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军备潮中的中国因素
2010-02-03
美国外交关系委员会网站2月1日文章,原题:东南亚军备潮中的中国因素 从表面上看,东南亚国家在2010年相对风平浪静。泰国和柬埔寨两国围绕边境寺庙引发的战争叫嚣似乎已不存在。泰国南部爆发的国内冲突尽管仍时有发生,但血腥程度在过去一年已经大幅下降。但正如英国《金融时报》指出的那样,许多东南亚国家仍处在购买武器的狂热之中。越南去年从重新崛起为亚太地区主要武器供应商的俄罗斯那里采购了新型潜艇和战斗机。泰国最近从瑞典购买了战斗机充实空军力量。缅甸政府也计划从俄罗斯购买一系列新型战斗机和攻击直升机。
正如《金融时报》所说,将这些军购行为联系起来的因素是中国。东南亚是中国在世界版图上首先取得主导权——至少与美国旗鼓相当——的地区。中国在这里推行的战略一直老练而娴熟。中国继亚洲金融危机之后,成功地在东南亚构建起自己的力量,而没有如预想的那样引发强烈的反对。毕竟该地区一些国家曾与中国有着漫长而痛苦的冲突历史。举例来说,当泰国和美国政府官员正为签订双边自由贸易协定而努力谈判时,泰国大量示威者突然包围了会谈所在的酒店,导致谈判无果而终。而当东盟与中国签订自由贸易协定时,在泰国几乎看不到公开反应。
但中国现在在一定程度上已成为其过往成功战略的受害者。中国曾不遗余力地承诺推行双赢外交,坚持互不干涉内政的原则。但过去一年中,中国明显地在东南亚变得更有进攻性,恰如其在世界其他地区那样。因为金融危机增强了北京的自信,同时减弱了西方的影响力。这已经引起东南亚国家的注意。
过去一年里,北京强化了对南海地区的主权要求,派遣大型舰船驶到那里展示国旗;将西沙群岛设为旅游目的地——这需要在当地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更强有力地宣称对南海地区的石油拥有主权。北京几乎不会倾听泰国和越南对来自中国的商品倾销的抱怨;它推动东南亚国家领导人切断与台湾的联系;公开批评缅甸政府对本国的少数民族武装发动进攻;它几乎无视东南亚国家对中国投资、特别是中国工人被运送到那里时引发的公众愤怒。
所有这些并不意味着东南亚国家正加速准备与中国开战。他们没有那么愚蠢,多数国家大量军购更多是出于国内原因(比如取悦军方)。但北京不应忽视亚洲新一轮军购行动传递的信号,即北京在该地区的魅力攻势正在消退。▲(作者约书亚·克兰兹科,曾铧译)