,冷凝液长为15 cm。

试验结果表明:PEG6000本身黏度较大,熔融温度偏高,熔融液颜色深,滴制时不宜成形,制成的滴丸大小不均匀,丸重差异大,圆整度不好,而且制成的滴丸溶散时间为8.4 min。而浸膏与PEG4000融合性好,药液稠度适宜,易于滴制,制成的滴丸溶散时间短,故水蔓菁滴丸的基质选择用PEG4000。

2.2.2 冷凝剂的确定 根据水蔓菁浸膏为水溶性物质,制备滴丸时应选择油溶性冷凝剂,因植物油稳定性较差,故选择液体石蜡和甲基硅油,通过实验确定冷凝剂的种类。取适量2.1.2项下制得的浸膏粉末,按1∶3加入在80℃熔化的PEG4000中,搅拌均匀后,分别滴入液体石蜡、甲基硅油中,其它滴制条件不变。

试验结果表明:使用液体石蜡为冷凝剂时水蔓菁滴丸下降太快,形成子母丸,滴丸产生拖尾,丸的大小不均匀,圆整度低;而使用甲基硅油为冷凝剂,滴丸下降速度慢,丸形圆整度高,故确定甲基硅油为冷凝剂。

2.3 水蔓菁滴丸制备条件的优化

水蔓菁滴丸的制备:本课题组选择常用的水溶性基质PEG4000,冷凝剂为甲基硅油,并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滴头内外径为3.0/4.0 mm,冷凝剂温度为0~5℃,滴距为6 cm,以丸重差异、溶散时限和外观质量为指标,对熔融温度(A)、滴速(B)、冷凝液高度(C)、保温温度(D)按正交设计L9(34)表做四因素三水平试验,试验设计见表4,试验结果见表 5,表 6。

表4 水蔓菁滴丸正交试验因素水平

表6的丸重差异方差分析数据表明,各因素对丸重差异系数的影响没有显著性差异。各因素对丸重差异的影响大小顺序为:B>D>C>A,最优组合为A1B3C3D3,即药液熔融温度为80℃,保温温度为85℃,滴速为40 d/min,冷凝液高度为35 cm。

2.4 水蔓菁止咳滴丸质量评价[7]

2.4.1 3批样品重复性试验 按确定的处方制备3批水蔓菁止咳滴丸,进行外观评价和溶出度测定,结果见表7。

结果表明,批次之间滴丸外观和体外药物的溶出无明显差异,设计与优化结果是可靠的。

2.4.2 稳定性试验 药物制剂的基本要求是安全、有效、稳定,药物制剂稳定性对保证制剂安全有效是非常重要的。滴丸作为一种固体分散体剂型,其主要缺点是药物分散状态的稳定性不高,久贮易产生老化现象。

针对中药滴丸的特点,设计以下实验进行加速试验:在温度(30±2)℃、相对湿度60%±5%的条件下放置3个月,在试验期间第0,1,2,3个月取样,进行外观、含量考察,结果见表8;采用不带外包装,在照度3600Lx的光照条件下放置10天,于第0,5,10天取样,进行外观、总黄酮含量考察。结果见表9。

表5 水蔓菁滴丸正交试验结果(n=6)

表6 水蔓菁滴丸丸重差异方差分析

表7 3批样品重复性试验结果

表8 水蔓菁滴丸高温和高湿下的外观和含量

表9 水蔓菁滴丸强光下的外观和含量

结果表明,水蔓菁止咳滴丸在温度和湿度加速试验条件下,色泽、硬度等外观保持良好,含量稳定;在光照加速试验条件下,外观、含量均无明显变化。说明制备的水蔓菁滴丸在此试验条件下比较稳定。

3 讨论

本实验从影响滴丸的丸重差异系数、溶散时限和外观质量为评价指标考察了各因素的影响,确立制备水蔓菁滴丸的最佳条件为:基质为PEG4000,冷凝剂为甲基硅油,滴头内外径为3.0/4.0 mm,冷凝剂温度为0~5℃,滴距为6 cm,药液熔融温度为80℃,保温温度为85℃,滴速为40 d/min,冷凝液高度为35 cm。

本课题组对水蔓菁滴丸质量从重现性、稳定性两方面进行评价,该滴丸重现性良好,在高温、高湿环境下三个月内、强光下10 d内滴丸外观不变,其总黄酮含量基本保持不变,但其有效期的确定还有待通过加速试验和长期试验继续加以探讨。

通过上述工艺条件确定的滴丸成型度好,所制滴丸符合《中国药典》(2005版)滴丸质量标准。

[1]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6:1032.

[2]马翠英.水蔓菁中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J].药学学报,1991.26(3).203-208.

[3]杨丁铭,朱开贤.水蔓菁的化学成分研究(Ⅱ)[J].中草药,1991.(22).2-3.

[4]杨荣平,李 琳.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补骨脂中总黄酮含量[J].中国药业,2007,16(1):22-23.

[5]姜 泓,孟 舒,陈再兴.妇康滴丸的制备与质量控制[J].中成药,2009,31(5):813-815.

[6]刘华亮,袁 珂,朱建鑫,等.枸杞子滴丸成型工艺的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09.20(3):601-602.

[7]中国药典[S].二部.2005:附录IK.

猜你喜欢

滴丸浸膏硅油
穿心莲内酯滴丸
硅油“谋杀”发际线?
二甲基硅油结构及热稳定性
青橄榄浸膏的提取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
UPLC-MS/MS法结合模式识别同时测定芪参益气滴丸中11种成分
中药浸膏粉吸湿性的评价方法
HPLC法测定蒙药新Ⅰ号滴丸中没食子酸的含量
硅油及钛白粉在聚丙烯膨胀阻燃中的应用研究
CAE技术在硅油风扇开发中的应用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暖宫孕子丸浸膏中黄芩苷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