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2010年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述评
2010-02-05杨传玉山东省菏泽第一中学
杨传玉(山东省菏泽第一中学)
“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
——2010年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述评
杨传玉(山东省菏泽第一中学)
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历来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它对中学语文教学的影响无处不在。笔者认真研究了 2010年全国 18套高考语文试卷中的现代文阅读试题,尤其重点关注了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并和前几年的高考试题做了比较,深入思考之后,有一些感受,不揣浅陋,写出来以就教于方家。
2010年全国共计有 18套文学类文本阅读试卷,阅读文本所选体裁仍然以散文为主,共计11篇。但非常突出的一点是,小说体裁的选文已经越来越多地受到命题者的重视。2010年共有 7套试卷选择了小说,为历年来之最,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具体情况如下表:
2010年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体裁概况一览表
由上表可以看出,高考文学类文本的选文体裁逐渐打破了散文体裁的大一统格局,从而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
就散文体裁而言,和前几年一样,2010年阅读文本的中心话题可以概括为自然风物和社会生活两个方面。自然风物方面,其关注点往往并不在于自然本身,而是把自然与人事结合起来,表达作者对于蕴含于自然万物之中的或由自然万物所引发的人生意义的思考。如重庆卷陈俊峰的《在春天里观察两只鸟》,通过写对两只鸟的观察,表现作者对两只鸟的敬仰和赞美之情,表达了人类应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张。湖南卷洛夫的《一朵午荷》,主要叙述作者午后观荷的情景和感受,赞美了荷花的形象美和精神美,围绕“欣赏别人的孤寂是一种罪恶”,展示出“我”“不解— —思索 ——感悟 ——升 华 ”的心 路历程。上海卷《天目山》,将现实场景与历史回忆交织起来,表达了作者对先烈的缅怀之情。北京卷季羡林的《海棠花》,借景抒情,抒发了作者对故乡、对祖国的深切思念之情。四川卷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的《自然》(节选)一文,不仅仅让人体会到自然的庄严神圣与博大深邃,也能够让人认识到人与万物的契合以及人与人的平等、博爱。社会生活方面,则体现了作者对于人类社会生活的关注与思考,从而揭示出人类普遍存在的某种精神意识和人生追求。如全国卷萧萧的《灯火》、湖北卷熊召政的《烟花三月下扬州》、江西卷熊召政的《饮一口汨罗江》、天津卷迟子建的《寒冷的纬度——我的梦开始的地方》等。《饮一口汨罗江》一文,通过那条浸透着屈原的理想和泪水的汨罗江,写作者产生的联想与感悟,表达作者面对世俗的社会所产生的满怀忧愤之情。散文体裁的阅读历来在高考试题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高考命题也相应具有了成熟的经验。但散文文本的命题却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和制约性,这一点已经越来越得到大家的广泛认同。高考散文文本的选择,是命题工作中最关键的环节。文本的品位高低、难易程度直接关系着试卷的质量。能够作为高考命题材料的散文作品,必须是在千字左右,适合高中毕业生的阅读水平,要有一定的文学色彩,而且必须具备良好的价值取向。这些作品,内容要丰满厚重,情感要真挚动人,思想要积极向上,技巧要娴熟自然。由于高考命题时间、命题规律的制约,散文文本的选择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其制约性也日益突出,散文文本的高考试题有些存在着模式化、雷同化倾向。
或许正是意识到这一点,命题工作人员开始在高考试卷中不断地作出新的尝试。不仅在散文文本的选择上,注意到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哲理散文的多元化,注意到中外散文的不同与变化,而且命题也开始关注到小说这种文学体裁。特别是,随着新课程改革实验省区不断扩大,各自主命题的省市开始在高考试卷中使用小说文本作为测试材料。我们稍作梳理,就可以清晰地看出其发展轨迹。2004年至 2007年,每年只有一套试卷选择了小说文本,分别是辽宁卷、湖南卷、浙江卷和海南宁夏卷。围绕着小说这一重要文学体裁,从概括故事情节、分析语言特色、评价人物形象等方面设计题目,初步积累了一些经验。2008年有江苏卷的《侯银匠》、广东卷的《河的第三条岸》、海南宁夏卷的《二十年以后》、浙江卷的《乌米》,共计 4套。2009年,有四川卷的《想象 》、辽宁卷的 《遗璞 》、浙江卷的 《魔盒 》、安徽卷的《董师傅游湖》、福建卷的《阿庆》、海南宁夏卷的《孕妇和牛》,共计 6套。
小说是人生的艺术,读小说如赴人生的盛宴。它是通过塑造人物、叙述故事、描写环境来反映生活、表达思想的一种文学体裁。它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学样式,为广大青少年和中学生所喜爱。从小说讲述的一个个故事中,我们了解了人的命运;从人物的命运中,我们看到了时代的印迹,听到了历史的回声……小说中蕴含着无数人生智慧,它能够净化人们的心灵,成为一代代人的精神家园。然而,长期以来,小说文本的阅读却一直缺席高考语文试题,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莫大的遗憾。究其原因,恐怕主要是由于测试材料字数的限制。由于时间的限制和高考的特殊要求,文学类文本的测试材料一般只能在千字左右。而千字左右、意蕴丰厚的小说并不多见。所以,选择小说一般要有删改,而过分删减又会造成重要信息的缺漏。诗歌、戏剧、调查报告等面临着同样的尴尬。这种种因素使命题者在选择文本时捉襟见肘,所以我们也就不难理解前些年高考命题人员一般会选择微型小说作为高考测试材料了。
