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最佳实践区:寻找最好的城市生活

2010-02-06小康孙晓青上海报道

小康 2010年6期
关键词:温哥华参观者杭州

文|《小康》记者 孙晓青 上海报道

城市最佳实践区:寻找最好的城市生活

文|《小康》记者 孙晓青 上海报道

这是历届世博会中第一次将城市作为参展的主题,面对时代发展中越来越多的城市病,城市最佳实践区提供了一个未来生活的试验场。这里不仅是展示,也是竞争,每个人都在探究“Better City Better Life”的理想命题

如果想去意大利的佛罗伦萨,不管是从米兰还是从威尼斯走,都要经过一座古城博洛尼亚。17岁的上海男孩王帅特别向往这里,因为这座古城拥有一支著名的足球队,还有他的偶像罗伯特·巴乔。这里到处都是石板路,骑自行车游览是最方便的手段。王帅骑着自行车穿行于博洛尼亚弯弯曲曲的街道,领略着古城风貌和郊外风光。

“就跟真的一样,令人兴奋。”王帅激动地说。原来这并不是一场真实的旅程,而是意大利博洛尼亚案例馆带给参观者的一份惊喜。在世博会浦西E片区的城市最佳实践区中,这绝对不是唯一的体验互动,这里的每一个城市案例都在用最直接和有趣的互动体验真实地让参观者感受着未来城市的美好。

“我们希望参观者通过这种生动而直接的方式获得某些启迪。”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掌门人”孙联生部长说。

直接体验

与博洛尼亚案例馆一样,英国利物浦案例展区也同样令人印象深刻,在这里参观者不但可以和大名鼎鼎的披头士乐队合作,还可以在迷你足球场上参与到利物浦队和切尔西队的点球大战,真正踢上一球。这些互动体验的背后,无不是历史遗产、城市资源保护和再利用的经验。

上海用一栋完整的住宅楼打造了一个生动的“沪上生态家”,这里有用“垃圾”打造的房子、会“呼吸”调温的墙面、回收雨水可以冲刷马桶、能做1000多个菜的“炒菜机器人”等等,参观者可以亲自体验未来绿色生活;台北馆更是将台湾风光3D的科技手法移到上海,参观者乘坐“电梯”登上101大楼,亲身感受台湾的风土人情。

比起城市案例馆,企业馆也应用各种互动手段展现自身要表达的理念和主题。远大馆是16个企业展馆之一,远大空调有限公司媒体总监伏广旭介绍了远大馆用一天时间速成的六层高楼可持续建筑,这种可持续建筑除了节能、环保外,9度抗震功能也格外抢眼。为了宣传抗震住宅的好处,远大馆特意设置了地震体验平台,模拟了汶川、玉树地震,让参观者切身感受。

城市最佳实践区是此次上海世博会的首创,而体验式的参展内容又是这里最大的特色。孙联生回忆,在最初提出的设想是建立“城市实验区”,后来把名字改为了“城市最佳实践区”,“虽然名字就差了两个字,但是要传递的意义大不相同。体验的方式更能够让参观者直接地感受到先进的生活方式和态度。”孙联生说。

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总策划师唐子来认为,通过这个实践区,除了普通参观者可以感受到未来生活的美好外,那些城市管理者、规划专家与城市建设有关的产业界人士,更加能够从中得到启示,从而对城市发展的未来趋势产生积极影响。

水问题

“水问题”几乎是每个城市都要面对的问题。在城市最佳实践区中,杭州、广州、成都等都不约而同地将城市案例定为了与“水”相关的主题,他们在治污、护水的问题上都有着自己的理念和方法,为其他城市治理“水问题”提供了值得借鉴和推广的新思路。

杭州案例馆在展区中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五种不同颜色的龙井造型琉璃贴满了杭州馆的外立面,就像是一座“水晶宫”。它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讲述着杭州与水的故事。馆内一面由500个人物笑脸组成的墙格外引人注目,这就是“百人话水”展区,这里每个笑脸都是在杭州市全面征集得来的,每个笑脸的背后都讲述了他们与杭州水之间的故事,让参观者惊喜的是,当翻转每一个笑脸的牌子时,会自动出现这个人的原音重现。

杭州依水而生,不仅有西湖,还有钱塘江、大运河、海湾和西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钱塘江的咸潮倒灌,内河河道的污染,以及西湖的富营养化都曾严重困扰杭州。如何治理水问题曾是摆在杭州面前的一道不得不解决的难题。“我们正是采用了以西湖为核心,进行了五水共导、有机治理的方式。”杭州案例馆综合事务助理吕莎说。

杭州“五水共导”的实施就是通过实施西湖综合保护、西溪湿地综合保护、运河综合保护、河道有机更新、钱塘江水系生态保护五大系统工程,开展水源保护、截污纳管、河道清淤、引配水、生物防治等,保护城市自然和人文生态系统。在改善水质方面,杭州利用城市落差引水,使水体得到自然净化,并保护修复生态系统;在水源保护上,建立区域生态补偿机制,搬迁工厂企业,建设污水处理厂,控制源头污染物排放。

“沪上生态家”是唯一代表上海参展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实物案例项目。

成都案例 活水公园。

圣保罗案例馆 治“城市病”的处方。

广州对于珠江的治理进行了十年,广州案例馆就集中向世人展现了广州治水的过程和决心。广州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吕晶表示,对于被污染的河流,广州采取全面截污,全面清淤,应用新技术和新工艺、新材料治理河流。此外,由于广东地区降雨量大,大量的雨水会与生活污水一起从下水道里溢出到河里,因此广州对雨水和生活污水实行分流改造。目前广州市中心城区雨污分流率接近10%,2020年计划达到75%。

