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奴”字流行折射社会失衡

2010-02-05

环球时报 2010-02-05
关键词:房奴特长班个体

王达三

年终岁尾,一则广为流传的幽默透露出当下许多年轻人内心的焦虑和无奈:“记者问刚被发掘出土的曹操:‘您死在洛阳,为何葬在安阳?曹操答曰:‘大城市房价昂贵,小城市房价便宜。”不过,似乎“曹操”不知道的是,小城市的房价也早已不便宜。

为了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蜗居”,城市的年轻人不得不借贷,又不得不为了还贷而苦熬自己的生命黄金期,名义上是房子的主人,实际上是为房子打长工的奴隶。“房奴”一词早已风行多年,且曾入选为2007年度汉语新词汇之一。时下风头最盛的词汇则是“孩奴”,代指那些为生养孩子而疲于奔命的年轻人。专家估算,在北京这样的大城市,一个孩子从出生到大学毕业,至少需要50万元的养育费用,多数家长则认为实际费用要远远大于这一估算数字。

抛开卡奴等超前消费和车奴等高消费不说,有人用一个公式形象地刻画了现代年轻人的生存窘境:“房奴+孩奴=终身为奴”。然而,恐怕并不是只有年轻人才有“终身为奴”的感慨。承担养护“啃老族”责任的父母何尝不是“老奴”?承担赡养父母义务的独生子女何尝不是“小奴”?那些本应无忧无虑的孩子,为了上重点学校而超负荷学习英文、奥数,忙着掌握音乐、美术、体育等特长,又何尝不是“学奴”?

在现实生活中,个体遭遇某些暂时的苦难,乃人生之常事。但是,类似房奴和孩奴之类的现象,则主要来自社会境遇的压力,很大程度上消解了人们的幸福感和自我实现的满足感。质而言之,“房奴+孩奴=被奴”!

有种观点认为,“被奴”现象完全是人们自找的。比如:为什么非要买房——西方国家租房者的比例就很高;为什么非要孩子——西方国家“丁克家庭”的比例也很高;为什么非要送孩子上特长班——西方国家特长班就很少……坦率地说,这种看法有避重就轻、苛责弱者之嫌。即使不考虑历史文化传统的因素,当“天下滔滔者皆是也”时,单弱的个体摆脱强制因素和从众心理谈何容易?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人们的“被奴”是社会处于转型期间不可避免的现象,会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而逐步得到解决。这种冠冕堂皇的理由恐怕无法解释如下一个基本事实,即人们的幸福感与其说是与个体的纵向发展有关,毋宁说是与个体之间的横向比较有实质的关联。此外,假若“被奴”现象积聚增多,恐怕未必能给社会以解决问题的充足时间。

在笔者看来,下面一种观点最近乎情理,即由于政府愈来愈倾向于把一些公共产品或半公共产品,如住房、教育、生育、养老、医疗等,放心地交给市场。而市场是以利润最大化为根本诉求的,绝少以公众的需求为出发点,由此加大了人们的生活成本,造成了“被奴”现象。

中国既得利益集团的出现以及由此导致的社会分化,是“被奴”现象的重要渊源。中央政府三令五申调控房价,房价却节节攀高,究其原因,是地方政府靠卖地发财,房地产商靠抬高房价赚钱,这几乎是一个公开的秘密。

“被奴”现象如今已成为一种中国特色的社会景观,反映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失衡和紊乱,有违以人为本与和谐社会的治国理念。显然,如果暂时性的“被奴”演化为长期性的“被奴”亦即“终身为奴”,个体性的“被奴”演化为普遍性的“被奴”亦即“全民皆奴”,早晚会危及到社会的稳定与安全,也必然会加大社会治理的成本。就此而言,笔者非常赞同一位论者的观点:“解放孩(被)奴,乃国之大事”!▲(作者是北京学者。)

猜你喜欢

房奴特长班个体
自我宽恕的心理学研究
金融战开打,俄“房奴”不用还贷?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职校设置“特长班”引发的思考
特长班:从存废之争到公平之辨
房奴就是房奴,熬成中产了还是心理房奴
High pRICE to die
How Cats See the World
学前特长班的存在价值及弊端分析
特长班改变了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