微型小说,又名小小说、袖珍小说、一分钟小说、超短篇小说等。过去它作为短篇小说的一个品种而存在,后来的发展使它已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微型小说具有立意新颖、情节严谨、结局新奇、技法简单的特点。即在千字左右的篇幅中,要概括出普通小说应具有的一切。也可以说,微型小说往往能够从一个点、一个画面、一个对比、一声赞叹、一个瞬间之中,捕捉住一种美、一种智慧、一种新鲜的思想、一个耐人寻味的场景。由此,优秀的微型小说更多地受到了命题人员的青睐。从 2004年至 2009年,共 14套试卷考到了小说,基本上都属于微型小说的范畴,2007年海南宁夏卷《林冲见差拨》则是选用古典小说作为高考测试材料的一个特例。
如前所述,2010年高考共有 7套试卷在文学类文本阅读中选择了小说这一体裁,分别是:山东卷老舍的《骆驼祥子》、浙江卷李丽娟的《静流》、江苏卷阿城的《溜索》、安徽卷徐辉的《碑》、辽宁卷王安忆的 《洗澡》、广东卷沃尔夫冈◦博歇尔特的《面包》、海南陕西卷莫泊桑的 《保护人》。这七篇作品题材广泛,内涵丰富。《静流》一文写一对父子之间由对立冲突到矛盾化解,直至互相理解信任,特别写出了“弟弟”的成长过程,对中学生的成长有很重要的启迪意义。阿城的《溜索》通过写驼队飞渡峡谷的故事,表现人类在自然面前勇于接受挑战、战胜艰险的精神,同时还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协作、相互信任和关爱。徐辉的《碑》叙述了一个平常人的寻常事,又是一篇意蕴丰富的精致作品。作品通过罗永才、王石匠、老山民等几个人物形象的塑造,引导人们直面生活的挫折和艰难,全文蕴含着一种积极向上的思想情感。王安忆的《洗澡》通过“洗澡”这样的日常小事,表现当代市民的凡俗人生,表现了作者对当代社会和人际关系变化的敏感和思考。沃尔夫冈◦博歇尔特的《面包》、海南陕西卷莫泊桑的《保护人》是两篇外国小说。前者写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们在饥荒处境中的生活,饥饿从某种程度上扭曲了人性,但夫妻之间的宽容、理解与尊重会让他们度过困境。后者则充分体现了莫泊桑小说的鲜明特色,作品塑造了一个自私、伪善、趋炎附势、爱慕虚荣的“保护人”玛兰的形象,故事情节平中见奇,主题深刻、耐人寻味。这些作品,具有丰富的思想感情,精湛的艺术成就,有利于命题者由浅入深,从各个层次来检测考生的文学感悟能力,区分出学生的实际语文水平,更好地实现高考的选拔功能。
在 2010年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中,尤其值得我们重视的是山东卷。山东卷今年选择的文本是老舍先生的经典名著《骆驼祥子》(节选)。这很有一种让人眼前一亮的感觉。从 2004年起,山东卷文学类文本阅读一直考的都是散文,有《文赤壁 》《歌德之勺》《灯火的温情》《记住回家的路》等。2010年考小说,这也许是很多人都能想到的,毕竟在高考《考试说明》中明确规定了文学类文本考查的内容包括了“小说、散文、诗歌和戏剧 ”。但很多人都没有想到,山东卷考的是长篇小说的节选。这真有点出人意料,细思又在情理之中。《骆驼祥子》是老舍的代表作,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作品以北平(今北京)一个人力车夫祥子的行踪为线索,以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期的北京市民生活为背景,以祥子的坎坷、悲惨的生活遭遇为主要情节,深刻揭露了旧中国的黑暗,控诉了统治阶级对劳动者的剥削、压迫,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向人们展示军阀混战、黑暗统治下的北京底层贫苦市民生活于痛苦深渊中的图景。把经典文学作品纳入高考试卷,仅就其选材来说,就非常值得赞赏。经典文学作品是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经久不衰的传世之作,是经过历史选择出来的最有价值的、最具代表性的、最完美的文学作品,是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文学作品。赫尔曼◦黑塞在《获得教养的途径》中指出:“单靠报纸和偶然得到的流行文学,是学不会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的,而必须读杰作。杰作常常不像时髦读物那么适口,那么富于刺激性。”而目前中学生所阅读的报章杂志上的许多作品包括那些快餐化的所谓文学作品,又有多少能够流传下来成为经典的呢?中国教育部《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中学生课外阅读推荐书目共 30部,初中 10部,高中 20部。其中,初中课外阅读推荐书目中就包括老舍的《骆驼祥子》。山东卷选择《骆驼祥子 》作为高考命题的文本,选材的“经典性”不仅从一个侧面透露出山东高考语文卷的新变化,同时也大大提升了山东省语文试卷的文化品位。这种选择一方面大大拓展了高考命题的选材范围,为未来高考命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另一方面,对中学语文教学必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特别地,对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关注经典、喜爱经典、阅读经典,通过经典提高自己的人格修养、提升自己的能力素质、为人生的未来奠基具有深刻的意义。
写至此,我不由地想起了宋朝诗人曾公亮的诗句——“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2010年高考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户”,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高考语文试卷一定会“浪花”飞溅,更加精彩纷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