成都活水公园是世界上首座以展示“人工湿地水处理系统”为主要内容、以水保护为主题的生态公园。据工作人员介绍,在成都,该公园日处理废水量高达2万吨,相当于20万人的日排污能力。此次成都的案例馆也将这座公园“搬”到了实践区内,通过植物层层净化的方式,让每一个参观者都亲眼见证了被污染的水体在自然界由“浊”变“清”、由“死”变“活”的过程。

三座城市都向世人展现了治水的方法,杭州馆馆长王炳文认为,通过这种不同城市间对于水治理等方面经验的集中体现,搭建了城市之间在相关领域互相学习和交流的平台。在他看来,这才是设立城市最佳实践区最大的意义所在。

会诊“城市病”

“城市不是难题,而是难题的解决者。”在法国罗阿大区馆内,这句开场白吸引着每个参观者的注意,同样又让每个人反思很久。伴随着城市发展的脚步,一系列的诸如污染、高能耗、噪音、垃圾成堆等“城市病”越来越显现出来,威胁着城市人的生活。城市如何让生活更美好?所有的城市都在探求这一答案。

台北市带来了解决城市垃圾处理问题的典范案例,台北要实现的是一个城市垃圾零掩埋目标,台北市政府环境保护局正工程司连鸿哲介绍,现在的台北,没有垃圾场。通过14年的努力,如今的台北环卫车每天都有固定的时间和路线上门收垃圾,如果百姓没有将垃圾分类,那么环卫工人会拒绝带走垃圾。而一旦民众交出的垃圾属于不可回收,又无法焚烧,那么必须掏约5元人民币买一个袋子单独装这些垃圾。“台北这项政策推动了市民养成自觉分类、少制造垃圾的好习惯。资源回收的比例从该措施实施前的2.4%提高到45%。”台北馆新闻负责人陈羽姗说。

环保问题一直都是各个城市工作的重点,也是难点,我国垃圾处理工作起步比较晚,无害化处理率相对较低,这一“城市病”常常困扰城市的管理者,陈羽姗表示,他们也正是通过展示这样一个成功的案例希望能给其他有同样烦恼的城市一些启示,同时也希望能跟其他城市多交流。

孙联生认为,每个城市都可以在实践区里找到一个适合自己发展的例子,能够治愈自己“城市病”的良方。“我们有发展中国家的案例,也有发达国家的案例,这些案例有的可以拿来主义,百分之百的拿来;有的可以部分拿来,城市案例之间不存在差距,没有好坏之分,只是要考虑它的解决方案,是不是适合自己的城市,适合的那就是最好的。”孙联生说。

烦忧“东热西冷”

在世博园饱受排队之苦的游客们在城市最佳实践区这里,就免受其苦了,很多场馆根本就不用排队。

“对于游客来说这或许是好事,但是对于场馆来说这可让人有点担心。”马德里馆的一位工作人员叹气说。这几乎成了大部分展馆的烦恼,偌大的城市案例联合馆里,参观者稀稀疏疏,很多馆里的工作人员只好闲坐在一边。温哥华馆的新闻专员陶亮也无奈地表示,目前馆里的客流量仅是原先预计的两成左右。“温哥华馆希望借由这次世博的机会,将温哥华的木业带到中国来,我们当然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关注这一块的发展。”陶亮说。

温哥华馆带来的是绿色木材建筑理念,900平方米的温哥华馆借鉴了加拿大最时尚环保的木结构建筑理念,一侧是玻璃球体造型,另一侧则是三层民居造型。对于每一个进来参观的游客,温哥华馆的工作人员都会热情地赠送明信片和徽章,为了吸引参观者,展馆甚至把这次冬奥会冠军颁奖台搬到了现场,“申雪赵宏博就是站在这个上面领奖的。”很多游客都欣喜地踏上领奖台,感受一次冠军梦。

温哥华馆依靠冬奥会的卖点极力地吸引参观者的注意,而其他外国展馆也纷纷打出了极具特色的招揽牌。马德里馆前的广场上一场华丽的西班牙民族舞正在上演,有拿着扇子挥舞长裙的贵妇,有穿着传统服饰的斗牛士,甚至还有一头“牛”,大声的吆喝声和热闹的舞蹈场面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聚集在此,“就算人少,我们也要吸引更多的游客来马德里馆看看。”工作人员笑着说。热情的韩国馆打出了帅哥美女牌,热辣的舞蹈也燃起了每个参观者的热情。“我们还设置了合成相片技术,在现场就可以拍照留念。”工作人员非常热情。

相较于外国场馆的热情,中国场馆似乎冷静很多,大都处于等待的状态,一些在最北面的展馆相关负责人表示,由于位置相对较偏,很多游客逛完了企业馆那边就不愿意过桥来这边看看了。

面对目前客流“东热西冷”的现象,孙联生认为,这在世博刚开始的时候是一种正常现象,和游客的参观心理和心态有关系。在孙联生最初理想化的愿望里,城市最佳实践区不求卖座,但求给人启迪。但是面对焦虑的各个场馆和各方声音,显然寻求增加客流量的突破口成为一种必要。

猜你喜欢

温哥华参观者杭州
杭州
最美的蝌蚪
脑洞大开
数说InnoTrans 2018
下一站,温哥华!
温哥华 自然倾城
G20 映像杭州的“取胜之钥”
杭州
杭州旧影
在温哥华坐“老年人专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