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房奴就是房奴,熬成中产了还是心理房奴

2017-07-31曹林

南都周刊 2017年11期
关键词:房奴北大清华套房

曹林

网络之大,差不多已找不到一个不谈论房子和房价的地方了,无法挣脱房价这个话题。有评论人近日谈到这样一个观点,大致是:当年的房奴如今已经翻身成中产,成为一个骄傲的阶级。房奴这个词10年前出现时,充满悲情,对应的是为了还房贷而不惜牺牲生活质量的悲惨生存状态。而房价一路飙升,靠房产的升值,当年的房奴已经成为一个骄傲的有房阶级。

这位评论人说的是现实,高歌猛进的楼市让昔日房奴扬眉吐气,人们普遍认为,买房就会升值,能买到房就意味着搭上了财富增值的列车,哪管什么奴,限购之下,无数人处于“跪求成为房奴而不得”的沮丧状态。房奴已经成为一个骄傲的阶级,但我觉得,房奴就是房奴,靠飙升的房价成为中产了,心理上还是房子的奴隶。

没有房子的,想着拥有一套房;有房子的,想换一套大一点的房;有大房子的,想搞一套学区房;有学区房的,想多买几套房去投资升值;在这座城市有了房的,寻找着新的机会在其他城市买房投资。悠悠万事,买房为大,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千言万语化为一句话:你买房了吗?你有几套房?这不是心理房奴又是什么?

那个著名的段子,显然是在羞辱北大清华的学历――如果北大清华毕业都买不起房,还买学区房做啥?也在羞辱着奋斗,你奋斗一辈子,不如别人早早买套房。科学、艺术、文学、诗歌,这些都经不起房价的拷问:折腾这些有什么用,买得起一套房吗?将其他一切价值都置于房价的比较之中接受房价的嘲笑,这不是心理房奴又是什么?

科学家奋斗一辈子买不起一套房,是科学家出了问题吗?奋斗出了问题吗?当然没有,可那种将一切用“买不买得起一套房子”去衡量的心理房奴思维消解着科学和奋斗的意义。心理房奴思维消解着很多意义,是反智的――知识有什么用,学历有什么用,读书有什么用,还买不起一套房。是反奋斗的――奋斗有什么用,还不如早早买一套房。是反艺术、反文学、反诗和远方的,因为无法兑换成房子,在房子面前缺乏价值兑换力。

前段时间跟我的学生们在课堂上讨论房子问题,很多学生都说,他们身在大学,并不理解社会中人在房子面前那么疯狂,他们认真读书做学问,并没有觉得房子有那么重要,如果不是课堂讨论这个话题,他们根本不会被媒体的这个议题所设置。

我听了感到很欣慰,原来还是有一块免于被房子话题干扰的净土的,让他们可以安心读诗,平静做学问,研究科学与艺术。但我知道,当他们毕业走向社会的时候,也许立刻会成为“心理房奴”,失去这份淡定和自信,只关心楼市的涨跌,每月每天把自己的收入在心理上兑换成多少平米房子,为房喜、为房悲、为房忧、为房焦虑。

是的,再多的财产不如一套房产坚挺,“中产阶级”确实不如“有房阶级”让人有底气。可是,靠房产的疯狂升值而不是一步步地奋斗而中产的这个阶层,虽然在财产意义上成为中产了,但房奴毕竟是房奴,成中产了心理上还是房子的奴隶。一个社会的中产阶层,如果主要是一群房奴们依靠“房产暴涨”成长起来的,那么这样的中产阶层是很脆弱的。

中产作为一个阶层,不仅是财产意义上的,更是心理和社会学意义上的,一步步地靠自己的奋斗成为中产,这个奋斗过程中,与财富增长同步的是素养、文明、优雅、拥有了闲暇之后丰富的精神生活、财务自由后的精神追求,等等。而房奴们靠房子升值一夜暴富,速成為财产意义上的中产,房奴虽然成为骄傲的阶层,却是脆弱的,心理上仍是房奴:只关心房价的涨跌,不关心其他社会发展,缺乏精神追求,粗鄙、自私、功利、冷漠、短视、患得患失。最大的脆弱在于,哪天房子一旦开始贬值,这些中产就会被打回原形。

全民成为心理房奴,全民被房子绑架,我知道我说的这些很容易就被一句话消解了:说这些有什么用呢,你买房没?你有几套房了?

猜你喜欢

房奴北大清华套房
北大清华开放课程学分互认
放弃北大清华是在回归教育
算账:买500万房子假离婚可省30多万
High pRICE to die
济南:公积金买二套房首付可付三成
二套房首付降至四成
USNews2015全球大学排名:北大清华跻身前百
标榜状元多 荣幸之外可有羞愧?
“房奴”社会下的人情与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